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烦扰的蒙克

1 蒙克
蒙克博物馆一层,所藏藏品甚多,据说有2.5万件,但是展出场地有限,因此博物馆时常举行专题展,例如现在就是“自然与蒙克”专题。展馆陈列了一些动物标本和生物进化树谱、蝴蝶的几十种样本等,以及研究和测量头骨的工具,骷髅的印刷品,以此对照蒙克的绘画,可看出似有似无的一种联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诗意。
蒙克的绘画,集中的主题总是围绕伊甸园的苹果树,既有站在苹果树下的裸体亚当和夏娃,也有面目模糊对着苹果树的青年男女,还有捧着红盆的农妇与拿着工具的农夫。反复纠缠这一个命题,可以看出蒙克心中对男女情爱关系的纠结,其中一幅大的画面,画了两个对着苹果树的青年男女,身穿当地的民族服装,女的手里拿着一个苹果欲吃,男的手插兜看着,那么谁又是诱惑者呢?而另一个小型画面,则画了女子在探身摘苹果,前景的男子已经咬起了苹果。另一幅较小一点的画面,把女孩和绅士放到前景,中间是一棵小苹果树,但是红色的苹果像雨水一样洒遍画面,已是非常写意了。

2 蒙克 《红苹果》 1927—1930

1 蒙克 《吸血者》 1893—1894

2 蒙克 《病孩儿》 1884

3 蒙克 《病孩儿》 1885—1886

4 蒙克 《病孩儿》 1896

博物馆也展出了一些蒙克的素描草图,生动地描绘了男女的关系。一个展柜里陈列了蒙克描绘男女裸体浮游的木刻版、铜版和带着《嫉妒》画面的石版实物,以及刻制印刷的工具和纸张。对了解蒙克的绘画,似乎又有贴近的感觉。据说博物馆收藏蒙克的版画上万幅,占据了收藏的大部分。蒙克在恋爱中遭受挫折,并因此断掉左手中指,所以才会把女人看成吸血者和诱惑者吧?展柜里有描绘女性器官和胎儿在子宫中的图谱,可以与蒙克的一些版画联系来看。而蒙克自己也是终身未婚。蒙克长寿,一直活到1944年,81岁去世。
蒙克的《呐喊》被单独陈列在一间黑屋子里,仅有的灯光投射在画面上,旁边只放了一块小翼龙的化石,策展者努力想要形成一种对比来引发观者的思考。其实理解北欧漫漫长夜的地域,或许能理解北欧人的性格,再进一步体会蒙克忧郁而爆发的情绪。蒙克写道:“夕阳西下的时候跟朋友在街上散步,红色夕阳渲染着黄昏,在青黑色的街道与峡湾的上空凝聚成一朵朵滴血的云团。我突然觉得非常恐怖,竟然失声尖叫。而这尖厉的叫喊声仿佛把大自然的混沌撕裂开来。”这一段话可以被敏感者所理解,这种敏感就是给自然的细微景观注入了内心对死亡和痛苦的恐惧,成功地化为《呐喊》这样的画面。天空和地面的曲形波动线条,仿佛是被喊声所震动,而呐喊者形如骷髅的面具,即是自我的化身,也被自然不仁的吼声所震慑,禁不住捂住耳朵。蒙克将呐喊者从具体人抽离为人类的象征,揭示出深深潜藏在人类心里的永难去除的生物性恐怖。
蒙克之所以对死亡如此敏感,也和他的出身有关。蒙克的母亲早逝,父亲患过精神病,并且将地狱的概念灌输给了幼年的蒙克,而兄弟姐妹的早逝也给了他极大的刺激。蒙克说:“病魔、疯狂和死亡是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地伴随我的一生。”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蒙克绘画的精髓。蒙克自己也钟情于这幅画的表现,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最好的一幅收藏在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而蒙克博物馆这幅显得潦草一些,好像是画在板子上,画角露出了白色底子。
蒙克一生以生命、孤独、死亡、情爱、恐惧、绝望、忧郁作为主题,乐此不疲地进行表现,并有着贯穿始终的专注,而这些都和古典绘画是背道而驰的个人情感。蒙克的绘画色彩造型简约概括,多用曲线,很少用直线,不太关注视觉形式之美,而侧重于内心情绪的表达。现实的细节对于蒙克来说是不重要的,他侧重于轮廓的表达,色彩因此也成为象征性表达。但是几个展厅里展出的蒙克油画,多少显示出蒙克绘画中的另一面。1885年,曾经到过巴黎的蒙克,接受了印象派色彩的一部分,又受到后印象派注重主观情感的影响,自己走到了象征表现的地步。所以对于敏感并具有精神病倾向的人来说,艺术实在是最好的疏解工具,凡·高如此,蒙克也如此。据说蒙克在画的血红天空上用小笔写道:“只有疯子才画得出,从此艺术不再是悦目的,却是震动内心的了。”

1 蒙克在工作室




2-5 蒙克 《呐喊》 1893—1910
蒙克在柏林做过画展,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影响自是不言而喻。在焦虑症爆发并得到治疗之后的1909年,回到挪威的蒙克开始对自然产生浓厚兴趣,展厅里的一些风景绘画,大部分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但即使是风景画,也并不是印象派的,而是接近后印象主观的描绘。有一幅描绘紫色松林中雪白的地上躺着被伐倒的两棵鲜黄的树干,手法已经是表现主义的了。蒙克的油画,看上去顶多是逸笔草草的描绘,很少将画布铺得满满,也很少反复塑造形象,看得出来是一次性完成绘画,凭着情绪作为运笔的引导力量,兴尽笔停。有一些描绘海滨、枯干的树林、站在树下的女人、跪着伸手朝向花丛的女人、溪边的树木、有喷泉的绿色花园,看上去都还不是那么沉重。但是有一幅自画像,脸部明暗,虽使用的是印象派的红绿对比,那别扭的头部和表情,斜视着画外,却多少有点不自然了。蒙克也画了农民的劳动,如《伐草的男子》,绝对是大笔粗绘的描写,既不是很注重色彩,也不是很注重造型。倒是一幅全然无人的画,描绘挂满红苹果的一棵苹果树,画得饶是可爱。

1 蒙克 《苹果树》 1895—1921

1 蒙克 《阳光》 1909—1911
丹纳(Taine)的艺术哲学对地域、艺术的重要性的解说仍是富于意义的,看懂了奥斯陆的峡湾,就理解了蒙克为什么喜欢画太阳投射在水面上的反光,并且把反光塑造成富于雄性的形象。蒙克绘画里千姿百态的太阳,是生活在漫长黑夜里的人的一种自然渴望。描绘的太阳熠熠闪光,也可以和凡·高对太阳的歌颂对比来看,或许太阳对于二人来说,其实都象征生命的热情、生长的力量。恐惧死亡的人,必然热爱生。而一幅描绘太阳的大型画面,看得出来是很用心的,画面完整,太阳的光芒照耀着山川大地,形成一个个光环。另一幅极为简略的画面,画一群海滨的裸体,中间也是海平面被太阳照耀着,太阳和投影形成一个灯泡的形状。蒙克也画过人体和山川混在一起的画面,一道彩虹横跨整个画面,脱去衣服的人体一点性感也没有,就好像是草木一样依附于自然,而太阳永恒地照耀着这一切。19世纪末的颓废情绪,多少在北欧生活环境中易于产生,而摄影术也让绘画的再现失去意义,据说博物馆收藏了蒙克的100多幅照片。展厅里还展示了蒙克的一个画板,上面的颜色布局与调和的笔触也是散乱的,没有章法。

2 蒙克 《阳光》 191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