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大教堂

圣母大教堂

5-1

5-1 既然来到了诺曼底,似乎到卢昂去看一看莫奈画过的圣母大教堂就是必然的事情

圣母大教堂也称卢昂大教堂。2004年初秋,印象派画展在中国举行,在莫奈的作品里,法方最初提供了一幅《卢昂大教堂》,在中方选画人员的争取下,又争取到了巴黎玛莫堂博物馆馆藏的一幅。这样,莫奈四幅中的两幅来到中国。

据说圣母大教堂是欧洲第四大教堂,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战后修复。教堂正面的两侧及上部粉白,而中间正门以下呈现深黑,不知道莫奈写生时是不是就是这种样子?

据说莫奈曾经租住在教堂对面店铺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也许打开窗帘就可以看到教堂。于是想象着莫奈站在街边写生的样子,不知道会不会招来无数的旁观者,假如我是同时代人,我一定会守在莫奈身边……这样想着,似乎看到了莫奈正面对着教堂,眯着双眼看光线,嘴里喃喃地嘟囔着,开始在画布上用木炭画上几条标记线。

“光线大约能持续多长时间才能明显看出变化呢?”我轻轻地问,唯恐打扰了莫奈。

“这是很糟糕的,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颜色,一种颜色,它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不超过三四分钟。”莫奈说着,挥动着长长的画笔,只管把颜色在画板上并列、拖动、皴擦,笔尖像是啄米的鸟喙。

“这样,你就能够画完吗?”

5-2

5-2 教堂前的广场并不大,站在对面的商店前,无可退缩地抬起头来观看逆光中的高大教堂,又似乎深重地壁立着,一种迫人的感觉扑面而来

5-3

“这样,我就只能在三四分钟内做我能做的事。一旦错过机会,我就只好停止工作。”莫奈说着,停下手中的画笔,眯着眼看阴影中的大教堂。

“哦!我多受罪,画画使我吃多少苦头,它折磨我,伤害我。”莫奈叹息一声,看着变化了的光线,将架子上花了一个多小时的画拿了下来,换上了另外一块绷好的画布。

瞬间成为美的条件,这是莫奈给我的启示。不再是固定与静止不变,不再是唯一角度的透视幻觉,时间在视觉中发生的变化,不仅看到时间在物象上创造着色彩的奇迹,也反过来从物象的表面形式中看到了永无止境的内在质变。人的意识太依赖于概念,而瞬间往往会因为易逝而容易被忽略。概念相对于片断的真实显得苍白。而且,瞬间抛弃了永恒的意义,把眼光吸引在事物的本身。或者说仅仅是把绘画自身当作一种事物进行创造的对象。绘画因此从自然中解放出来。

教堂里面没有太多的装饰,朴素、单纯,因此就有了空旷的感觉,也有效地把注意力引向建筑本身。与此相对,建筑的简洁线条沐浴在从窗口射进来的阳光下,有一种清晰朴素的审美感觉。此时,管风琴的音响在空间里低回。

5-4

5-3 5-4 莫奈 《卢昂大教堂》 1892

5-5 

5-5 穹顶和哥特式的拱梁以及墙壁的半柱式竖线增加了一种在罗马式建筑中不易找到的崇高感。而光成为教堂最大的渴望,因为光是神性的象征,这一点倒和莫奈对光的崇拜暗合

5-6

5-6 教堂内的一段石雕楼梯,辗转引向上层,栏杆上有十字雕饰图案

实际上,等眼睛适应了光线,教堂里还是有一些东西的。墙上悬挂着宗教油画,内容与风格却并不引人注目。有一些风化的雕塑排列在教堂深处的墙边。风化成圆柔的脸庞,五官模糊了,但还是能够显露出表情,这表情也是含糊的,似乎带着安慰的笑意,或者还有一丝惆怅,在教堂昏暗的光线下静静地待着,彼此没有搭理,但也还是和谐安详地在一起。而躺在石棺上的雕像,显出一副严峻的表情。这些几乎和莫奈的画没有任何联系。莫奈感兴趣的只是这教堂的表皮,内里与他的世界无关。

2005年英法两国合作了一项欧洲文化复兴计划,将教堂的正面变成一幅巨大无比的画布,在上面投射出莫奈的教堂组画,让观众欣赏一幅幅画作的投影,与教堂融合为一体。那么,是教堂沾了莫奈的光,还是莫奈借了教堂的光?

5-7

5-8

5-7 5-8 彩色玻璃镶嵌画图案繁复,不易看出主题内容,只是异常地鲜艳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