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圣母大教堂

花之圣母大教堂

12-1

12-1 佛罗伦萨房屋红顶片片,连成起伏的赤色海洋,白黄的墙面熠熠,四周青山环绕,连绵不尽。连湛碧的蓝天都好像是为佛罗伦萨的饱和色彩而生,鲜艳地衬托着佛罗伦萨的鲜艳,又有白云几朵与高耸出来的花之圣母大教堂、钟楼白地基色遥相呼应

花之圣母大教堂是旅游者来佛罗伦萨游览的中心内容。从圣玛利亚新堂东的意大利广场顺庞扎尼街前行,弯向科雷塔尼街,立即被教堂、钟楼和洗礼堂的外观震撼。

建筑外观的装饰把佛罗伦萨华丽一派的风格发挥到极致,乍一看,以为是彩绘的图案布满了建筑的表面,尤其是乔托(Giotto)设计的钟楼,像高耸入天的彩色方柱。整个教堂犹如风情浓郁的织锦,洋溢着视觉与精神的双重愉悦,一点也没有宗教所特有的肃穆、沉重感,与罗马的教堂风格迥异。主教堂的立面,曾经在1588年被毁,19世纪后半叶重建起来。穹顶直径42.2米,仅次于罗马万神庙,是世界第二大穹顶。

12-2

12-2 端详大教堂,表面上覆盖的是大理石,绿色、白色、粉红色大理石交替使用,以白为底,绿、红为线,兼有黄、赭、粉色,编织出几何形、点、线和一些窗棂拱缘的变化饰线图案,而红色大圆顶身缀白色拱肋顶着白色尖顶巍峨其上

12-3

12-3 曾经做过佛罗伦萨执政官的但丁在这个洗礼堂受洗,但丁称它为“美丽的圣约翰堂”,是最古老、最漂亮的建筑之一

洗礼堂成为与教堂分开的具有特殊职能的建筑物,新入教的人通过浸入水中来接受信仰的洗礼。曾经做过佛罗伦萨执政官的但丁(Dante)就在此受洗,称它为“美丽的圣约翰堂”,最早建于5世纪,是最古老、最漂亮的建筑之一。洗礼堂基本以绿、白二色大理石覆盖表面,图案没有教堂与钟楼的华丽,也没有后二者的红色大理石。相形之下素朴一些,它的外表受到自然的污染,不免显得黑灰脏污。

12-4

12-4 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重要的雕刻家吉贝尔蒂

洗礼堂内部堂顶有13世纪的8片壁画及圆顶画。但是它的三道铜门最为精彩。佛罗伦萨洗礼堂南门由安德烈·皮萨诺(Andrea Pisano)设计制作,每扇门分为14个方形,7个方形为一条,一共28个方格,方形四周以花卉和几何图形装饰,四角突起以兽头点缀,方形内描绘《圣经·旧约》故事。构图严谨平稳,人物塑造精微,衣褶柔软飘动。青铜门框四周装饰着花卉鸟兽,体现出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图案特征。北门和东门则是由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最重要的雕刻家吉贝尔蒂(Ghiberti)设计。吉贝尔蒂出身于金银首饰匠,在1401年的设计投标中获胜后,他用了21年制作北门上的28幅浮雕,其后又用了长达27年的时间制作东门上的10幅浮雕。画面采用《圣经·旧约》传说中的10组故事为题材,10个格子里的浮雕内容,叙述了《圣经·旧约》里的故事。左右依序而下:

南门、北门都很精彩,装饰和构图手法基本相同,但是吉贝尔蒂的门框装饰更为朴素简洁,人物雕刻更为微妙生动。相比较而言,北门上的28格浮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东门则大有不同,吉贝尔蒂减少了装饰图案,主要利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细腻地塑造了人物的动态,表情刻画栩栩如生,并且利用透视再现了人物的位置、空间环境和深度,这是前两个门所没有的。东门的内容虽然也是表现《圣经》上的故事,但由于画面气氛浓郁,雕刻精美,连米开朗基罗都赞赏不已,称它为“天堂之门”。

12-5

12-5 吉贝尔蒂减少了东门的装饰图案,主要利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细腻地塑造了人物的动态,表情刻画栩栩如生,并且利用透视再现了人物的位置、空间环境和深度。大门的镀金至今闪闪发亮,整个青铜大门洋溢着一种金色的轻雾。米开朗基罗称它为“天堂之门”

12-6

12-6 佛罗伦萨北门上的6格浮雕

花之圣母大教堂穹隆的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也是非同小可。能够把哥特式的轻巧、飞扬的特点和罗马沉重雄伟的特点融合,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设计,体现古典人文主义的哲学精神,在建筑上实现“人的尺度”非常人可及。主教座堂前排起了长队,陆陆续续进入教堂,发觉里面广大的空间简朴得有些空旷,带棱的方柱间距宽大,拱顶弥高,分割锋利,色彩单纯,与圣彼得大殿对比显得过分鲜明,倒让人以为这种简朴是故意的追求。而游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极高的大型圆顶壁画《最后的审判》,这件16世纪的壁画由瓦萨里与朱卡利绘制,难得有人能记住是瓦萨里的作品,或许太多文艺复兴前期的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多少掩盖了画家(作家)的事迹。而文艺复兴这个词,据说还是瓦萨里最先提出来的,并且,瓦萨里的著作,给后人留下了当时美术家翔实的资料,弥足珍贵。仰着脖子看画困难,年轻人索性躺在大理石地板上,枕着背包,细细品味壁画的精彩。

12-7

12-8

12-7 12-8 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前洗礼堂内的穹顶壁画《最后的审判》,是13世纪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镶嵌

12-9

12-10

12-9 12-10 大型圆顶壁画《最后的审判》气势磅礴,人物众多,层层叠上,直至明亮的八边孔口,基督气度轩昂,背后太阳金光四射,祥云团团,可惜造型与精神性的内层表现略弱

走出教堂,眼前84米高的乔托钟楼拔地而起,直入云霄。乔托的绘画我早已闻名,哪里想得到还会有如此美妙的建筑杰作?乔托时负盛名,1334年被任命为大教堂工程的总负责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师身份的结合,可以产生无数富于艺术幻想的建筑杰作,这在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Bernini)、乔托等人那里得到证明,画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设计里也得到充分的发挥。钟楼从1334年开始到完成用了30年时间,先后由乔托(两层)、皮萨诺(中部带有竖梁的高大细长窗户)、塔兰蒂(顶部)完成,但是和谐无间,直上直下,三色斑斓:卡拉拉的白、圣朱斯托的红与菲拉托的绿,三种大理石在艺术家的手里迸发出耀眼的生命光彩。

从教堂南侧登主教堂的顶,据说共有436级台阶。采光亭为圆顶,高达110米,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制作,与圆顶的红色形成对比,但是又通过圆顶上的白色肋线与建筑主体相连。采光亭外一圈铁栏杆似乎难以保证安全,颤颤抖抖走在靠里处,不敢举足,拖着步子,仿佛踏步的震动足以造成可怕的坍塌。3米宽的地面微向外斜,更加造成欲滑欲坠的感觉,良久得以镇定。

鸟瞰美丽的佛罗伦萨,街道上都是观光人潮,大街小巷,尽收眼底。已经去过的地方,可以清晰辨认。逆光的乔托钟楼略低,似乎近在咫尺,由于透视,感觉有些倾斜,背后无所依托地空虚,显出钟楼的突兀,却有不可思议的奇异。几种色彩放在一起,组成了浓妆艳抹总相宜的图画,单纯而不媚俗,新鲜里有一种久远的意味。佛罗伦萨就好像是位文艺复兴中启蒙的老师,在重峦叠翠的山谷中绽放着智慧的光芒。

从圆顶下到内部圆顶画下的边廊,俯瞰下面,如蚁游人正仰头上观,斜上方看,基督持杖挥臂令天地动容。走道狭窄悬空,不由让人心胆觳觫。顺台阶盘旋而下,终到地面,脚踏实地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再抬头仰望雍容华贵的圆顶,顶上游人成黑点,几乎不能相信自己刚从上面下来。花之圣母大教堂是布鲁内莱斯基在1436年完成的,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真是不可思议。他的墓穴就在教堂的布道台下,隐蔽而不引人注目。

12-11

12-11 乔托钟楼与其说是宗教钟楼,不如说更像是工艺品,富丽堂皇得如同幻境。钟楼从1334年开始到完成用了30年时间,先后由乔托(两层)、皮萨诺(中部带有竖梁的高大细长窗户)、塔兰蒂(顶部)完成,但是和谐无间,直上直下,三色斑斓:卡拉拉的白、圣朱斯托的红与菲拉托的绿,三种大理石在艺术家的手里迸发出耀眼的生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