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含义
(一)模式的含义
模式的词源意义是事物或行为活动的范本和标准样式。模式是一种模型。若把客观现实中事物的存在、运动及其联系称为现实原型,模型则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对现实原型的一种简缩、概括、提炼的模拟。这种模拟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抽取本质,摒弃表象,保留其根本属性,且高于现实,并具有同类问题或现象的一般特点,是对客观事物与系统内部结构、关系和法则的再现。因此,一般可把模型理解为对研究对象的状态、结构、属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概括、简化、抽象及本质的表示。模型既反映问题的本质,又高于客观事物而具有同类问题的一般特点。
模式也是一种范式。范式是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一个科学群体普遍认同并运用的,由世界观、智信系统以及一系列概念、方法和原理组成的体系。人们总是依循范式来定义和研究问题。随着人们对研究对象与范式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新的理论和方法将不断出现,这样就会萌生新的范式,旧的范式则被取代,新理论将伴随着范式的发展而问世。
模式源于现实,但又能指导现实。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上升成理论,就形成了模式。因此,模式是一种经高度概括后,又以简约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成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二)教学模式的含义
关于教学模式,学者们一直未形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人们为了特定的认识目的对教学活动的结构所做类比的简略的假定的表达;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组织、设计和调控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构成;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
从归纳角度讲,教学模式是从各学科、各种教学方式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标准样式;从演绎角度讲,教学模式是模式在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一般而言,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活动并在一定环境下,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或范式。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存在的基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目的,控制着教学的过程与方式,控制着教学要素的有机联系,指引着教学资料的组织,安排着教学环节的承接,制约着教学策略的选择,引导着教学设计的思路。相对稳定结构是指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的结构及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变性;教学过程中各环节、阶段、步骤、程序间的相互联系方式的不变性;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相互组合方式的不变性;可操作的实践方式及相应的策略的不变性。理论化指的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加工、筛选、总结、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一般形态。它反映了教学模式既属于理论范畴,又属于实践层面。它是将教学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的中介环节,是联系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纽带与桥梁,是两者的密切结合与高度统一,反映着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与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教学的实践角度看,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各教学阶段采用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教学方法综合构成的严密系统。方法的集成构成了模式,模式决定了具体方法的运用,并揭示了与教学活动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但教学模式毕竟不同于教学策略,两者相比,策略是行动的指导方针和工作的方式、方法。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所采取的用以指导教学行为的教学设计、实施措施与操作方式,是具体的操作过程与形态。它规定了教学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偏重于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技术因素决定的行为规则,具有指导性、灵活性、最优化等特征。教学模式反映的是在既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影响和改变系统行为特性的思路与方式,是对复杂的教学组织方式的简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