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链式偷窥

艺术的链式偷窥

段炼在《作者的复活——西方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视觉再现》中写到了法国著名摄影艺术家索菲娅·卡叶(Sophie Calle)的偷窥艺术行为:

卡叶的《影子》(1981)方案再现了巴黎街头的隐秘空间。在实施这一方案时,卡叶让母亲雇了一个私家侦探,以摄影和笔记的方式,偷偷记录卡叶自己的日常活动,包括她在巴黎街头偷拍他人的行为。不过,卡叶自己并不知道那侦探会在何时跟踪自己。同时,卡叶自己也雇了一个侦探,也以摄影的方式和笔记的方式,对那侦探进行反跟踪,而那侦探也不知道自己何时会被反跟踪。

当卡叶偷窥他人的隐私时,不仅用摄影再现了他人,而且也用日记再现了偷窥者,更让他人来反窥自己的偷窥行为,从而使再现者卷入互动的再现之中,就像本雅明洞悉了嘈杂人群中的波德莱尔一样,这就形成了一连串的偷窥行为。卡叶可以体会知道被别人偷窥,但是不知道如何、何时被偷窥的刺激性兴奋,侦探则不知道自己还被另外的人偷窥,这可以被看作人的日常生活中隐秘不为人所知的无意识的一面。无意识,是没有被偷窥,而实际上,我们的行为和言语影响着下一个接着下一个的人,形成了一个可以延续下去的行为。中国有句成语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之后,还有秃鹰。这话似乎像发生关联的链式行为,而卡叶所做的是没有关联的链式。皆是因为“偷窥”的偷,因为是偷,所以没有表面的关联。这多少有点像三角四角的单恋。浪漫小说和言情电视剧里的惯用手法,一个男孩暗恋上一个女孩,而女孩则为暗恋上另一个男孩而痛苦,因为那个男孩喜欢另一个女孩。女孩向暗恋她的男孩倾诉,因为她还不知道这个男孩暗恋她。这有一点像绕口令。但是这“暗”也就相当于“偷”。

1 索菲娅·卡叶

1 卡叶作品展览现场 1981

卡叶在自己的方案里突出了两个关键词:偷窥和链式行为,因此,这种行为艺术就有了令人深思的地方。偷窥在当今是一个刺激人们神经的词汇,在互联网上搜索,可以有上万条关于偷窥的条目。这个偷窥不仅直指人类内心本能的好奇和下作(下作是一个道德的评语),因为偷窥的恰恰是隐私和不应被公示的内容。偷窥的刺激与快乐,不仅在于窥看的内容,而且在于形式本身,暗藏的隐蔽形成了仿佛做爱式的情绪高潮,让心灵在本能的驱使下加快跳动。博客的红极一时仿佛就是一个印证,浏览他人的博客就好像是一种偷窥和窥视的行为,只不过是你在偷窥,而我假装不知道而已。1995—199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德国馆有一件这样的作品,在靠窗的地方摆着一台望远镜,参观者可以透过望远镜镜头看到窗外的公园里有一个女人……然而,一旦你将视线离开望远镜,就会发现公园里空无一人……这就是说,你在望远镜里看到的,或者说偷窥到的,只是一段预先录好的影像。你以为你在偷窥别人,没想到被艺术家偷窥到你的偷窥。望远镜仿佛是一个偷窥的象征,我们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窥视一个坐在轮椅上的无聊者,如何用望远镜在窗帘后偷窥对面人家的生活。我们,也被电影制造者安排了一个偷窥者的身份。

这种一连串的偷窥形成了一个链式行为。链式存在于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很多环节。例如,蝴蝶效应就是一种链式反应,生态环境突变的链式效应,碳原子直线结合的链式结构,而链式的裂变反应产生了威胁人类和平的原子弹。在人类的行为中存在着沟通模式的链式行为,在行政运营中发明了链式管理,等等。

这种不为人所知的相关也让我想起诗人卞之琳在《断章》里的诗句: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已经不是偷窥,而是诗意盎然地凝视风景,无意中把风景中的人也看在眼里,是不相关的人,但是无意与自己有了相关的意义。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里,我们不知道我们对于外者的意义,我们只了解周围的朋友、同事和亲人。同样,一个个陌生的人在他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譬如,几乎和我差不多大的卡叶不知道,她的行为引起了遥远国度的一位无意阅读者的注意,并且因此写下这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