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大教堂

7-1
7-1 伦敦的最高处大约是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了
圣保罗大教堂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主体建筑是两座长150米、宽39米的两层十字形大楼,呈对称状。从外部看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典型模式,但是保留了不少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包括在假墙后使用露天飞梁支持承重墙,其横切图更是一个典型的哥特式教堂的样式。波特兰石材砌成最具特色的中央圆形穹顶,直径达34米,圆屋顶上面有十字架顶,总高113米,从圆顶上可以俯瞰伦敦全城。
早在604年,东撒克逊王埃塞尔伯特就在卢德门山顶上建造了初期的圣保罗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老圣保罗大教堂始建于12世纪,1666年的伦敦大火把老教堂的大部分地方焚毁,有关方面最后决定重建教堂,工作由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负责,一直到他78岁时(1710)才修建完成。这场大火烧毁了89座教堂,雷恩在监督修复圣保罗大教堂的同时,也监督其他50座教堂的修复。教堂内有一个雷恩的墓碑,上面写着“If you seek his monument,just look around”,意味深长。据说伦敦大多数地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遭轰炸被毁,圣保罗大教堂却得以幸存,但是窗户玻璃碎掉,于是用白玻璃补镶,却也保持了这种风格,黯淡之处露出朴素无华来。

7-2

7-3
7-2 7-3 圣保罗大教堂的里面,是用方形石柱支撑起来的拱形大厅,里面放着一排排的长条木椅。正面是传教讲坛,伦敦教区的主教就在这里讲经。大厅周围有许多厅室,是陈列教堂文物和教士们办公的地方。站立在宽广挑高的中殿里,感受着整体建筑设计的优雅、完美,体会着内部空间的静谧、安详
圣保罗大教堂圆顶下的唱诗班席是教堂中最华丽庄严的地方。天花板上的绘画细腻精致,但是大理石的灰色压倒了穹顶的金色装饰。只有辉煌尽在祭坛,穹顶八幅画用单色描绘了圣保罗的事迹。1981年,黛安娜与查尔斯的婚礼大典就在这里举行,有如童话般的故事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如今人事已非,唯有圣保罗大教堂一如往昔地矗立在河畔,怎不令人感慨?

7-4
教堂也有一些王公达官们的坟墓和纪念碑。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海军上将纳尔逊(Nelson)和英国首相惠灵顿(Wellington)将军的墓室就在这里。这两位将军都是19世纪初同拿破仑作战的英雄。纳尔逊在1805年10月21日指挥的特拉法尔加地角大海战,以少胜多,击败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打破了拿破仑登陆英国的企图。惠灵顿在1815年6月18日指挥的滑铁卢战役,使拿破仑遭到了毁灭性的惨败。对于这两场反侵略战役的胜利,英国人至今还引以为荣。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上,树立着纳尔逊将军的雕像,而在教堂里有威灵顿的大型纪念碑。
地下室有100个石棺,气氛多少显得有些压抑。婚葬礼都在下面的小教堂里举行,在这样的环境里婚礼未免有些伤感。但是,黄色的椅子洋溢着温暖,白色的墙明亮地减弱了压抑的气氛,有一些墙壁浮雕和躺着的石像描绘着逝者的形象,如世人景仰的南丁格尔(Nightingale)扶助伤员的大理石白色像龛,惠灵顿公爵的大理石棺,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Fleming)的墓。地下室中还有宗教的金银玉器的陈列,教堂的模型展,等等。

7-5
7-4 7-5 圣保罗大教堂大厅的墙壁和天花板,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和豪华的装饰,是由格兰林·吉朋斯指导创作,而他本人承担了唱诗台上花草水果与人物的雕刻。这些丰富的形植根于哥特式的装饰,却以波动的曲线堆积在主教座上,显示出对巴洛克风格的理解
顺旋转楼梯上楼,总共台阶627级,楼道比一般的宽敞。上到第一层穹顶,铁栏杆边的拱道已经可以俯瞰外面的城市风景,感觉像在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上俯瞰。旁边有耳语廊,对着耳语廊的通孔说话,神奇的回音效果会让你的同伴在其他任一通孔都可以听到回声。
再从耳语廊爬上第二层,木梯旋道是狭窄的,上去之后可以眺望伦敦城景色。再上窄的铁梯,悬空的旋转梯上去是第三层石廊,可以抵达塔顶。圆顶底下高出十字楼的部分,是一个两层圆楼。底层四周的走廊外面,建有一圈圆形的石柱,顶层则有一圈石栏围拢的阳台,边道宽仅容一人,站在这里鸟瞰伦敦,是眺望伦敦市区的绝佳地点。放眼泰晤士河西岸,高楼峻起,现代建筑起伏错落,不像巴黎平整均齐,却是铁青色的伦敦,灰锈色的伦敦,凝重的伦敦。这也算是伦敦的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