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调研:在村里简陋的会议室里,听取当地镇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的汇报。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在做工作汇报时,习总书记给予他谆谆教诲。习总书记说:“一定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有所得有所失,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知道选择。”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考察时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文章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伴随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中国的发展之痛。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如何兼得?这个时代之问摆在了中国面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清楚地表达了生态环境优先的态度,为经济发展划定了生态保护的红线,亮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决心,显现出对自然的高度尊重。100多年前,恩格斯曾向全人类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余村境内多山,有着优质的石灰岩资源。1986年前后,余村水泥厂生意兴隆,整日烟尘滚滚。那时余村靠开山采石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伴随而来的,却是青山被毁,河流被污,村民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从2003年起,余村人痛下决心,3年间相继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开始发展休闲旅游,从“卖石头”转为“卖风景”。余村集体经济转型的“小切口”投射出时代发展的“大问题”。只有不负绿水青山,才能创造更多的金山银山,这是余村制胜的法宝,永久的信条。余村人把它永远刻在石碑上,他们希望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学习它、领悟它、拿走它,让更多的山村也走出一条持续健康的绿色发展之路。余村遂成为全国上下学习体会的典范。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乘车进入山中,一路竹山清幽,乘坐游览车在山路上一路行进,一边看一边感受自然之美,身为余村人的女导游也一路解说,可以感受到她言语中作为余村人的自豪。然后车子盘旋下山,进入礼堂观看影片。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中,方向和速度哪一个更重要呢?长久看,方向的选择其实是最明智的选择。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认识,源自习近平同志长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再次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被写进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7年,“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有明确的时间表,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建成美丽中国。
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和绿色成为关键词,也凸显出人类把自然之美予以珍惜和保留,也把自然作为艺术品呈现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之后我们又去参观了被改造的水泥厂。水泥厂也是人类破坏自然的遗迹,作为教训陈列在那里,让人警醒和反省。一方面,大地可以作为劳作的对象,供我们辛勤开垦与耕种,从中获取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另一方面,大地也可以作为艺术品,我们精心修葺和维护,从中获得愉悦和放松。二者的结合也是可以的,比如景观农业,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可以形成景观艺术,通过种植着力打造村景、山景、水景、田园景,观光生态农业则建立农林牧渔土地综合利用的生态模式,强化生产过程的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生产丰富多彩的绿色保洁食品,为游人提供观赏和研究良好生产环境的场所。观光种植业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作物品种园地,组建多姿多趣的农业观光园、自摘水果园、农俗园、果蔬品尝中心。观光林业则开发人工林场、天然林地、林果园、绿色造型公园等,利用人工森林与自然森林所具有的多种旅游功能和观光价值,为游客观光、野营、探险、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间场所。观光牧业则开发观光性牧场、养殖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等,为游人提供观光和参与牧业生活的风趣和乐趣。观光渔业则利用滩涂、湖面、水库、池塘等水体,开展具有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除此之外还有观光副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展示其加工制作过程并加以销售。所有这些,形成了农业生产建设消费的审美化,满足了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
在当今城市扩大化的进程中,农村中的年轻人流向城市,农村逐渐破败和凋零。乡村振兴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艺术是实现乡村美的方式之一,农村美是乡村振兴追求的境界,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景观等方面。艺术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统一、均衡、韵律、比例等美学原则,乡村景观要符合地域文化特性。中国大地文化性景观非常多,在用艺术打造乡村方面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乡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艺术是最好的发展乡村文明的手段,把艺术设计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中。艺术不是目的,而只是表达自然、文明和人类关系的一种方法。“艺术乡建”,在我国乡村建设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社会学家、艺术家、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等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一方面是以建筑—景观—整村营造为建设策略的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则是让文创项目落地乡村,开发乡村特色,结合文创类的项目,以硬建设结合软文化创新传播。硬建设即公共艺术形式介入乡村建设,带动乡村的旅游经济发展;软文化创新即根据乡村特色开发的各类艺术展馆、文创品牌开发、艺术家驻地计划、大地艺术季等公共艺术活动的开展等。

1 中国乡村振兴风貌
2000年,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发起了以“人类属于大自然”为主题的艺术节,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创始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通过调研发现,“每一个村庄都不一样,各有各的风俗习惯,如果把多元性的现代艺术放进这些村庄里,或许会很有意思”。为了拯救衰败中的越后妻有,让艺术家们把过去人们会聚的公共场所,或者包含着一家人喜怒哀乐的居住空间变成作品,并尽量让当地人参与进来,重新唤起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进入社区,融入当地环境,与当地留守老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义工一起,以山野、天空、森林为创作舞台,创造出大量既充满当地风土人情,又与大自然及社区共生的艺术作品。美是一种看不见却最有效的竞争力,它能于无声处感化人群,散发力量。自2000年开始,大地艺术祭每三年举办一届,它的成功给越后妻有重新注入了活力,正是因为大地艺术祭所传达出的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渴望逃离城市生活、回归自然的人来到这里。这实际上就是一场传播美的运动,在传播过程中又同时促进了当地住宿、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故地,让越后妻有再次焕发出生机,让乡村与城市在这里完美交会。
在浙江安吉余村,也是游人如织,铭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就立在村头,参观者排队在碑前合影。四点半结束参观活动,离坐车还有半小时时间。我从车上拿下画夹子,快步走到一片荷塘前。荷塘内的荷叶已经残破,形成一片枝干错落的美感。我在旁边的石台上坐下,开始画西南的青山,用木炭快速地铺涂山体。天上无云,但是天色渐渐朦胧起来,中景有大路,路边有几棵黑色的树木,右边是草棚,前景有荷塘。不到20分钟画完,同行者围绕在旁边观看。画完喷了,还有一点时间,就地转向正西方向迅速换了张纸画起来。远山有层次,前景荷塘残荷一片。我总结的写生经验再次充分发挥:感,敢,赶。感受,敢画,赶紧。同行者和游人围了一圈,都默不作声地看着我画。有一个母亲带着孩子看了一会儿,给孩子说这是炭画,我朝她竖起大拇指,然后又埋头画起来,用一种富于韵律节奏的线条运动快速地画着残荷枝条给我的感觉,画完也就10分钟的样子。快速表达常常让准确成为表现。重要的并不是写生,写生不仅仅是帮助我们掌握技术的一种手段,重要的是人和自然的接触,每一次写生都是我和自然的一次对话。我让自己直接地感受对象,这个过程是迅速的,不假思索的,某种自然元素进入了我,我成了自然,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感觉吧?我平日所有积累起来的文学修养,都真正成为诗情画意的自然流露。只有一种个人的现实才是艺术创造中的真实。我所拥有的只有真诚。

1 周至禹 《余村素描》 2020
大家一起上车,在夜色降下来时离开余村,一路上想着自然之美的意义所在。我喜欢自然,在风景中我的灵魂得到了自由的释放。我描绘风景,风景中的草木山河和色彩感动着我。我阅读黑塞(Hesse),我阅读梭罗,感受到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共鸣,一种寄情自然的愿望。这种心愿我只有在古典主义绘画中才发现,在卡拉奇的笔下,在鲁本斯的笔下,风景中的自然有无限的神圣性,神秘,和谐,有力量。在普桑的笔下,在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的笔下,风景是理想的,并且是田园的,静止,水平,扩展,有无限的深远与空旷。一直到19世纪的柯罗,风景依然还有古典的浪漫诗意,有《宁芙在晨光中舞蹈》。
欧洲艺术家以极其浓厚的兴趣真实生动地描绘大自然——树林、山谷、水泉、天空与海洋。但是在印象派以后,自然的神圣性消失了,代之的是视觉的愉悦,主观情感的释放,夸大,最后成为借自然表达自我的方式。为什么印象派以后,这些东西就消失了呢?难道是尼采说了上帝死后,自然就不再具有神圣性?的确,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把上帝与自然看成是一回事,这种观点造成的联想,在荷兰与法兰德斯绘画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世间万物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自然。或许,古典绘画中的风景,其实表现了人类对失去的伊甸园的缅怀。如今风景只是表达诗意的一种方式,而自然美是人类自古至今无法释怀的一种乡愁。这也凸显出工业时代的一种精神失落,更彰显出绿水青山对人类重要的精神意义。
中西早期不同的自然观和终极关怀理念,使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绘画体系。中国人对自然有独具亲和力的文化认知和心理体验,衍生出中国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人与自然之间如何得以和谐共存、相互辉映历来是山水画家所关注和表现的中心。中国山水画在描绘自然的过程中,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自然物象的交融,体现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精神具有“善”的艺术本质,充盈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意识。“山水以形媚道”“圣人含道映物”。所画的山水可卧可游,表现出文人归隐田园山林的生活理想,充满清静、安逸、超脱,通过自然山水风光寄托他们的情感。在这种对玄妙、玄远境界的追求中,他们获得一种善于捕捉外在世界的美的审美胸怀,对自然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和感。现如今,现实的绿水青山成为日常生活卧游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绘画中实现。绿水青山的理念就是让自然如其所是。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便是从自然山水中体悟人生之道和完美人格的高尚追求。与大自然对话,与大自然相谐,以大自然作比,人的品质就会受自然山水、自然万物的无形影响,自然山水的品质与特点也会反映在人的气质、修养之中。这已然成为当今人们普遍的审美生活目标。

1 余村的黄昏 周至禹摄 2020

2 余村村口 周至禹摄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