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野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多模态视野下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自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后,外语教学活动也逐渐呈现出数字化和多模态化的特点,这为推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构建多模态化的口语课堂模式提供了可能性。模态是指实现话语交际的符号资源,它可以通过一种或几种媒介来实现。感受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就是感觉模态,而感觉所借助的工具——眼、耳、手就是媒介。多模态就是交际时所使用的多种模态,如语言、颜色、味道、图像等。多模态话语则是指人们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以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符号资源为媒介来进行交际的现象。

(一)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特点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主控者到设计师

构建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模式,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由主控者过渡到设计师。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教师的理论素养及多模态读写的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学观摩、讲座、研讨会等,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应对能力。

教师将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模态,而是积极采用多模态教学手段,整合各种音频、网络资源和教学软件,实现各种模态的优化组合,设计出图、文、声、形融于一体的口语课,全方位、多层次地刺激学生,使他们从各种渠道感知语言材料。同时,教师应坚持资源最优化配置原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交际原则,深刻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

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模式,要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参与者变成主动创造者。教师可通过在班级营造竞争气氛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采取小组竞赛制、个人奖励等。同时,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制定评价表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列入期末考核。

现代多媒体技术以不同的形式将丰富、地道的语言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需要他们调动各种感官去吸收。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学生亲自去参与,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公”,他们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完成一个个富有趣味,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创造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二)多模态化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具体构建

1.营造真实语境,激发交际欲望

口语教学应将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交际规则三大板块融合成一个整体。学生在口语练习中要尽量做到言之有物,避免讲话内容空洞,不切主题。在多模态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甚至实物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输入。

例如,在上一堂以运动为话题的口语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相关图片并配上讲解。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相关知识和词汇后要求他们把自己想象成某个运动协会的会长,需要为自己的协会设计一幅招募新成员的海报,并根据海报内容编一段富有吸引力的纳新宣言。学生在准备完毕后,可依次上台表演,最后招募到会员人数最多的学生将得到奖励。教师将口语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将现实中的交际规则迁移到课堂中来。

只有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融入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里,学习者才能主动地掌握语言。大学生在入学初都经历过社团纳新,因此在面对这个话题时容易产生亲切感,在形式新颖的课堂活动中也能较好地掌握口语交际策略。教师要求学生亲手制作海报,是利用触觉模态为学生营造交际的真实感,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懈怠的情绪,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实战训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切实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2.借助影视媒介,发散学生思维

以影视为载体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它主要指教师借助影视材料中的音频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强化对学生的语言输入。教师选择的影视材料既可以是原文电影,也可以是新闻视频,或者是从某个节目中截取的片段。将影视教学运用到英语口语课堂中并非单纯的影视赏析,一般在学生正式观看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布置的各个任务中逐步推进的。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15分钟左右、无字幕、无声音的视频片段(视频片段取自某部年代较久远的小众电影,学生先前没有看过),然后要求学生猜测视频中人物的身份、事件的来龙去脉,将学生按照电影里出现的角色人数分成若干组,要求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电影片段中的角色配上台词内容,现场表演即兴配音。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分配角色,每组有10分钟准备时间,准备完毕后依次上台表演。所有组表演结束后,由教师播放原版的视频内容进行比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的“影视配音”让学生通过视觉和视频进行互动,然后根据他们的巧妙构思设计出合理的情节。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也在无形中提高,用英语表达将变得不再那么困难。

3.善用图片或实物,辅助口语表达

学生学会借助图片、照片等工具来辅助他们的口语表达,利用多模态之间的协调性,能够有效地还原社会交际的本来面目,其多模态处理信息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如在设计一堂以风景名胜为话题的口语课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大量家乡、母校的照片或录像并做成课件,然后在正式上课时,播放一段从英文旅游节目中截取的视频,内容可以是针对某著名景点的介绍。教师协助学生归纳出视频中与旅游有关的典型句式和高频词汇,以供学生在之后的口语练习中参考使用。接着教师可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担任导游。学生可以结合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用英语向大家介绍母校或家乡的风光。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向别人介绍家乡或母校的风光,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让他们领会到说英语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负责为学生录像,并从中挑选一些较好的录像,和学生一起观看点评。

4.协调多种模态,渗透文化内涵

多模态的教学手段能有效地将文化内涵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以英语口语课堂中常见的活动形式——话剧表演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排练话剧去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然后以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这既练习了学生的口语,也考验了他们的表现力与感染力,还能够有效地将文化意识融于口语实践中。

学生的话剧表演,将服饰、发型、道具等静态资源和声音、表情、动作等动态资源都纳入口语实践过程中,“这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能帮助他们摆脱母语思维模式的羁绊,调动感官及大脑对语言信息的综合反应,自然地吸纳语言”。同时视听模态的融合,给学生全方位、多感官的体验,能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多模态话语交际能力。

积极的模态配合能产生正面作用,而消极的模态配合有可能导致负面效应。教师在对模态进行选择时应从实际角度来衡量,适当借助多模态元素。在构建多模态化的大学口语课堂模式时,应以教学内容为主线,有针对性地甄选相关材料,求精不求多,避免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现象。

多模态教学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妥善合理地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从长远来看,多模态教学手段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新时期口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但目前国内研究者们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仍需完善,同时多模态英语教学中教师自身的发展问题也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