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是学海的灯塔——留言在包豪斯档案馆

12 包豪斯是学海的灯塔——留言在包豪斯档案馆

突然发觉自己今生和包豪斯有缘。研究生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翻译包豪斯的基础课奠基者伊顿的《造型与形式构成》,1990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算是中国最早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介绍吧!初衷是想对中央美术学院的写实素描教学有所改进,却由此展开了对包豪斯这所在现代设计史上闪耀着光辉的造型设计学校的研究。恰巧一个包豪斯的图片展在广州美院展出,专程前往参观,引起了我对现代艺术教育的极大兴趣,并在美术学院的基础教学讨论中深化了自己的想法,随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1995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设计的需要,中央美院成立设计系,自己就顺理成章地到设计系进一步落实自己的教学设想。市场经济的发展促生了许多的设计院系,大家也都在探索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教学。自己通过摸索和思考形成的一套新的教学体系,随着多部教材的出版,逐渐在全国艺术设计院校中产生了影响,这是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曾经在全世界产生影响的包豪斯,在中国的影响虽然晚了半个世纪,但它的精神却鼓舞了一批设计教育的先行者,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现当代西方设计的发展,探索着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包豪斯仍然是一座大海上的灯塔。

12-1

12-1 包豪斯档案馆建筑由包豪斯创立者格罗皮乌斯设计。这是展厅的内景

按图索骥,去寻找心目中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包豪斯档案馆。看见了街边矗立的彩色柱子——博物馆的标志物。顺甬道往里走,看到挨着运河的白色建筑,这是由包豪斯创立者格罗皮乌斯设计的蓝图,于1979年建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战败的艰难日子里,格罗皮乌斯创立了包豪斯,并发表了《包豪斯宣言》,强调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艺术家与手工艺的结合,艺术教学与工场相融合,一切造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建筑”,从而开辟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

12-2

12-2 施莱默尔 《抽象造型雕塑》 1921—1923

包豪斯从1919—1933年,经历了从魏玛到德绍再到柏林的地域搬迁,最终被迫关闭,只是因为纳粹认为包豪斯过于激进。但是,在包豪斯的不同时期却聚集了一批世界级的艺术大师,例如费宁格、伊顿、克利、康定斯基、施莱默尔(Schlemmer)、纳吉(Nag)、阿尔伯斯(Albers)、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拜耶(Bayer)、布鲁尔(Breuer)等,使得包豪斯充满了实验的精神和创新的勇气。风格派和构成主义在包豪斯的教学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影响。学校对实验性持包容态度,因此在现代绘画、雕刻、工艺的基础上,向建筑、家具、印刷、舞台装置、染织等设计领域扩展研究,使得包豪斯极富魅力的多重性。格罗皮乌斯自己也说过:“美学上的革命已经赋予我们鲜明的洞察能力,能够领悟设计工作的真意,正像工业生产的机械化也提供了实现这种设计意图的新工具一样。现代艺术的美学革命给现代设计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借助这种力量,现代设计最终突破传统的约束脱颖而出。”

12-3

12-3 包豪斯铁茶壶,瑙姆·斯鲁兹基设计

12-4

12-4 包豪斯设计的钢管椅子

12-5

12-5 包豪斯茶壶,玛丽娜·勃兰特设计,1924年

包豪斯档案馆内部的展品主要是这些杰出人物的作品,绘画、雕刻建筑模型和招贴画,虽然不是大作,但是多少可以嗅到当年的气息。克利的一张小画,朴素而精彩。瑞士画家克利1921年任教于包豪斯,独特的造型课程讲座和绘画教师的技术指导,对包豪斯和他自己都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施莱默尔1920年任教于包豪斯,因常常描绘一种独特的几何学式的人像而被人们推崇为冷静的造型艺术家,担任石雕车间和木雕车间的造型师傅。看过很多次他的雕塑的印刷品,现在见到了原作,也是分外亲切。康定斯基作为著名的表现派艺术家和教育家,当时已经57岁,是包豪斯任教者中最年长的一位,担任壁画车间的造型师傅,并主持关于造型和色彩的讲座。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育,与包豪斯共进退,直到学校被纳粹关闭的最后时刻,因此成为最受学员尊敬和爱戴的师傅。康定斯基的艺术理论也成为自己大量艺术实践的最好注解。

师傅的称呼在中国是亲切的,仿佛一声大叔。包豪斯里就是把教师称为师傅,而学生就是学徒。但这并不意味着包豪斯就是作坊,把它说成是试验车间可能更为恰当。学生除了配备指导学习造型形式法则的造型师傅外,还配备了指导特定工艺范围内的制作技术的手工师傅。在包豪斯,任何一种观点和构想都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包豪斯设计的弯曲的钢管椅子、几何形的简洁台灯,以及各种生活器皿都陈列在展厅里。现在来看,这种设计仍然有着鲜明的形式感,不会令人产生过时的感觉。包豪斯的设计呈现着明显的构成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几何形式美感和满足功能需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吻合,和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准吻合,它是美的创造和工业化的生产技术的吻合。

包豪斯最初建校于魏玛,1924年由于政治原因迁移到德绍,在德绍迎来了学校发展最繁荣的日子。如今,格罗皮乌斯设计的教学楼依旧在,已重新进行了装修,正面用玻璃覆盖,现在成为美术学校。在市郊,还有包豪斯住宅区,也是格罗皮乌斯等人设计的。学校的校舍和格罗皮乌斯住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德绍正是以包豪斯而闻名于世。在魏玛,也有包豪斯学校的遗址,是里特维尔德的设计。还有包豪斯博物馆,藏有500件物品,这些物品倾诉着1919—1924年包豪斯在魏玛的历史故事。现在在魏玛还有包豪斯大学,保留了一些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实验住宅。后来包豪斯搬到柏林的时候是在一个电话工厂内,不知道现在是否还在?想来已经拆除了,因为包豪斯在柏林的时间并不长。

12-6

12-6 包豪斯台灯

离开包豪斯档案馆时,在留言本上写下了感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其中一页也看到了到德国学习设计的中国留学生写下的留言:“包豪斯的革新精神依旧在鼓励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