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凡大教堂

斯蒂凡大教堂

8-1

8-1 斯蒂凡大教堂

斯蒂凡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但是,斯蒂凡的哥特风格里夹杂了一丝多样性的因素,例如,教堂西部的双异教塔和陡峭的人字屋顶上几何形的彩色图案,都带有异教的色彩。花哨的装饰和高耸的尖塔,硬生生地从城市拥挤的建筑中钻出来。也许这也是哥特式建筑兴盛的一个目的吧。而典型的哥特南塔“施泰福尔”有137米高,据说是继科隆大教堂之后全世界第二高的教堂尖塔。它高高地矗立在城市建筑之上,成为维也纳城的标志。登上343级台阶的南塔,不仅可以把维也纳内城的景观尽收眼底,而且还可以把斯蒂凡大教堂由23万片彩瓦组成的顶部观察得一清二楚。

从外观看,南塔与教堂立面外墙的装饰风格极其协调,窗棂拱门的细节装饰极为精致复杂。但是沙石材料在经过烈火与战争之后,又受到二氧化硫的侵蚀,灰白在脏暗的墙面上斑驳流淌成痕,呈现出一种仿佛冬雪季节里的苍茫衰败的模样。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那几天,遭受炮火袭击使教堂起火,教堂的屋顶、铜钟、管风琴和大部分玻璃窗画毁于一旦。战后的修复工作从1948年开始,一直延续到1962年。全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分别负责修复大教堂的某一个部分。斯蒂凡大教堂成了一个国家民众心力凝聚的象征。

8-2

8-2 动物雕刻从壁檐上探出身来,石雕人像依靠在花窗间的墙壁上,热烈的阳光照耀着这一切,显示出无数明暗和凹凸

8-3

8-3 彩色玻璃窗毁于1945年的大火,从圣坛背后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中透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管风琴后的尖拱彩窗闪烁着玫瑰和青蓝的幽光

斯蒂凡大教堂前的广场不够大,站在广场看教堂未免有些压抑。据说在对面街角的哈斯屋——现代建筑的顶层咖啡厅里,可以将斯蒂凡大教堂一览无余。奇怪的是,1990年建成的哈斯屋,带有凸面玻璃的建筑——底面几何体块,上部弧形和圆柱的结合体,玻璃外墙,是与斯蒂凡大教堂极不协调的现代风格。是故意要造成这样的对比么?但是来参观的游客,大多数都只注意到斯蒂凡大教堂,而忽略了哈斯屋的存在,因为在抬头欣赏斯蒂凡大教堂的时候,就把哈斯屋置于身后了。

斯蒂凡大教堂中庭和侧廊都是交叉拱顶的设计不仅坚固,也因此创造了更加向上的空间发展的可能;附有一个尖拱的肋拱拱顶是哥特式建筑的特征,由此形成了哥特式高耸、升腾的空间形式,雕饰则会破坏这种形式特有的氛围。彩色玻璃窗毁于1945年的大火,从圣坛背后唯一的两块免遭摧残的玻璃窗中透进了一缕缕五彩缤纷的光线,为巴洛克的圣坛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气氛。所以,现在的玻璃镶嵌不再是宗教内容,而代之以抽象的色块。西门顶上的大型玻璃镶嵌以深蓝和粉红为主,鲜艳夺目;两侧则是小块的淡蓝淡红,有很好的透光性,色彩映照在教堂内,营造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温和平静的愉悦感。

8-4

8-4 侧廊壁柱边有一些小的宗教人物雕塑,在尘埃细细闪烁的投射天光里默默无语

8-5

8-5 斯蒂凡大教堂内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华丽,网状拱顶和廊柱没有太多的雕饰,反倒朴素、庄重

宏伟的中殿自是有一种男性的气概。朴素的玻璃倒也有令人惊叹的素雅,甚至胜过了华丽的装饰所引起的感慨。我独自一个人待在里面,仿佛倾听着教堂的倾诉,倒不是像信徒们那样,在这里倾诉心声给上帝。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在一本旅游笔记里说过:“你感到这座建筑有话要说,所以你必须驻足倾听。”此时我体会到他话中的深意。

祭坛上代替通常雕塑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描写基督升天的情景。布道台的精致似乎是完全不以价值衡量的精致,工匠们用全部身心所作的,不是一个商品所能够代替。因此,它骄傲地站在那里,似乎摆明了要不同寻常。布道坛是意大利发明的教堂内摆设,一般会刻有圣经故事里的情节。1515年,教堂建筑师皮尔格拉姆不仅把四个布道师的半身像塑造进去,而且还把自己以一个“倚窗眺望人”的形象塑造在布道坛的底部。他在这里开出一扇窗户,自己便半倚在半开的窗上,手中还握着他那把心爱的刻刀,从窗里探出头来检查自己的作品——一个唯一把自己摆进这样的讲坛装饰中的作品。

斯蒂凡大教堂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墓穴。当年人们在废除圣斯蒂凡墓地时,把成千上万个维也纳人的尸骨放置在此。此外,哈布斯堡王朝的成员还把自己的内脏放置于此。如今,在新旧年交替的那一刻,成千上万的维也纳人在斯蒂凡大教堂前的广场上聆听着钟声,相互庆贺新年的到来。

8-6

8-6 安东·皮尔格拉姆讲坛是装饰有趣的哥特式讲坛,是教堂内最精美的一座哥特式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