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历史在这里汇集——令人神往的大英博物馆

5 世界的历史在这里汇集——令人神往的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位于伦敦的中心,在闹区的格雷·卢塞尔大街北侧。沿街往大英博物馆的方向走,可以看到街上的行人几乎都是同一个方向,渐渐汇成一股人流。大英博物馆就在街边,始建于1753年,6年后正式开放,原来主要收藏图书,其后兼收历史文物和各国古代艺术品,这里珍藏的文物和图书资料,恐怕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无法比拟。从铁门进去,正面长113米,古希腊风格的门廊,一排44根爱奥尼式石廊柱,柱顶两个大圆形涡卷,庄重利落,气势不凡。三角门楣上的“破风”亦是古希腊风格的人物圆雕。从台阶上去,进门过方庭,走到内厅,眼前顿时一亮。里面是圆形的内厅,现代建筑,地墙一色的白,屋顶用支架和玻璃构造,采光极好,给人一种特别明亮上浮的感觉,甚至连角落里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都不明显了。内厅正面是一尊犬形的大理石雕像,是罗马时代的作品,下面却放置着投币箱。有说明,原来大英博物馆的常设展览免费参观,只有临时专题展才需买票。当然,你可以自愿向博物馆捐献2英镑。

5-1

5-1 大英博物馆名扬天下的圆形阅览室

犬的雕像后面,两边有台阶环转而上,可以到圆形建筑的上层。楼上正在举办埃及艺术专题展。而埃及馆也是博物馆中最大的陈列室之一,陈列数量达7万多件,令人咋舌。埃及自己会有这么多的文物吗?可能更多地流散海外,就像代表太阳神的方尖碑一样,只有7座留在埃及,30多座立于世界其他国家,其中意大利最多,仅罗马就有13座,这是古罗马人统治埃及时对方尖碑的疯狂掠夺。

5-2

5-2 古埃及镀金的木乃伊面具像,公元前1世纪末至1世纪初

5-3 

5-3 大胸像《拉美西斯二世》,古代埃及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250年

5-4

5-4 罗塞塔石碑,1799年在亚历山大城附近被发现

内厅下面是名扬天下的圆形阅览室。大英博物馆的藏书在世界上久负盛名,多达130万册,包括大量英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典文献、书籍、手稿、档案,不少是仅存的珍本。除英文外,还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土耳其文、梵文、印地文、蒙文和中文等许多种文字的书籍。据说仅中文书刊就有6万多种。阅览室里面环绕四壁一圈全部是藏书架,中间是阅读书桌,一排排罗列,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进去阅览。与其说是阅览室,不如说是旅游区了。闪光灯伴着窃窃私语,记载着人类热爱知识的景象,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最直接的体现。历史上许多学者、名流、政治活动家都曾在大英图书馆博览群书,进行研究和写作。马克思(Marx)移居伦敦后,在这里读书写作,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终于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巨著《资本论》。马克思留在水泥地上的脚印的传说可能只是臆测,无从追问出处,却成为中国旅游者追索的重点。

5-5 

5-5 斯里兰卡镀金铜像,8世纪

5-6

5-6 古希腊人像柱,希腊雅典,约420年

在一层侧厅有希腊馆、罗马馆,陈列着5世纪雅典女神的祀庙和古罗马历代皇帝的半身雕像。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刻、瓶画、工艺饰品非常多,精彩得每一件都不容忽略,结果看得眼花缭乱。埃及展厅里最值得一看的是罗塞塔石碑,一块有铭文的黑色太阳石,1799年在亚历山大城附近被发现。铭文是用两种文字书写的公元前196年的祭司教令,由象形文字翻译成希腊文,后人凭借此破译了古代埃及的语言。大量古埃及、亚述的雕塑,法老的雕像,刻着象形文字的石棺让人看得目不暇接。博物馆里还有巴比伦的巨大灰褐色石雕和具有研究价值的黏土刻写板。大英博物馆方面和亚述专家迈克·朱萨后来对外宣布,他们在博物馆所藏的一块黏土刻写板上发现了巴比伦撒西金(Sarsechim)的名字。而在《耶利米书》第39章记载,撒西金是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的高级官员,参与了公元前587年巴比伦侵略耶路撒冷的战役。由此可知,大英博物馆的古代文物也是颇具学术研究价值的。

5-7

5-7 象牙面具,贝宁,约16世纪

《圣经》研究专家亚伦伯·劳迪认为,刻写板提供了证据,证明《耶利米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在历史中确有其事。大英博物馆的这块刻写板甚至证明了《圣经》中的译法会根据道德标准做了调整,在刻写板上,撒西金被描述成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首席宦官,而在现代版本《圣经》中,他被称作“首席官员”。大英博物馆中东部管理人欧文·芬克尔(Irving Finkel)说:“楔形文字表面上看起来都差不多,其中蕴涵的宝藏需要人们去发掘,这不是首次从其他资料中找到能证明《圣经》内容是真实的证据,而且撒西金算不上太重要的人物,这样的人物都能找到存在依据,让人对《圣经》的真实性又有了重新认识。”

5-8

5-8 萨尔贡二世王宫前的人首带翼公牛雕像,北伊拉克霍尔巴萨德出土,前710—前705年

大英博物馆内甚至有以弗所出土的古罗马遗物,就那么结结实实地矗立在那里。多数在画册上已经见识过,对形象并不感到特别惊讶,倒是在尺寸上感受到一种震撼。亚述展厅入口处的人首带翼公牛雕像,高达五六米的人兽结合造型,一派威武庄严的气象。书写在纸上的历史虚幻了,反倒是在这青灰色石雕中隐隐感受到两河流域在公元前1000多年的盛景。艺术传达的是感觉,隔着几千年的时代气质,通过雕塑传达给我们,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人类的生活内容——战争与狩猎、会盟与歌舞。来自尼姆鲁德和尼尼微的宫廷遗址的石刻群,也总是令人流连忘返。

大英博物馆搜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古文化遗物,手段也是多样的。比如希腊雕刻,从雅典弄来了连续绵延的墙上浮雕,甚至有一座完整的小庙!而最著名的藏品是来自雅典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像。大概是为了搬运方便,有的石雕被锯开运回英国。展览越完整,数量越多,一种认识就越强——文物来自世界各个有着古文明历史的国家,英国不是它的出生地。希腊人也正在努力索回自己的文物,但是很明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9

5-9 咬噬男人的狮子石雕,北伊拉克,8—9世纪

在西亚艺术馆,陈列有历史悠久的波斯文物,最吸引参观者的是3700多年前巴比伦时代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bi)赐予贵族的两块地界碑。东方艺术馆总是最引人注目的,这里除中亚、南亚和日本的文物外,大部分是中国的历代稀世珍品,为数达2万多件。另外还有钱币的专题展览,介绍钱币的历史、制作及印刷。钱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好发明,从文化学、设计学角度入手研究,定然会有很好的发现。我记得著名英国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Henry Moore)在自传中说道:“我经常利用周末的时间来学习……和全部陈列当代艺术的泰特博物馆相比,我更为欣赏大英博物馆。你可以从大英博物馆学到美术史,从最早的石器时代到文艺复兴。理解这一历史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必要的……”

想象中的大英博物馆应该有更丰富的藏品展出。收藏肯定丰富,展出却是有限的。也许,会不断地定期更换展品吧。值得称道的是允许拍照录像,大概是这里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太多,总要允许各国的游客能够记录一些自己国家的东西,也算是一种补偿。大英博物馆的一些展品曾经运到中国展出,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也曾站在大英博物馆的穹顶下,比起荒蛮时代的掠夺,这个情景更值得想象与回味。

5-10

5-10 复活节岛石雕,1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