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

16-1

16-1 圣彼得广场的宏伟壮观,就在于它的整体设计,它的文化性与它的精神性的合一。一个宏大的建筑,如果没有艺术与精神的灵魂,就只是巨大的躯壳而已

始于1506年,历时176年的圣彼得大教堂与广场的建筑工程,从布拉曼特(Bramante)开始,到文艺复兴的大师拉斐尔接手,还有桑卡罗等工程师一位接一位地设计施工,再到至尊米开朗基罗设计建造著名大殿圆顶,未完身先死,又有后继者马德尔诺接过接力棒,完成教堂正面,直至巴洛克的天才雕刻与建筑师贝尔尼尼完成广场两边如臂展开的椭圆形柱廊。在时间的长河中,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智慧长久地锻炼与融合,才凝结成如此持久永恒的宏伟与美丽。个人的名利,生命的长短都已经不再成为创造伟大建筑的妨碍性因素。一个强悍的宗教精神性也便由此产生。

圣彼得在这里被尼禄钉死,遗体就安葬于附近,250多年后,君士坦丁大帝在此建造了第一座教堂。1377年,教宗从法国阿维尼翁回到罗马后,便以此地为永远的住地,梵蒂冈由此成为世界天主教的神圣中心。我曾经数次在电视上看到教皇保罗二世(波兰籍)在教堂及广场主持弥撒,白发如雪,动作颤颤巍巍,但是依然神智清明,面色祥和。广场上,政要首脑、小民百姓云集,甚至其他如东正教的宗教掌门要人莅临,在动听的唱诗里,在喃喃的读经中,从教堂到广场一片肃穆庄严的景象,在复活节那天更是壮观。而现在,已经是新的教皇接替去世的保罗二世主持仪式了。物是人非,令人感慨。

16-2

16-2 米开朗基罗设计建造的大殿圆顶宏伟而不沉重,美丽而不喧哗,传达的是一种欲与天接的精神升腾和沟通

16-3

16-3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2005年4月2日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年84岁。周丹鲤一个星期后作此肖像

16-4

16-4 圣彼得大殿的华丽除了用金之外,也把彩色大理石、花岗岩的镶嵌拼接发挥到极致,并且极尽繁华雕饰彩绘之能事,精致得有点令人生厌。它的漂亮形象里散发着现世的奢侈与富贵气

四排284根陶立克圆柱组成的回廊,顶上林立140尊雕像,均由贝尔尼尼弟子完成。贝尔尼尼的雕塑多是太过华丽,但回廊的设计大胆豪迈,尽展才华,显示了以往缺少的雄壮意味。广场中央的方尖碑(25.37米)是教宗西斯托五世下令于1586年树立于此。红色花岗石上没有雕刻埃及象形文字,反倒与环境协调。

教堂看得多了,印象重叠,眩晕渐生,进得圣彼得大殿,将这眩晕感推向高潮,似乎以前所有的教堂都不应称之为大殿,大殿从此成为此殿的专有名词。大殿内部长210米,拱顶高44米,大圆顶内高119米。看顶上的装饰与绘画,一定会大张开嘴,拼命将下巴与脑门拉成水平,维持庄重的形象是不可能的。

16-5

16-5 宝座前四根螺旋形铜柱支撑的青铜华盖是贝尔尼尼的作品,正在圣彼得墓的上方。半圆形栏杆上99盏油灯长明不熄,光照墓地

16-6

16-6 街头的活人雕塑模仿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将宗教的神圣图画展现在繁华的商业街上

右殿第一小堂的《圣母怜子》才是大殿的最动人所在。这是米氏25岁时的作品(想到这一点,就会让我觉得难以置信),完美得无与伦比(这个词汇我难得一用,放在这里合适极了)。死去的耶稣无力地横陈在圣母膝上,柔和的光线照在雕像上,因为观众被隔在20米外,难以看清圣母的表情,但是打动人心的是圣母的动态——她微微垂视着失去血色的基督身体,右手臂支撑着捧起基督上身,左手斜斜展开,宛若无奈沉恸的诉说,一种与年龄不相匹配的肃穆与庄严,一种崇高的、深沉的悲伤笼罩着童贞圣母的全身,感动着每一个观众。

随后,在大殿边的珍宝库馆里我又看到了雕像的复制品,几乎是在近1米的距离观看:基督的头上仰着,瘦削的脸上是无限纯真又有着淡淡绝望的表情;右上臂被顶托起来,鲜明地展现了死亡的迹象;右肋的伤痕犹在,但是并不强调;左手微握,拇指与食指欲接。基督想向世人表白什么呢?圣母下垂的眼帘掩去了眸子,朦胧里流露着惆怅和感伤,似乎有疑问凝固在眉间与嘴角,更有爱和温柔。右手叉开的手指(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并拢),微陷在衬布里,显示着基督失去生命的软弱躯体和圣母的呵护。左手指依次迭开,向世人展示了生命不能承受的悲恸,千言万语尽在其中,手指语态的悲剧性表达到了极致。在圣母胸前的绶带上刻着作者的姓名,需要记住的是,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签了名的作品,显示了其辉煌的雕刻技巧,相信他也会为自己自豪。在这里,米开朗基罗通过理想的美体现出基督的善,流露出宽广的人文主义倾向。

16-7

16-7 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完美得无与伦比。死去的耶稣无力地横陈在圣母膝上,圣母微微垂视着失去血色的基督身体,右手臂支撑着捧起基督上身,左手斜斜展开,宛若无奈沉恸的诉说,一种与年龄不相匹配的肃穆与庄严,一种崇高的、深沉的悲伤笼罩着童贞圣母的全身

16-8

16-8 安德拉·鲍勒基侧龛里的《海伦娜和耶稣的十字架》

另一件重要的作品便是贝尔尼尼的圣彼得宝座祭台设计,依然是巴洛克风格的发挥,但是整体上有了一种悦目赏心的效果。四圣师抬起支架上的木质宝座,从黑紫色宝座背后升腾起金黄色的烟云,在两个立柱之间向上繁衍飞扬;天使女神在云顶欢跃,迎接上方荣耀太阳的四射光芒。象征天主神圣的鸽子在最为明亮的龛心展翅飞翔,围绕它形成了一个橘黄色的椭圆。小天使们颉颃在上方,注视着福临人间的圣鸽(象征着上帝),几束金色光芒飞射上下,更增添了运动的感觉。把固体的物质做成流动放射的感觉,以金、黑、橘黄三色的谐调统一,活泼地传达出荣耀欢乐的主题,是规模宏大的金匠工艺,总体效果是华贵庄严和富丽堂皇的,极具装饰之能事,朴素在这里找不到位置。这也正好与米氏的《圣母怜子》形成极端的对比。

华盖前右的宝座上是著名的圣彼得铜像,人们排着队鱼贯而过,一亲容泽,无论什么样的人种、肤色,什么样的民族、国籍。

四座巨大方柱的壁龛里还有圣徒、圣女的雕像,尽管庞大,反不如一些次要的雕塑耐看,例如贝尔尼尼的一座跪祷少女像,活泼可爱,在博物馆亦有复制品展示。还有不知作者的纪念墓边的站立祈祷少女像。边厅一座暗门上有一组大理石雕像,底下有一具骷髅托起由紫色大理石雕成的帏布,脚趾骨蹬踏在门边侧墙,头骨掩在垂布下,不见其面,更使人心胆栗栗。

16-9

16-9 大殿圆顶内景也是米氏所作。精密雕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上天世界,圆孔如阳,天光从一圈边窗流泉如注地泻进,明丽华美

博物馆门口有265位历代教宗姓名时代碑刻,引众人驻足。里面展出的全是宗教用品,如十字架、圣杯、圣冠、圣座、圣书等,有些历史悠久,有些雕刻精良,圣器上小到寸长的天使圣女都雕得精微生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一个等同真人大小的圣婴,可爱无比,简直是人间婴孩的象征。唐纳泰罗雕刻的圣体柜也非常出色,在圣体周围雕刻了从事各种世间工作的半坐女性裸像,个个不同,洋洋大观。相反,圣体衣纹复杂烦琐,不能使人亲近。一些游客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玻璃柜内闪闪发亮的宝石、钻石、金银饰物,沉浸于俗世的审美里不能自拔。这大概也是部分圣器的装饰过于豪华、奢靡,失去了朴素。儿子说,他的感觉就是教廷十分有钱,它华贵的用具,庞大的装饰维修,众多的工作人员,证明它有钱,也需要有钱,但是它的收入除了信徒的捐款、一些投资、产业,还会从哪里来呢?

16-10

16-10 手持圣经陷入沉思的圣女像

16-11

16-11 贝尔尼尼的圣彼得宝座祭台,设计依然是巴洛克风格的发挥,整体上有一种悦目赏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