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搞怪的达利

荒诞搞怪的达利

1 达利在梅索尼埃雕像前

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间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资比较?看上去这似乎是困难的,对于当代艺术批评家而言,二者几乎是不可比的。的确,古典艺术的标准似乎明确且单纯,而当代艺术则呈现为多样复杂的视觉表现样式,其背后则是繁杂怪异的美学观念。或者说正是因为如此,艺术的标准就更加多样化、个体化,简直是一个主义一个标准,无法形成一个广泛的、普适的衡量标准。标准之间的互相参照,可以显现出当代文化的多姿多态。但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将古典画家和现代画家进行比较,并且列出了许多比较项,如技术、灵感、色彩、设计、天资、构图、创新性、神秘性、真实性,然后一一打分,最后取平均值,这样各种风格和主义的画家就可以进行比较了。

对达利的表格进行粗略分析,就知道他对古典艺术是偏爱的,这也不难看出超现实主义的绘画技术与古典主义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达利遵从学院派的训练,对19世纪学院派极为敬仰。达利的写实技巧来源于古典绘画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精湛的荒诞性也依赖于他高超的写实技巧。

2 达利 《欲望之谜》 1929

1 达利 《柏树的僵化之晨》 1934

有趣的是,达利几乎给了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维米尔满分。维米尔流传后世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也就40余幅,版幅似乎也并不大,但真的是精品,作品散布在各大著名博物馆,例如《花边女工》藏在卢浮宫,《拿水碗的少妇》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藏在荷兰海牙市的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根据《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拍摄的同名电影中,饰演画中人的美国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宛如从维米尔的笔下化为尘世中人,把画中人演绎得栩栩如生。维米尔描写的生活琐碎平凡,但是光影、色彩和构图处理得极具匠心,与荷兰其他风俗画家的绘画拉开了距离,具有一种宁静温润的诗意,也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故事性。自然,维米尔的技巧是高超的,即善于用柠檬色、红色和绿色表现充满阳光的房间,安谧而透亮。达利给他的分数大大超过了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难道是达利认为现实性大于神性,人性大于神性的表现吗?维米尔只在神秘性上丧失了一分。

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桑乔(Raffaello Sanzio)也比达·芬奇的总分高。罗马画派的典型代表拉斐尔只活了37岁,却留下产量丰富的巨作,收藏于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馆。例如《骑士之梦》藏于伦敦国家画廊,《圣母加冠》藏于梵蒂冈绘画陈列馆,《多尼夫人像》藏于佛罗伦萨皮蒂宫,《教皇朱理二世像》藏于乌菲齐博物馆,著名的《西斯廷圣母像》藏于德勒斯登画廊,在卢浮宫也藏有他的《圣母子与圣约翰》……而在教皇宫里则有辉煌的壁画作品如《雅典学院》等。拉斐尔的绘画充满了柔美、优雅的女性气质,而以圣母题材最甚。通常依据美术史的评价,我们以为在思想性和博大性上拉斐尔会逊于达·芬奇,但是达利不以为然,因为思想性并没有成为达利衡量的标准,虽然拉斐尔只在技术、灵感、色彩上略有失分,但总分还是比达·芬奇要高。我只能说,达利对达·芬奇有一点不公平,因为就连委拉斯贵支也比达·芬奇的分数高。

2 维米尔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665

3 达·芬奇 《抱白貂的女人》 1485—1490

4 维米尔 《倒牛奶的女仆》 1658—1660

5 桑乔 《雅典学院》 1509—1511

1 委拉斯贵支 《教皇伊诺森西奥十世》 1650

2 布格罗 《春天归来》 1886

3 布格罗 《维纳斯的诞生》 1879

4 布格罗 《森林之神和女神们》 1873

5 安格尔 《瓦平松浴女》 1808

委拉斯贵支主要在神秘性上失了分,我认为这一评价是精准的。因为委拉斯贵支的绘画偏于写实,其技巧的朴素美妙到几乎看不出技巧来,胜过了到底有些修饰的文艺复兴大师,令无数西方画家折服,就连马奈也说他是画家中的画家。无数的古典绘画因为它们的风格而被尘封在久远的可尊敬的历史中,但是委拉斯贵支的画永远给你一种当下的感觉,让时间的流逝失效。因为“我”的消失,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种明明白白的“直陈”,或许就是如此,才显得没有神秘性吧?可是,这不正是委拉斯贵支的长处吗?我还记得在伦敦国家美术馆观看《镜前的维纳斯》时那失魂落魄的样子。

欧内斯特·梅索尼埃(Ernest Meissonier)和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的得分较低,据说达利对细部严谨的叙事画家梅索尼埃多有景仰,并受其影响,发展了一种极精确的袖珍画技巧。但是,他给梅索尼埃的总分却只有5.2分,布格罗只有3.2分,我没有任何异议。在奥赛博物馆看到布格罗的绘画时我就觉得过于甜腻,这种画适于装饰华美品位的贵族家庭。达利认为他完全没有天资和构图创新能力,技术和真实性只有一点。布格罗在世时名利双收,去世后声誉下降。20世纪末,西方美术界似乎开始重新评价布格罗,他被认为是学院派艺术风格的重要画家。

6 蒙德里安 《构成》 1921

7 马奈 《酒馆女招待》 1879

8 毕加索 《玛格利特公主》 1957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得分有点惨,但是我觉得达利的评价是适当的。安格尔描绘真实性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当我站在他的绘画前,不是为《奥松威伯爵夫人像》中人物服装上衣褶花纹的精雕细琢惊叹不已,就是被《土耳其浴场》中对一群女浴者丰腴肉体的细节描绘所折服。安格尔将素描的准确性和线条的风格融合在一起,消除运笔的一切痕迹,创造出画面与观众之间毫无阻隔的视觉效果,在技巧上算是炉火纯青了,所以达利给了15分的较高分。达利给了倚重素描的安格尔色彩上的低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认为安格尔的天资为零,这可叫人怎么说呢?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达利对现代画家的评价低得不可思议。抽象画家蒙德里安只获得平均值0.7分的极低评价,技术、灵感、色彩、设计、天资和神秘性六项都是零分,这是极为苛刻的评价了。这让我想起纽约美术学院的现代欧洲艺术教授罗伯特·罗森布卢姆说的一句话:“对于那些来自蒙德里安世界的人来说,达利就如同一个诅咒。”罗兰·巴特在《明室》里分析科特兹(Kertész)为蒙德里安拍的一张照片时写道:“如何具有睿智的气质而不想任何睿智的事?”这话说得饶有意味。我以为蒙德里安只由横竖线以及原色(红黄蓝黑白)组成的画,自有其专有的技巧和观念在。

马奈是印象派大师,我以为他在印象派画家中最具大将风度。在《奥林匹亚》中,马奈制造的黑白设色效果是辉煌的,整幅绘画以令人震惊的方式,对抗了学院主义风格,搭建起现实世界与绘画世界的桥梁。我在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前的感觉让我赞同陈丹青对他的评价:论画面的强度、单纯、大气,他的印象派同仁无人能与他相比。在马奈的绘画里,淋漓尽致的写生快感显示了高超的技巧,达利怎么会苛刻地只给了3分?马奈勇于颠覆传统空间透视原理的科学律令,但创新性也仅仅得了5分;并且,达利居然在天资和神秘性两项中都给了0分,灵感仅仅1分,只有在真实性上给了较高的14分。这就奇怪了,真实可以作为一种标准衡量?这对现代主义绘画显然是不公平的,除非真实有更加宽泛的含义。

1 达利 《记忆的永恒》 1931

达利对自己的评价则是中等偏上,超过了大名鼎鼎的毕加索,比达·芬奇仅仅少两分。自然,这种自视甚高的评价出现在达利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达利认为毕加索的天资满分绝无问题,但是在创新性上甚至连自己都不如,这未免有一些讽刺。而神秘性和真实性,达利则大大超越了毕加索,达利是否以为自己的绘画充分表现了超现实梦境的真实?达利接受弗洛伊德的学说,努力想要通过乱真的绘画技术,造成一个比可见自然更为明确真实的梦中世界,就如同《记忆中的持续性》。达利的确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以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卓越技术描绘了梦境里的诡异形象,最知名的作品便是《记忆的永恒》,在里面刻画了软塌塌的钟表。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依托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把具体的细节描写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与象征等手段结合运用,创造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超现实境界”。后期达利的主要创作都围绕着基督教的内容主题,以赞扬基督及其门徒的神秘,例如《基督受难》和《最后的晚餐》,所以达利给自己的神秘性评分也不低。不过,达利没有给自己一项满分,多少还是谦逊的。如果再设立一项抛头露面的评价标准,我以为达利应该得最高分。年轻的达利就善于搞怪,在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上特立独行,与父亲激烈对立的达利在1929年底被粗暴地赶出家门。父亲告诉他,将会剥夺他的继承权,并终身禁止他返回加达格斯。后来据说达利将一个盛着自己精液的安全套拿给父亲,并说:“拿好!现在我什么都不欠你了!”我行我素的达利用绘画和行为时时处处宣传他的“超现实主义”,也被视为波普艺术最重要的影响源泉之一。记得我有一次在达利居住过的西班牙海边小镇卡达凯斯散步,在一条街的转角边看到杆子上的街牌名字就叫萨尔瓦多·达利街,但是街牌的箭头却朝着天空,我觉得这倒是很有超现实的意味。

轻易地说艺术好坏是危险的,就如同我说过的,在艺术上,我不愿意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虽然在具体的艺术欣赏中我们总是潜在地表现出我们的爱憎,就如同我论说达利一样。如今,画家说,风格和媒介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观者说,有时作品的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我说,有时作者的情感不重要,重要的是观者的观看。观看的标准反映出标准制订者的审美和爱好,折射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微妙关系。这也再一次告诉我们,艺术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即使聪明精怪如达利,亦不能公正地评价艺术和艺术家,何况平庸的艺术理论批评家们。

2 达利 《有抽屉的米罗的维纳斯》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