交际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交际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0世纪以来,英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分析语言知识点作为最普遍的标准教学方法。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是建立在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在这一理论中,语言被看成一个完整封闭的符号系统,人们注重分析语言结构,强调语言形式,而语言的意义及其社会交际功能却被完全忽视了。

海姆斯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的特征,这其中除语法性属于语言能力之外,其他三种特征均涉及语用能力,它将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语境,学生不但要习得语言本身,还要习得使用语言的规则,而这种交际中语言使用的规则涉及交际主体国家的交往互动,强调个人自身所取得的经验并非来自外部传授,这就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与挑战。

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脱离其根植的文化后便无法存在,王丽梅认为,“交际的成功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也需要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还要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文化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即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不同的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及语用迁移而造成交际中的文化接纳和冲突。对此,英语教学的最新理念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