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教育是一个永恒课题
夜里我梦到在一所国外大学里徘徊,醒来后还记得清晰的画面,其中有某处建筑顶部三角门楣有些残损,像符号般地预示了什么。在教学楼通往消费区的路上,学生们来来往往,一路欢笑打闹,有人喝着啤酒,这一点分明是不真实的。我对一些人说我不去玩了,还有很多的作业要做。我似乎也是这个学校里的一员,对此我似乎没有丝毫的怀疑。天空有的时候阳光明媚,有的时候则是黑白得晦暗不已,带有强烈的超现实感。在校园的一个角落,所有的门窗都被铁条严密封闭着,我以为是保护里面的重要设备不被偷盗,却原来是关押严重过错的学生,里面没有灯光,但是据说有老鼠。我没有怀疑这种惩罚场所的不当性,而是有点为自己担心。当我醒来的时候,我意识到梦境有一些是可以被加以解释的。天刚刚亮,当我坐在电脑前,我已经忘记了关于梦境的一切。重读了残雪的《审美与自然》。

1 参观卢浮宫

2 参观艺术展 周至禹摄 2021
残雪的美学思考是建立在自己的实践哲学基础上,并且她自己也以此为荣,因为可以用自己的实践体会来印证和发展自己对当代文学理论的思考,进而认识到康德的某些理论是过时了。残雪的思考一如她的小说特征,偏向于内心的反向性思考,并认识到内心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有可能成为当代哲学探索的重要对象。从来自我和自然是人类分析认识的两大对象,在当今对二者的科学态度鲜明起来,对人的精神进行生物性研究是一门显学。对残雪则相反,在残雪的认识中,她扩大了审美认识的重要性,不仅把它看作人类的认识机制,进而认为有替代理性哲学认识的可能,比如抽象的审美理念代替黑格尔的理想概念等。认为这样“才能适应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人性之谜和自然之谜,使我们有可能将已经破碎的世界重新整合起来,使生命的活动重新成为有目的的活动”。在我直接引用的文字中,人性之谜用了繁体,而自然之谜用了简体,这一时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想象。在这个想象过程中有着审美的愉悦。
残雪已经意识到当代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区别,在传统审美功能更多地依靠直觉和感性,而当代审美思维机制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当代艺术的哲学性、思辨性造成了仅仅依靠直觉是难以判断的,这个审美活动充满了内向性的过程。“现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都已经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验内在化、深度反思化了。在审美活动中经验已不再是作为感性直观的运用,而是上升到了知性直观的运用。”并且,残雪发展出关于自我的两种意志:一种是自我的客观意志(客观性被植入内部的意志,残雪把其名之小自然,以对应外部的大自然),一种是自我的主观意志。这两种意志交织着通过感性直觉和知性直觉在审美经验中发生着作用。但是,对知性直觉还需要更好地进行分析和阐释,尤其是直觉与直观的关系。但残雪已经在强调它的重要性:“一切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都须深化和再造,让其变成知性直观,用这种知性直观来建构理性之美、自由之美。”对这种审美心理,残雪的思考又带有唯心和先验的玄学色彩,认为其“绝对不是用心理学解释得了的”。这种知性直觉并非天赋,而是“只有那些天性敏感,对精神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的人,经过长年累月、千辛万苦的操练,才有可能获得知性直观的能力”。

1 博物馆教育1 周至禹摄 2020

2 博物馆教育2 周至禹摄 2020
正是基于此种观点,残雪认为艺术家必须深深介入世俗生活,但是又必须具备将其抽象化的能力,就是体现于知性直观的能力。残雪用“操练”一词来显示实践的重要性。我记得我曾经反复向学生强调,一个高层次的艺术家必须具备极端理性和极端感性的两个方面,这使得一个人能够进行深入清晰的理性思考但又不失敏感直觉的审美判断。之所以这样提出要求,也是和当代艺术的特征相对应。现在在残雪这里得到呼应:“只有理性与情感二者都俱备,审美才有可能发生。”只有如此,也就不再落入模仿自然的窠臼,自然的重新建构才有可能。残雪描述这种审美活动的语句让我发生共鸣:一名艺术家在创作之际被他的日常情感经验所包围,但他在凝视这些经验的同时却又独立于这些经验。他那处在冥想中的目光看到的不是经验的表层意义,而是他内心的那个深层机制如何在经验中活动。他要运用那个机制将杂乱的经验变成有序的本质之美的结构图案。我在写作时有着相似的经验:从现实生活中积郁的情感经验,通过内心的创造,升华为更加具有超现实的象征意象。
基于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审美理论,残雪强调了在欣赏自然和艺术作品中的互动性,也就是只有欣赏者调动内心的审美机制,才能使审美对象的美和意义加以显现。这恰是知性直觉内心的“看”,和感性直觉的“眼看”拉开了距离。但是,当我开始质疑在鉴赏时知性直觉和感性直觉之间的关系作用时,残雪补充道:对于鉴赏者来说,他担负着双重义务——既要再现作者的自我和自然,也要将自己的自我转化成自然,用这个自然来重构作者的自然。所以成功的鉴赏是复合性的再造。于是将阐释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结合起来,虽然不过是用“自然”的字眼代替了“意图”。
最终,我感觉残雪的美学阐释有意无意和西方的康德、黑格尔拉开距离,回复到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点上来,这就是强调自然的作用。基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的审美活动等同于自然赋予的能力,但是必须经过人的有意识的开放和熟练操作,最终实现将自我和自然打通,“在这种纯精神的创造活动中,人类最有可能达到和大自然的一体化”。这种自然主义的观点也就是“天人合一”认识的潜在反应。由此,“从人的角度说,艺术具有主观的客观性;从自然的角度说,艺术是客观的主观发挥”。而无论这个主观怎样发挥和创造,也都是客观的一部分,依我看,这又是离开审美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抽象的哲学认识了。
长期以来,对美一直存在着误读,也形成了艺术与受众的最大隔膜。在人类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范畴。美感是对社会性的情感关系的个人体验,它既是个人的、相对的,又是社会的、包含普遍性的。在这个意义上主观个人的美感有普遍性、社会性的标准。要认识到美不只是漂亮和悦目,这仅仅是美的最低层次。更具精神深度的美常常是壮美和具有悲剧感的美,豪迈旷达、苍茫雄浑都是美,苦涩扭曲也是美。这昭示了大致两类艺术的存在,一类刺激感官,一类触及灵魂。刺激感官者得肉身愉悦和快感,触及灵魂者得天地精神之往复。这显示出审美品质的高下,而审美品质需要通过美育来提升。因此重视美育成为一项国家大事,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他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写信的8位老教授分别是周令钊、戴泽、伍必端、詹建俊、闻立鹏、靳尚谊、邵大箴、薛永年,其中伍必端和詹建俊是直接教过我的先生,而靳尚谊、邵大箴、薛永年先生在我后来在央美的学术和教学工作中多有指导。他们写信表达了老一代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决心,发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声。
这一代先生德高望重,绘画艺术有高度的审美和民族精神表现。我记得曾经带着学生参观央美老教授捐赠作品展。原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吴作人的油画,展示出对油画、国画两种中西语言的各自表达;美协主席、原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先生,其优美古典的人物肖像,对形有准确的研究及表现;原中央美院副院长艾中信的写生油画,其地道的油画色彩语言令人回味;雕塑家滑田友先生,在自己作品中有生动的对中西雕塑语言的体会与呈现,如《躲避轰炸》;王临乙先生同样,也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稿中探求民族风格的表现;中国籍法国女雕塑家王合内,王临乙先生的夫人,将对中国古代动物雕塑造型研究的心得在自己作品中优雅地体现;曾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国画家叶浅予,对舞蹈人物的动态与神韵的把握,以及漫画速写对生活世象的反映都是颇具神采;曾任美协副主席、国画家李可染先生,如诗的牧牛儿童和苍苍的山林晚霞浸染,这红霞不仅有时代的象征,也有视觉语言的精致配置,是入世厚生的现代山水,改萧索荒寒为深秀壮丽;李桦先生,曾任版画家协会主席,我本科生时期的导师,曾经和鲁迅通过多封信,蒙受教诲,其代表作《怒吼》呈现的民族性和精神张力令人动容;王琦先生,曾任美协常务副主席,我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其注重木刻刀法精致的表现对我影响极大;彦涵先生,我研究生时期的另一位导师,对版画语言和形式极其敏感,作品充满了创造性的生机勃发;伍必端先生,我本科生时期的版画系主任,其后期作品呈现出对版画语言和内容的关注……我一一给研究生加以介绍,包括他们的艺术人生。比如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艺术家的命运转换,艺术创作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案形成的中国美术历史的条条痕迹,而他们都是美育的卓识者和实践者。
参观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美育”是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的简称,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美育就是培养审美的敏锐感受力,启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情理相融、人格统整和精神自由的全人教育。蔡元培先生在中国最早提倡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上升到了“美育救国”的高度,写下《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他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时,公布新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中国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国维、鲁迅等也极力倡导美育。王国维将美育和智育、德育并举,鲁迅写就《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1 博物馆学习3 周至禹摄 2020
但是,艺术教育与美育有所区别,艺术教育属学科分类,学习艺术技巧,运用技巧表达,追求美的价值,而美育以各种艺术创作与欣赏为主要内涵,是不分学科的全人教育,在全人教育性质的美感教育中,不必强调艺术教育对基本技巧的训练。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将美育视为全人教育,透过美感陶冶达到健全人格的目的。而“美育”名称正式出现于席勒1793年所作的《美育书简》。席勒认为,以美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可以成为沟通诸多对立因素的桥梁。
美育是提高生活品质、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社会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可以说,党和国家对美育工作给予的高度重视,正是应和了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每一位受教育者能够通过美育的熏陶,发现美,欣赏美,并且能够创造美,让日常生活得到美化。日常生活进一步发展,审美态度就会影响我们如何生活,会成为我们价值观的一部分,并从符合社会规范通往道德高度的要求,形成美育的最高境界。在美育里,如何让接受教育者通过绘画、音乐、舞蹈、器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国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等精神,并由此凝聚成中国文化的向心力,正是美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去践行的一个标准。
美育是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的基础性工程。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美育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人的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社会文化振兴繁荣和全面进步,需要美育来加持。通过美育教育,让国人提高自己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审美的态度去生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美育中的具体体现。从民族的文化自信到社会的健康发展,美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要求:要改进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这就是美育要实现的目标和内容。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地阐释了美育的价值:美育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同时也有具体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而各地博物馆所藏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可以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

1 博物馆学习4 周至禹摄 2020

2 博物馆学习5 周至禹摄 2020
幸福感是由人的视、听、味、嗅、触外感系统与情绪、情感内感系统具体的愉悦感构成的,而美育则是以提升感性素质为核心目标,培养人的感性思维能力的教育。一个人具有审美能力,这意味着不仅仅需要拥有获得幸福生活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审美力”——感性素质、感性智慧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美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人的感性素质和智慧,并在美育的过程中兼顾承担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的任务。精神生活中充满对美的需要,同时具备欣赏美的能力,就会因为美带来快乐,充满与美相关的幸福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让高品位文化艺术填充精神空间,减少对低级感官刺激的需要,求真、向善、尚美,在高雅的艺术欣赏中释放生命的能量。
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高校美育课程目前主要有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应进一步增强美育课程的广义性、多样性、兼容性、时代性,兼顾学生兴趣、提供更多选择,充分利用资源丰富教学内涵。结合地方特色,拓展美育教学外延,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通过艺术技能、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考核。
在物资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当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缺乏足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内在追求,国民很难在内心深处真正树立文化自信,也很难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不断提升现代文明的水平。美育让人得到艺术陶冶和精神升华,艺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也就是关于人的学问。因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一个方面的体现,而且是最完整、最现实的一个方面的体现。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把人生当成一种艺术去创作。如何擦亮发现美的眼睛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回答的课题。
一切文明形态无论如何变化,求真、求美、求善永远是人类的目的,教育便由此而生。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感性素质,培养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教育,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和完善人格。艺术赋予人们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深刻认知生活中真挚的爱、关心、理解、渴求、希望乃至创造的真正含义,体验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审美教育铸魂、离心、造梦,让人身心同时发展,理性和感性双翼齐飞,健全人格,增长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从知识时代转向智慧时代,审美教育是培养智慧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欣赏,以美引德,能够辨是非、识善恶、懂美丑,也是全民接受终身美育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美育是广大人民应该享受的权力。”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说:“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关于审美与教育的文章写到这里,站起身来走到窗前,窗前景象宛若一幅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近水有莲花,让人想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句。美是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的东西。风景里隐含着,表现起来却又是难。可是缺乏美的风景太多了,就只剩下了表皮,让风景成为乏味的表象。那什么是美呢?这是我写生后才会细加思考的东西,让我更能体会为什么会被风景打动。当我走到江上时,看到的是开阔的江面,开阔的视野会让心情疏朗起来,但是过于开阔而无关注的点,或许也让人产生苍茫的心情。我喜欢风景的大,减去地域特征的风景,或许会更具象征性。而有的人,则乐于表现风景的地域性之美。古希腊哲学家朗基努斯(Longinus)说,壮美才是美。或许,在这天水一色的风景中,灵魂之船正破浪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