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不同的听力教学模式对听力进行改进
(一)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现代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新模式建构
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以来,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听前准备活动
在听前准备阶段,教师先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同时展现重、难点词汇的音、形、义,使学生在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迅速建立对该词汇各方面的联系。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展示得更加丰富直观、生动形象,同时用标准的英文进行解说,使学生从更多方面了解目标学习材料,为接下来的听力训练做好铺垫。
2.优化听力教学手段
通过网络多媒体,听力课教师可以更加深刻地展示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教学手段,如游戏、讨论和表演等,激发学生对所听语言材料的兴趣。以“配音”练习为例,选取经典影片中的一个片段。首先,教师把这个片段播放一遍,然后隐去画面,让学生再听两至三遍语音。听过之后,让学生试述所听影片片段的梗概。接着,让学生边看边听影片片段,之后再消去声音,让学生给画面配音。这样,学生可接触到真实的语言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自己的听力,同时也练习了口语。
3.优化听力教学内容
在网络多媒体教室里,以教材为依托,在相近或相同层面上实现多种语言材料的输入,一方面扩大信息量,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学习运用英语的机会。教师可选录一些世界主要电台和电视台的英语节目,如美国CNN、VOA,英国BBC和我国的CCTV-9英语台,作为课堂听力的补充材料。另外,在听力课上适当补充一些多媒体教学片或者影视内容,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口头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在播放影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片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难点设计一些练习,或者结合影片中出现的日常用语及文化现象加以说明和讲解,使学生真正体会英语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对较易懂的影片,可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对白,并模仿影片进行表演。这样的影视学习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发音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一个生动的英语学习环境。一些多媒体教学片和经典影片都是非常好的视听材料。
(二)基于认知策略理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研究
听力是语言学习者需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林奇指出,听力理解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感知、解析和应用,他认为这三个过程相互关联,循环往复,并且不断修正。
在听力理解感知阶段,听音者首先将由感觉器官所获得的语音信息保留在感觉记忆中,在此过程中,听者的注意力会集中于听力材料本身,并不断将注意到的新信息存入短时记忆里。由于人体注意力有限,声音信息稍纵即逝,如果听者不能及时提取目的信息,旧信息将很快为新信息所取代,所以听音过程中提高信息的提取速度尤为关键。事实上,大量研究证明,相关认知策略的运用可以提高听力过程中信息提取的效率。比如,格雷厄姆·马卡洛就曾指出,预测刺激图式,可以通过减少需要考虑的可能命题的总数来减轻认知负荷。纽南也认为,预测有助于听者预料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帮助听者对即将听到的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促成更有效地听力理解。
在听力理解解析阶段,听音者会对进入短时记忆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工解码,这种解码主要以意义暗示或结构特征为基础,涉及主题识别、意群划分、语义结构组合等多种技能,记忆单位表现为单词、短语或句子。但是此时的语音负载信息不一定能全部转入长时记忆,而短时记忆容量又有限。随着新信息持续输入,未得到及时编码转入长时记忆的信息将很快被清除,并让位于新输入的未解码信息,因此采用一定的认知策略,例如记笔记、回避母语、概括大意、集中于意义等,势必有利于听力理解的顺利推进。
在听力理解应用阶段,输入到听音者大脑中的话语意义会与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相结合,从而产生语义理解。由此可见,听力理解效果的好坏是由先验知识的丰富与否以及对先前知识是否及时调度和组织所决定的。人工智能专家们曾形象地把先验模式解释为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听者如果能在听音过程中充分运用诸如联想这样的认知策略,合理利用这些联想“建筑砌块”,听力理解应用效果将会大为改观。
在认知观信息处理模式下,听力属于主动型接受性语言能力。听力理解不仅是一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对于听力理解各个阶段中信息的筛选、记忆、储存、处理直至理解都有非常大的裨益。听音者如果能在每一环节恰当运用相应的认知策略,听力效率必将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