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尼斯的美丽中欣赏绘画——集大成的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和佛罗伦萨相比,威尼斯似乎是一个适合游玩的地方,旖旎的风景,浪漫的情调,让游人陶醉在威尼斯的阳光和夜幕下。其实,北意大利地方画派在15世纪初,逐渐摆脱拜占庭艺术的束缚,走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之途,而其中,威尼斯画派成就最大。因此,威尼斯仍然藏有珍贵的艺术作品,例如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8-1
8-1 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8-2
8-2 韦内奇亚诺 《圣母和耶稣》 1350
威尼斯学院美术馆的收藏品横跨了5个世纪,从中世纪拜占庭时期,一直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风格呈现了完整的威尼斯画派面貌。威尼斯画派取材具有乐天世俗的性质,神话与现实生活都可进入描写内容,自然景色也进入描绘的视野,风景画得到重大的发展,使之与宗教绘画相糅合。内容的丰富与色彩的绚烂以及形式的优美相结合,形成了威尼斯画派的特点。但是,参观的人并没有乌菲齐博物馆的多。如此众多的绘画悬挂在墙上,似乎就是等待着你走到它的跟前,与你对视,与你神交,让你陶醉,忘记时间的存在。
展览馆依照时间顺序排列作品。第一馆是最早用于教堂内的祭坛装饰和壁龛宗教绘画。作品时常表面镀金,画面人物表情呆板,动作僵硬,显出一种整体的实际风格——严肃、不苟言笑。例如,保罗·韦内奇亚诺(Paolo Veneziano)的作品《圣母和耶稣》,描绘圣母及耶稣的生平。虽然线条基本元素是哥特式,但整体效果和背景则属于拜占庭风格,所以被认为是东西方画风的糅合。

8-3

8-4
8-3 8-4 卡巴乔 《圣厄秀拉生平之传说》 1494
第二馆里有卡巴乔(Carpaccio)的《圣厄秀拉生平之传说》,画面的人物身着华丽的服装,表现了“对升平景象的爱”以及“充满了微妙的情绪”。
第三馆里有乔凡尼·贝里尼的《圣母领报》,贝里尼家族有雅柯波·贝里尼,其子是贞提·贝里尼和乔凡尼·贝里尼。真可谓“老子英雄儿好汉”,乔凡尼·贝里尼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乔凡尼·贝里尼的绘画颜色多彩,画《圣母领报》题材的画家不计其数,但是乔凡尼·贝里尼把天使画成站立着的,不同于一般把天使画成跪在圣母前的姿态,处理得比较特别,动感也比较强,并且是两联画,天使与圣母分别在两个画面上。1487年,乔凡尼·贝里尼替教堂制作的《神圣的对话》,所有的人物都在无言思索,而每个人之间又好像在对话,暗地里透露出一丝忧郁。这是早期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呈现诗意的和谐感。

8-5

8-6
8-5 8-6 乔凡尼·贝里尼 《神圣的对话》 1487

8-7

8-8

8-9
8-7至8-9 乔尔乔内 《暴风雨来临》 1510
在第五馆里,还有乔凡尼·贝里尼的《圣母子》,三幅画,虽然刻画还是细腻,形象略显呆板,更能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学生乔尔乔内的作品。盛期文艺复兴的威尼斯画派偏爱色彩与戏剧性效果,乔尔乔内最为著名的《暴风雨来临》,整幅画作充满了人像、梦境与暴风雨合为一体的景象。画面的寓意颇难理解,描写风雨来临的气氛和原野上的母子,天上的闪电掠取着观众的视线,远处是城堡,在浓云下被透过云层射下来的阳光映照得分外明亮。但一切似乎又是平静的,空气里无风,树叶却不断地抖动,逼近的暴风雨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感觉,这不过是骤雨降临前的一种暂时的寂静。正在哺乳的裸女是谁呢?女神?抑或是民女?左边的男子又是谁(据说X射线显示是画家认真考虑后加上去的,取代了在水流中洗脚的另一位女人)?为什么那样带着微笑回头注视着裸女?据说原先画的是一个持矛的士兵,最后改成了青年骑士。对于我来说,这仿佛是一个深刻的寓言,我更喜欢把裸女看成是自然的象征,而男人不过是人类的化身,羡慕这美丽而又充满神秘活力的大自然。画幅并不大,技法是朴素的。文艺复兴初期,如此开始表现寓言风景也算是一种创举。乔尔乔内总是把画作的风景弄成朦朦胧胧、轮廓柔和,仿佛是晕染的效果。人在辽阔的大自然前显得多少有些渺小、孤立,气氛带有隐隐的感伤,或许画家也是田园诗人吧。据说乔尔乔内相貌英俊,有音乐天赋,个性浪漫,倒也十分吻合他画中的浓厚诗意乃至凄怨的情调。

8-10
8-10 乔尔乔内 《老妇人像》 1500—1510

8-11
8-11 乔凡尼·贝里尼 《两棵树的圣母玛利亚》 1487
乔尔乔内只活了短短33年,死于鼠疫,真是令人嗟叹。也让人不禁遐想联翩,如果他活得更久,除了《沉睡的维纳斯》《田园合奏》,或许有更多令后人吃惊的杰作吧?旁边还有他的一张《老妇人像》,非常现实主义的表现,画得相当坚实,真实到仿佛你曾经见过这个老妇人。画像色彩很单纯,如果不知道作者,你会以为是17—18世纪的作品,很难相信这是中世纪的作品。这引起我对威尼斯画派那个时期的无限向往,就好像一个众星灿烂的威尼斯文艺夜空。

8-12
8-12 丁托列托 《拯救圣马可的尸体》 1562

8-13
8-13 丁托列托 《圣马可的奇迹》 1548
第六馆的展览重点是16世纪威尼斯画家丁托列托的作品。他的《圣马可的奇迹》,描绘了耶稣拯救他的信徒,场面颇为戏剧化,营造出奔放、激动、紧张的气氛。还有一幅绘画是《亚当和夏娃》,描绘天使正在逐二人出伊甸园的情节,是细小的局部。把不同的时空故事放入一张画面,组织得很有层次,主次分明。丁托列托是威尼斯画派最后的人文画家,曾拜师提香,被提香认为缺乏才能而开除,回想提香也曾经被老师乔凡尼·贝里尼赶出师门,也是有趣。丁托列托绘画用色有提香色彩的水准,也具有米开朗基罗人物壮阔的构图。他的绘画有市民性特征,与提香所绘的贵族奢华有所不同。
第七馆利斯尼奥(Licinio)的肖像很是精彩,卡里亚尼(Cariani)所作的男人肖像亦十分出色。
第八馆是比较呆板的宗教画,通俗的表现手法,从构图、技法与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难说出色,无法引起我的兴趣。

8-14
8-14 维洛内塞 《最后的晚餐》 1573
第十馆陈列的都是大画,有保罗·维洛内塞(Paolo Veronese)的《最后的晚餐》。该画表现了奢华凯旋的景象,有明显的快乐主义风格,与其说是宗教性内容,不如说是世俗的聚餐,这张画也被叫作《莱维家的聚餐》,原来的题目曾被教会裁判法庭查禁。如果维洛内塞表现得更出色的话,我会觉得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最后的晚餐”这一重大主题。维洛内塞是提香的学生,威尼斯画派晚期的画家,也是威尼斯繁荣和富裕的歌颂者,画过许多歌颂威尼斯战争胜利的壁画和宴会场面的作品。曾修习过建筑,所以他的作品也常带有建筑风景,利用宗教的题材加入通俗画的元素融合而成。例如这幅《最后的晚餐》,三个巨大的拱门下,是一排宴会的场面,穿着奢华的祭司、粗鄙的小丑、剔牙的门徒、半裸的女人、黑人、士兵,还有许多跳来跳去的小孩,呈现的是快乐活跃的生活景象,完全没有达·芬奇名作那深刻忧郁的气氛。因为这幅画,维洛内塞被抓到宗教法庭,但最后只是改了画的名称。名字的改变虽然是教会采取强迫手段所致,但仔细想来,维洛内塞的画面也太接近世俗的场面,或许教会也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8-15

8-16
8-15 8-16 提香 《参拜神庙》 1534—1538
第十一馆也是大画满墙,在墙脚还挂有凹形的拱门角画,画的多是拱门上的人物。第十二馆陈列着走廊两边的风景画,成于16—17世纪,水准平平。第十六馆是浴女群图,世俗的图式。第十七馆为城市风景画,风格接近于中国画,刻画极其细微,不惮烦琐,建筑细部一一描绘到,绝不省略了事,其间的人物点缀与整体色调趋于平淡。值得一提的是提香的《参拜神庙》,这是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最后几个展室展出的巨幅壁画。提香是威尼斯画派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之一,风格稳健有力,色彩富于欢乐愉悦、热情奔放的感觉,与乔尔乔内的宁静柔和大不相同。提香长寿,活了99岁,创作源源不断,色彩富丽堂皇,富于肉感,并专于表现人类的完善精神,情节倒不太重视,反而引起更多遐想,例如藏于罗马的《人间的爱和天上的爱》。提香的世俗性绘画也达到了狂欢性与享乐主义的极致,也许可以用“人类感情的美与力”“感官的颂歌”“精神的纯洁”种种词汇来形容,其肖像画也非常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刻性。《参拜神庙》描述圣母小时候参拜神庙,深得祭司的欢心。中间卖鸡蛋的老妇人,颇为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景,宗教绘画里,这样现实性的写实人物最具有打动人的力量。富于情趣和经验的大师,常有这样的写实表现。

8-17
8-17 乔凡尼·贝里尼 《圣母哀痛基督》 1505

8-18
8-18 贞提·贝里尼 《圣马可大教堂前的游行》 1496
第二十馆有贞提·贝里尼矫饰风格的城市风景画,描绘威尼斯的社会生活仪式,例如《圣马可大教堂前的游行》。看到这幅画,可以发现威尼斯景象这几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贞提·贝里尼是共和国御用叙事画家,负责记录共和国举办的庆典。中国古代皇帝利用文史官来记录历史,而西方则喜欢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画里充盈着重要的神职人员跟参议员,景象真实,场面宏大,人物动作相近,略微程序化,但是表情形象则刻画得精微逼真。
威尼斯是如此多彩,吸引了无数画家歌颂它、描绘它,不仅有卖画的街头画师,也有不少旅游画家坐在河边、墙角写生。现在的画家,不再为教廷、贵族、执政官们服务,也失去了前辈那种创造不朽的综合艺术(建筑、装饰绘画、雕刻)的机会。威尼斯画派的杰出,现代人无法企及。威尼斯的美丽,只有威尼斯画派有最深刻的领悟和透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