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早成毕加索
毕加索博物馆有三座:一座在巴黎,一座在马拉加,一座藏在巴塞罗那旧市区既不宽敞也不热闹的蒙卡达街上,是一间建于15世纪的优美宅邸,曾是毕加索的寓所。相对于毕加索的声名而言,这座博物馆外观显得有些局促。但是进去后有些令人吃惊,华丽的哥特式纹饰装饰着窗棂和廊柱,但整体风格朴素。入口一层如同石洞般的窑洞,无论如何都难以和现代绘画的鼎足相联系,中庭的光线明亮。这座博物馆由毕加索青年时代的密友萨巴特斯(Sabartés)于1963年开馆,主要以他自己的收藏为主,再加上朋友的捐赠。1970年,毕加索为这座博物馆捐赠了170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之前由他的家人收藏。

1 毕加索少年时代 1895
顺台阶走上去,二层内部就是现代化的展厅格局。按顺序看过去,基本上是毕加索童年、少年时期的绘画(1895—1905年几乎全部的绘画)。从八九岁涂鸦似的素描,到巴掌大的三合板上的小油画习作都有收入。毕加索的父亲也是画家,在毕加索7岁时就正式训练他画人物素描和油画。据说在毕加索13岁时,父亲看到毕加索在他一张未完成的鸽子素描上涂色,大感震惊,研究了毕加索的画法后,父亲认为他超过了自己,发誓从此不再画画。可是,从这些展品中可以预见到未来的毕加索吗?我不能肯定在哪里读过毕加索的一段话:“我在十几岁时就能画得像个古代大师,但是我花了一辈子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这话说得就深奥了,“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不如说是像孩子那样观看更准确,童年的画看上去毕竟还是简单。14岁的时候,毕加索进入巴塞罗那一所美术学院学习,就此发生了大的变化,严格的人体油画写生,显示出学院式的技巧能力。一张大风景画《采石场》,红色的土地山坡,画得很不错,笔触错杂,露出底色的阴影,很能表现土地的感觉,远看就更精彩。

2 毕加索 《科学与仁慈》 1897
《最初的圣餐》是毕加索15岁时的作品,已经可以看到他熟练的技法和绘画的控制力,此画参加过巴塞罗那第三届美术和工业展。毕加索第一幅学院派巨作《科学与仁慈》于1897年完成,他凭此画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绘画奖项,由此扬名立万。父亲成了画中的医生,画面看上去有些忧伤,也许多少反映了毕加索青春时期的忧郁。我看毕加索少年时代的照片,眼神里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忧郁和倔强。有论者认为,毕加索把十年前小妹妹死去的情境通过作品表现了出来。这幅画开始被其叔叔萨尔瓦多(Salvador)挂在家中,后来被妹妹洛拉(Lola)收藏。毕加索十四五岁时就画出了西班牙艺术史上一流的画作,《姑妈佩帕的肖像画》就是证明。正是这种成熟的学院派绘画技法作为基础,决定了毕加索在巴黎的绘画风格,开创了立体主义,经历了多样变化的风格。
1896年,毕加索考入圣费尔南多皇家美术学院,但是通过在普拉多博物馆的浏览,可以看出,向大师绘画学习是毕加索主要的学习方式。入学不到两年,未完成学业的毕加索离开了,前去巴黎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所以这里展出的他成名后的作品很少。《玛格丽特公主》只是委拉斯贵支的油画《宫娥》的变体,属于镇馆的重量级藏品。1957年,毕加索用立体主义风格画了58幅黑白和彩色变体,也算是向委拉斯贵支表达敬意吧。在给朋友的信中,毕加索流露出这种敬意:“委拉斯贵支是第一流的……”1968年,毕加索把这一系列作品捐赠给了博物馆,在展品中熠熠生辉。他的《斗牛士》也具有同样的风格,这种大胆的变形或许来自他崇拜的另一位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El Greco),那扭曲拉长的肢体,对比醒目的颜色,神秘忧伤的面容都影响着毕加索的画风。展厅里另有一些小的局部变体画,都是精彩的杰作。几张立体派风格的风景画,看上去则比较平淡。还有“蓝色时期”的一幅风景画,画的好像是月下的城市,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在其中。

1 毕加索 《采石场》 1896

2 毕加索 《斗牛士》 1970



1-3 毕加索不同时期的工作室留影
在毕加索的纪录片里,看到他用吃剩的鱼刺摁在泥坯上做鱼盘,当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加索将一条鱼吃到只剩下一架骨刺,两只手拎着头尾端详,灵机一动,就去作坊里拿了一只盘子的泥坯,然后将鱼骨摁在泥坯上,送进炉子里烧制,一件有趣的作品就诞生了。在这里果真看到了很大的鱼骨陶盘!毕加索说过:“我们都知道艺术不是真理。艺术是个骗局,它使我们了解真理。艺术家必须找到使他人承认他的骗局的真实性的方法。”毕加索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寻找着各种方法,他找到了。
博物馆展出的东西太少,也许对于这个小博物馆来说,收集作品太难了。门口是纪念品商店,商店倒是很大,纪念品种类也很多,都是用毕加索的画在各种商品上作图案,比展馆的藏品丰富多了,有本末倒置的感觉。翻看五花八门的毕加索画册,不由觉得,毕加索是20世纪世界现代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遗作超过2万件,相比于毕加索的艺术成就给西班牙带来的声誉,毕加索留给西班牙的大作太少了。但是在这里,多少窥见了毕加索的一点人生轨迹。我仿佛在阅读具有时间线索的文本,这文本是蒙太奇的,将毕加索早期和蓝色时期、粉色时期以及后面的立体主义和新古典时期错综地联系起来,如此变幻却又是如此清晰。令人感慨的是,毕加索的艺术转变得如此迅速,却同时又是如此坚定地忠实于自己,这就分外难得了。

1 4岁的毕加索
在巴黎托里尼大街的毕加索博物馆里有更多的精彩,1975年始建,1985年开馆,藏有毕加索绘画203幅,雕刻158件,素描1500件,版画1600件,此外还有少量陶瓷作品。在毕加索的家乡马拉加,毕加索博物馆2003年开馆,收藏204件作品,并没有毕加索少年时期的作品,都是后期的作品,还包括毕加索收藏的塞尚、马蒂斯、德朗(Derain)等人的绘画。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毕加索的成败》里描绘了一个天才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处在某种神秘的中心,并且视这种神秘为创作的动力:“绘画比我强得多,它使我做它想要的。”但是,我相信,任何4岁的儿童彼此间不会有太大差异,重要的仍然是后天的发展。在毕加索的《自画像》里,我看到了时间所形成的深邃的目光,这目光里有着对世界事物的洞见,也有着酒神沉迷生活的醉意。1973年4月8日,92岁的毕加索与妻子杰奎琳在招待友人前来晚餐的时候说了最后一句话:为我干杯吧,为我的健康干杯,你知道我已经不能再喝了。

2 毕加索 《自画像》 1901

1 毕加索 《自画像》 1896

2 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传记》里有一句毕加索的话:“当你困难的时候,你只能靠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之外则别无所有。”对毕加索的评价,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说得好:“这位艺术家体内的太阳的每一道光芒,曾经在不同时间从不同的方向放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