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汤潮,范光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2]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M].刘萍君,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3]蒋孔阳.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上、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4]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蒋孔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贝尼季托·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M].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朱光潜.谈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9]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0]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1]范毅舜.走进一座大教堂[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2018.
[12]杜宇,陈沛榆.行走的博物馆指南:漫游133所世界级博物馆[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13]布莱恩·沃利斯.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对表现的反思[M].宋晓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审美性十六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15]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审美经验和生活艺术[M].彭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7]刘悦笛.生活中的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8]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匡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19]亨德里克·房龙.西方美术简史[M].丁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丁宁.西方美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