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人有福了——炫目的卢浮宫博物馆

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和雕塑馆。其中,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共有35个展厅,2200多件展品。其中,2/3是法国画家的作品,1/3来自外国画家,14—19世纪的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实在是异常丰富。

1-1
1-1 卢浮宫整体建筑呈“U”形。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收藏各种艺术品,历经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丰富地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卢浮宫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场所,由这幅描绘卢浮宫的绘画可窥见一斑

1-2

1-3
1-2 1-3 《萨摩塔斯的胜利女神之翼》在德侬馆高高的台阶上,层层的阶梯好像翻腾的波浪,浪尖上的雕像好像展翅飞翔的海鸥
沿着德侬馆高高的台阶上去,迎面是展翅飞翔的《萨摩塔斯的胜利女神之翼》。古希腊的这尊雕塑是1863年从萨摩塔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大约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高3.28米,据说是雕塑家为纪念希腊罗德岛的一场海战胜利而制作。女神站在船头形的石座上,微微前倾着身躯,张开双翼,披着薄薄的长袍,海风吹荡着,衣裾飞扬起来,仿佛闻得到海风的味道,咸腥而微凉。女神虽然没有头部和双臂,但是看得出昂首挺胸迎风展翅的妖娆,这残缺显示出一种完美,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把它陈列在台阶之上的高处,接受成千上万游客的瞻仰,怕也是煞费心机的吧。这热情奔放与飞扬动态完美结合,我把它看作自由精神的物化,不由地对远古的希腊产生了幻想与憧憬之情。

1-4

1-5
《蒙娜丽莎》被置放在卢浮宫二楼中间的一个大厅中,画前已经聚集了众多观众,大家纷纷在画像前留影,难免会把周围的人摄入镜头。画像被厚厚的玻璃所遮掩,保护着这个无价的宝贝,玻璃罩周围射出的柔和灯光,难以细细欣赏《蒙娜丽莎》的真容和细节。还好周围有达·芬奇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背景山水的表现类似于《蒙娜丽莎》,技法不差,可细细地比较研究。一张完美作品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创作前后的绘画形成了一种上下文关系,当可看成是艺术在视觉上自然的成熟。达·芬奇在1503年完成的不朽杰作《蒙娜丽莎》,几乎没有眉毛的眼睛,微微翘起的嘴角,不仅是脸上的微笑画得神秘,这女人的手,画得也饶是妩媚优雅。达·芬奇其他绘画中人物的手姿,无出其右。连医学家都从其中考证出无数内容,而《圣母、圣婴与圣安娜》也有不应被忽略的精彩。保罗·委罗内塞(Paul Véronèse)宏大场面的《卡纳的婚礼》,与《蒙娜丽莎》同列一室,众多人物的巨幅绘画,抵不上一个蒙娜丽莎的微笑。

1-6

1-7
1-4至1-7 达·芬奇 《蒙娜丽莎》 1503

1-8

1-9
1-8 1-9 乌切罗 《圣罗马诺之战》1438—1440
众多的13—17世纪的意大利绘画,总的感觉是绘画题材以宗教神话为主,人物造型在中世纪都比较呆板,表情凝滞。17世纪时,造型的整体与局部都逐渐生动、坚实起来,但也只有少数画家在构图、手法上较有新意,可惜未能一一记下名字。后来的绘画,画家对色彩与自然空间的处理能力更强,初期则接近壁画效果。乌切罗(Uccello)的 《圣罗马诺之战》(相同题材的画有三幅,另两幅藏伦敦国家美术馆及佛罗伦萨的乌菲齐博物馆),是远近透视及形式分析的极好范例。文艺复兴自不必赘言,宗教题材绘画中的形象更加的人间化,被描绘得更加细腻真实。

1-10

1-11

1-12
1-10至1-12 安格尔 《土耳其浴场》 1859—1863
在法国大型绘画的陈列里,印象深刻的有古典主义的最后代表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场》——如同肉虫般的众多裸女坐卧在充满异国情调的房间里,圆形的画面更增强了这种肉感,前景戴头巾的背影裸女显得十分突出。安格尔是大卫的学生。大卫的《拿破仑加冕》场面宏大,叙事风格,在凡尔赛宫已有一幅,但是此类题材让人感到难以亲近。相比之下,《荷拉斯三兄弟的盟誓》反而让人觉得更有意思,它的主题取自罗马野史,荷拉斯三兄弟与附近城市的另外三兄弟发生决战,起因于两个城邦之间的纷争,而荷拉斯三兄弟的胞妹是敌方兄弟之一的未婚妻,这仍然无法阻止双方毅然投入战斗。男人们出征盟誓,妇女们悲伤哭泣。现在看,也许可以有更多的解读,如人性与所谓道义的冲突。更让我关注的大卫的作品是《马拉之死》(此画藏在布鲁塞尔的皇家美术博物馆)。在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之前良久站立,悲剧化的情节与雕塑般的造型形成的视觉张力,今天来看仍有强烈的力量。想到是籍里柯(Gericault)27岁所作,真是让人哑口无言。这张基于真实事件的创作在沙龙引起巨大争议,受到了无情的攻击,却在英国展出时获得声誉。天才是短命的,籍里柯因坠马而死,结束了33岁的生命。曾与籍里柯是同学的德拉克洛瓦同样才华横溢。受《梅杜萨之筏》启发,德拉克洛瓦曾作《但丁与维其尔》,其后有《西奥岛的屠杀》,再有《萨尔达纳波尔之死》,张张都是大作。极具浪漫品质的《自由领导人民》画成时,他年仅32岁。据说卢浮宫收藏了德拉克洛瓦60多幅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1-13
1-13 大卫 《荷拉斯三兄弟的盟誓》 1874

1-14
1-14 籍里柯 《梅杜萨之筏》 1818

1-15
1-15 德拉克洛瓦 《但丁与维其尔》 1822

1-16
1-16 德拉克洛瓦 《萨尔达纳波尔之死》 1827
大画悬于高墙,稍退远处可见全貌,局部只好省略——一幅画前停留的时间的确有限。此前每每从书上所见的画面现在都呈现在眼前,徜徉其中,留心寻找我关注的画家。在德侬馆二层参观,看到了17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普桑(Poussin)的《阿卡迪的牧羊人》《基督治愈盲者》,还有《冬》。伟大、庄严、恬静、肃穆,这些神圣的字眼都会出现。

1-17

1-18
1-17 1-18 德拉克洛瓦 《自由领导人民》 1830

1-19

1-20
1-19 1-20 扬·凡·艾克 《奥顿的圣母》 1435
参观里希留馆的佛兰德尔绘画和荷兰绘画。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的《英王查理一世肖像》,我小时候在一本很薄的绘画图书的彩页上看到,那时的印刷水平很低,色彩走样,现在见到原作不免欢喜。扬·凡·艾克的《奥顿的圣母》绝对是令人难忘的作品。这种重视个人外貌和心理的描写,强烈的空间结构,或许是尼德兰绘画的特点吧。圣母依然是传统的类型,而大臣却是一个重要的个人,这种宗教绘画里的世俗性处理令人惊讶,描绘的严谨与深刻倒有一种难以质疑的冷静,连画中的圣子也呈现出一幅大人相。在我看来,圣母背后端着金冠的蓝衣天使则多少显得勉强。背后三拱门外的风景有强烈的纵深辽阔感。

1-21
1-21 伦勃朗 《被屠宰的牛》(局部) 1665

1-22
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以市民生活的日常景象为主题,领域之广,成就之大,独特之处,非他国所能比拟。伦勃朗的画散布于世界各大博物馆,卢浮宫亦有大画收藏,其中《被屠宰的牛》令我难忘,常常因此想起后来的画家苏丁(Soutine),也画鲜血淋淋的肉块。毋庸置疑,伦勃朗在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斯(Hals)著名的《吉卜赛女郎》,卡拉瓦乔式自由大胆的画风,被认为是风俗肖像的典范,斜视画外的女郎富于个性的微笑早已深印在脑海中,观原作如见真人,依然让我深深地感动。哈尔斯长寿,活到了84岁,也许和他总是描绘乐观开朗的人物有关。

1-23
1-22 1-23 维米尔 《做花边的女工》 1665—1670

1-24
1-24 哈尔斯 《吉卜赛女郎》 1626
继续寻找心仪的作品,看到了维米尔《做花边的女工》。维米尔善画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却能小处见大,细腻抒情。他对光线、色调、笔触都有精锐的敏感和完美的处理。维米尔的画总是阳光照进房间,温馨暖和的色调,主角身在其中,宛若在诗情画意般的意境中,画面有一种非常干净的朴素与坦然,让荷兰平民阶级的生活升华到一种近乎圣洁的境地。

1-25

1-26
1-25 1-26 勒南 《农民家庭》 1648

1-27

1-29
1-27至1-29 拉·图尔 《木匠圣约瑟夫》 1645

1-28
来到叙立馆,路易·勒南(Louis Le Nain)的《农民家庭》让我感动。乔治·德·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的《木匠圣约瑟夫》展现了蜡烛在黑暗中光芒的美丽,这种美丽在我少年时就曾经因为偶然目睹了拉图尔的烛光画而埋藏在心里……英国绘画只有透纳的风景让我陶醉,自以为有意境、诗意,与中国画暗通。西班牙绘画则有戈雅(Goyay)的《拉索拉娜侯爵夫人像》,显示了高超的性格表现和写实技巧。戈雅伟大,我在韩国汉城曾参观戈雅腐蚀版画展,内容之深刻,想象力之丰富,难以言尽,唯有叹息而已。而更早一些的西班牙巨匠格列柯的作品《十字架上的耶稣》则在德侬馆,展现了格列柯气质非凡、独具一格的画风。

1-30
1-30 格列柯 《十字架上的耶稣》 1713

1-31
1-31 戈雅 《拉索拉娜侯爵夫人像》 1794—1795
雕像馆成立于1817年,共有展厅27个,展品1000多件,多为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部分为表现人体和动物的作品。《米罗的维纳斯》在叙立馆,同样有许多人在围观,如同看《蒙娜丽莎》的情景。《米罗的维纳斯》雕像高 2.02米,创作于2世纪。维纳斯半裸着身躯,极为端庄、自然,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最杰出的作品。据说1820年,希腊爱琴海米洛岛上的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她。消息传出,正好有一艘法国军舰泊在米罗港,舰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想买下她,却没有现金。结果,维纳斯被一位希腊商人买下,并准备运往君士坦丁堡。眼见宝物就要失去,法国人不甘心,立即驱舰前去阻拦。双方发生了混战,结果珍品遭到损坏,雕像的双臂被打碎。双方争执不下,后来米罗地方当局出面解决,由法国人用钱买下雕像,贡献给法国国王。就这样,维纳斯被运到法国,在当时引起轰动。维纳斯优雅的姿态,流动的曲线与柔软的肌肤,打动着千百年来的观众,翻卷的衣褶与光滑的身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左右臂都失掉了,齐端端的右臂仿佛是被截掉的,还留下了两个小小的孔眼。

1-32
1-32 《米罗的维纳斯》 2世纪
在德侬馆一层,米开朗基罗的《垂死的奴隶》和《被束缚的奴隶》令我驻步。佛罗伦萨学院博物馆藏有另外几尊奴隶雕像。《垂死的奴隶》看上去更加精致和完整,但是动作和表情优雅,让人难以联想到垂死的状态。这个雕像,做过我大学时素描写生的对象。16—19世纪意大利雕塑,以安东尼奥·卡诺瓦(Autonio Canova)的《普西莎及爱神》为代表,它有生动的构图与造型,坚硬的石头化作了如此柔软细腻的人体,叫人叹服这巧夺天工的手艺。还有未记住作者名、作品名的一蒙面纱女神,出奇的好。

1-33
1-33 米开朗基罗 《被束缚的奴隶》 1513—1515

1-34
1-34 米开朗基罗 《垂死的奴隶》 1590

1-35
1-35 卡诺瓦 《普西莎及爱神》 1777
据说卢浮宫有198个展览大厅,最大的大厅长205米。显然,用一两天的时间根本无法欣赏全部的稀世珍品。仅仅几个小时参观,换来的是无限眩晕的感觉。因此,如果你要参观卢浮宫,得先制订一个计划,若想逐个参观六大展馆,可能得花一个星期来看,或者每年来看一次。据说塞尚常常会画到一半,雇辆马车到卢浮宫去参观。塞尚有福了,在巴黎的画家有福了,在巴黎生活的人有福了。

1-36

1-37
1-36 1-37 两个哀悼者,出自贝里大公约翰墓,雕塑风格受勃艮第艺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