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艺术收藏

想象的艺术收藏

曾经有朋友问我,假如你能够拥有一幅画,你会想要哪一幅?不假思索,我的头脑里出现的是蒙克的《呐喊》。为什么?我也没有任何理由。

2004年8月22日,蒙克博物馆在大白天被人持枪打劫,蒙克代表作《呐喊》以及另一幅重要作品《圣母玛利亚》同时被抢。经过两年的跟踪,名画终于被挪威警方寻获,并送回蒙克博物馆,博物馆为此安装了价值640万美元的安全系统。在追踪一起银行劫案时,牵引出蒙克绘画盗案的策划者,结果《呐喊》成为该犯交换刑期缩短的资本。据蒙克博物馆总监透露,《呐喊》的角落曾遭到重击。1994年国家博物馆另一版本的《呐喊》就曾被偷走过,小偷使用了最简单的办法:用梯子从窗户爬进了博物馆,并在原来挂画的地方留下了一句话:“多谢你们糟糕的保护。”三个月后,警方在奥斯陆以南65公里处的一家酒店将画找回。

1 蒙克 《呐喊》 1893

1 蒙克 《呐喊》 1893

2 蒙克 《呐喊》 1895

《呐喊》创作于1893—1895年间,当时,蒙克离开旅居多年的法国搬到柏林,亲人相继去世,他在孤独和绝望中创作了《生命》系列,《呐喊》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我以为是表现出了人类的绝望,也是对现代人焦虑感的深刻揭示,这“呐喊”之生动,让天地为之动容。我曾经凝望着《呐喊》里那一张O形的嘴,这如同符号般的嘴里发出的声音,从两只手间穿过来,然后迅速地扩张开来,在天地间震响。也许正是黄昏的时刻,天上的红云波动着,也化作了流荡的音波,褐色的地面也是动荡不安地曲转着,只有远处一汪湖水泛动着金亮的阳光,似乎在绝望中增添了一点慰藉?这是无法猜测的,就像笔直的桥梁伸向何处,两个静着的人影伫立在桥边,似乎并没有被这意外的呐喊所震慑,抑或根本就是惊呆了?这也是无从得知的,也许,只有蒙克自己才知道。这“呐喊”是那么的透彻,骷髅般的脸形就算是对死亡的暗示吧,这“呐喊”之歇斯底里,连身形都扭曲了,越发显得呐喊分外的惨烈。是谁呐喊并不重要了,5岁就丧母的蒙克,始终被病痛、死亡的阴影所笼罩,这样一颗敏感的心,发出这样的呼声是可以理解的吧?在这个焦虑不安的时代,所有心有沟壑的人都从这一声呐喊里抒发了胸臆。

《呐喊》一共有四个版本,蒙克博物馆有两幅,第三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最好的版本则归属奥斯陆国家博物馆。现在每幅的估价都不会低于6700万美元,不过,这个数字是我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的,当时回答问题时我并不知道,虽然,我估计它是值钱的。

当你能够收藏一件世界名作时,你愿意收藏哪一件?对于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意愿,我的回答是蒙克的《呐喊》,这是一个不假思索的回答;而朋友是问题的提出者,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是经过思考的:“要是我收藏,就会收藏达明·赫斯特的钻石骷髅《献给上帝之爱》。”

达明·赫斯特如今号称是国际艺术圈的第一红人。钻石骷髅以18世纪印卡人骷髅头为模具,在上面镶嵌了8601颗钻石,总重量达1106.18克拉,价格高达7000万欧元,这可以看成是历史上最昂贵的艺术品了。这件作品在英国伦敦著名的前卫艺术画廊白立方展出时,身穿黑色制服、佩戴耳机的保安神色严肃、如临大敌般仔细地检查着每个进入参观的人,“不准带包进入”“不准拍照”“不准触摸”的警示语随处可见。展厅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闭路电视的严密监控下,所有参观者都必须在专人陪伴下,搭乘一台可容纳10人的电梯进入展厅,参观5分钟后就必须离开。

灿烂的钻石镶在骷髅上,亏达明·赫斯特想得出来,钻石镶在其他东西上也许并没有太多惊奇。美国某公司为了推广其新赞助的Big Brother/Big Sister of America基金会,特地设计了一个百万美元甜筒,用了87颗正方形祖母绿切割钻石,5.63克拉浓彩金钻,548颗圆形钻石,设计物正是公司的主打产品樱桃香草华夫饼甜筒。虽说出售这个超豪华甜筒的所得将全部用于基金会,但是多少带有商业气息。更直接的还有将无数钻石镶在乳罩上的,由珠宝设计师莫沃德(Mouawad)设计的名为The Sexy Splendor Fantasy的胸罩,价值1250美元。两个罩杯由一个101克拉的天然梨形钻石连接而成,其余部分镶嵌了2900颗小钻石。戴这个乳罩的乳房金贵了。

1 达明·赫斯特和《献给上帝之爱》

2-3 达明·赫斯特 《献给上帝之爱》 2007

1 达明·赫斯特像

镶在骷髅上到底有些不同凡响,人们对骷髅所象征的死亡的恐惧或许可以化解一二?这样说钻石所代表的昂贵的力量也许也太大了,或者现世的钻石的灿烂与死亡的骷髅的孤寂如此完美地结合,恰恰象征了达明·赫斯特所要表达的意味?达明·赫斯特本人对这一作品的解释是:“我只是通过对死亡说‘滚蛋’的方式来歌颂生命。我选取了死亡的终极象征符号作为主体,又在上面盖满奢华、欲望和颓废的终极象征符号,这难道不是对死亡说‘滚蛋’的最好方式吗?”就形象上看,我觉得镶了钻石的骷髅张着嘴大笑着,仿佛是对这个世界发出开心的嘲笑,或者,也并不是嘲笑,而是从死亡的黑暗处发出灿烂的光明的微笑,犹如凤凰的涅。或许,在某些人眼里,对骷髅的造型已经视而不见,而是钻石的璀璨炫花了人们的眼睛,由此激发了人们的喜爱之情?或者说,是死亡解脱了苦难的生者,因此才可能像钻石般珍贵而耀眼?或许,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参观过程看作一个艺术品引起的后续行为,而这个灿烂昂贵的骷髅头正对着所有好奇的眼光发出冷冷的讥笑。我们就把这看作上帝对人类的爱吧。

实际上,艺术与金钱的紧密关系在这件作品上得以如此彰显,也恰恰说明,当代艺术的大胆想象和极端概念离不开财团的支持,作品的珍贵性因为钻石的珍贵而凸现出来。根据英国白立方画廊传出的消息,达明·赫斯特2007年的个展卖出2.5亿美元,成为最值钱的当代艺术展(这个销售额几乎跟巴塞尔等著名艺术博览会不相上下)。达明·赫斯特还制作了一件将鲨鱼悬置于甲醛内的艺术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轰动全英。在白立方画廊的展览,还有鸽子标本、描绘剖腹产的绘画,等等。伦敦皇家美术学院教授诺曼·罗森豪说:“达明·赫斯特不仅擅长宣传自己和同伴的艺术,而且也擅长艺术创造。……达明·赫斯特将自我宣传建构在独创性和气势之上,这给他带来了相当的收获。”这话说得有理。

2 达明·赫斯特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 1991

为了制作《献给上帝之爱》,达明·赫斯特与邦德街珠宝店“本特利和斯基纳”合作,从该珠宝店购取钻石。这个被《艺术回顾》杂志誉为当代艺术界中最强大的艺术家——达明·赫斯特说:“制造这个铂金、钻石头骨最大的费用是购买一颗50克拉的巨大高档钻石。而这颗钻石将被放在头骨的前额上。”达明·赫斯特接着说:“单单这颗50克拉的钻石将花费300万~500万英镑。这是除王冠珠宝以外,珠宝商有史以来出售的最大单钻石。”2007年8月30日,达明·赫斯特在伦敦的发言人称,这件装饰品以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家投资集团。

想要收藏钻石骷髅的朋友,并不是为了上帝的爱。朋友的电脑屏幕上,把达明·赫斯特《隔离的因素向这一个共同的目标游去》作为屏保,倒也好看。但是两个人想象的不同的收藏,无意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却也有一种巧合在里面,那就是共同面对死亡的主题,蒙克和达明·赫斯特的反映是如此的不同,一个用色彩与造型反映出内心无限的积郁和块垒,而另一个则采用了冷嘲和物质化的态度,细细琢磨,却也体味出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不同了,在达明·赫斯特的作品《女孩,喜欢男孩,喜欢男孩,喜欢女孩,就像女孩,喜欢男孩》中,生命的短暂不是通过呐喊的方式加以表现,而是用漂亮的彩蝶和锋利的剃须刀的并置加以阐释,似乎更加冷静和哲学化,仿佛并非置身其中,而是冷眼旁观[这倒让我联想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布莱希特(Brecht)表演理论的区别],但是视觉表现是富于生理性的,这也是当代艺术与传统的区别所在。

1 达明·赫斯特 《女孩,喜欢男孩,喜欢男孩,喜欢女孩,就像女孩,喜欢男孩》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