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祠

先贤祠

1-1

1-1 先贤祠不仅高大,立面装饰也相当精致。正是清晨,太阳在三角破风后闪耀。只有退到正面街上,才能够看到教堂雄伟的圆顶

先贤祠与荣军院有些类似,设计之初是为教堂之用。1744年,路易十五在病危时,向圣吉纳维芙许愿,如果他能痊愈,就会兴建一座教堂感谢她。吉纳维芙是5世纪的巴黎年轻妇女。451年,传言匈奴阿堤拉将入侵巴黎,惊慌的巴黎人准备逃亡,她却呼吁大家留下,向万能的上帝祷告。幸运的是,阿堤拉并非想要侵略巴黎,而是要取道奥尔良的罗赫以攻击西哥特人。巴黎幸免被匈奴大军的铁蹄践踏,巴黎人却因此认为吉纳维芙是大救星。

路易十五病愈后,在1764年开始建造这座拥有“希腊式美感以及哥特式宽敞与光线”的大教堂。到了1790年竣工时,路易十五早已死去,路易十六也快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开始,吉纳维芙的圣物也被巴黎民众视为迷信的产物,扔进波涛滚滚的塞纳河去了。革命者将这座教堂改作他用,成为一栋法国先贤伟人的建筑,被命名为“Panthéon”,是古罗马“万神庙”的意思。中文把它译成“先贤祠”,也是绝佳的创意。

先贤祠里面的空间极大,周围的墙壁上都是历史壁画,描绘如查理曼大帝、圣女贞德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有一些宗教内容的绘画。画的风格多样,有装饰性的,有写实的,也有古典风格的。但是,看上去都不会有太久的历史。众多绘画中,以夏凡纳(Chavannes)的组画《圣吉纳维芙生平》最引人注目,其中《圣吉纳维芙守护沉睡的巴黎》壁画尤为出色。壁画描绘了老年的吉纳维芙的事迹。竖构图中,幽蓝到深邃的夜空,圆月当头,月光下的巴黎沉睡着。戴着白头巾的圣女伫立在矮墙边,略带忧郁地俯视着黑暗中的巴黎城,这是一个漫长的不眠之夜……严谨的线条,概括的块面,柔和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古典清醇的感染力。

中间大厅有时间的球摆——用线吊着来回地摆动。良久地在廊柱间徘徊,在巨大的画幅前停留,沉浸在绘画描写的历史氛围里。时近中午,还是没有什么人参观,一个穿着黑衣的女孩肃立在球摆前,像一尊凝想的雕塑。

从教堂的边门下底层地下祭奠堂,昏暗的甬道、厅堂、墓穴,照明灯像油灯一样闪烁着。如同威斯敏斯特教堂一样,这里也埋葬着近现代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1791年4月4日,第一个安葬入寺的是革命贵族小米拉波,但到了秋天,人们认为他与路易十六不清不楚,被悄悄地移了出去。第二个伟人伏尔泰在同年5月30日迁入先贤祠。伏尔泰信仰宗教,但是主张宗教宽容,把基督教斥之为一个社会机构。他曾经说:“我已经听厌了那12个人是怎样建立起基督教的,我倒想说,仅凭一个人就可以摧毁它。”那么,这个人是伏尔泰自己吗?伏尔泰于1778年5月30日去世,由于他反对教权主义的观点,未能得到宗教的葬礼,13年后法国大革命党人将他的遗体重新埋葬在先贤祠。在边廊看到了伏尔泰的棺木,对面隔着一条走道则是卢梭的棺木。伏尔泰的棺木前有他的全身大理石立像——手里拿着一卷手稿和一支羽毛笔。法国雕塑家乌桐(Houdon),曾经雕过伏尔泰的全身坐像,脸上露出惯有的、智慧的微笑,连伏尔泰自己都很满意。乌桐的作品比这个雕塑传神。

1-2

1-2 夏凡纳 《圣吉纳维芙守护沉睡的巴黎》 1989

1-3

1-3 先贤祠的天花板装饰,图案是精美的,但是色彩是朴素的,因此营造了一种精致而宁静的氛围

卢梭的棺木则被设计成一栋建筑,上面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自然和真理之人。”麦克·哈特(Michael Hart)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伏尔泰位居第74位,卢梭排在第78位,稍逊一筹。卢梭 1712年出生于日内瓦,出生后不久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被流放离开日内瓦,16岁时卢梭也离开了这个城市,开始流浪。38岁那年由于获得第戎科学院以艺术和科学是否有益于人类社会和道德为题的征文比赛头奖而成名。因为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剧场的计划而与之发生矛盾。卢梭的唯情论和伏尔泰的唯理论形成鲜明对比。哈特认为,卢梭对近代的平等与民主思想做出了贡献,其思想影响了人类达两个世纪。在日内瓦勃朗桥边有一个卢梭岛,上面树立着卢梭的雕像。如果放在这里与伏尔泰相对,却也是饶有趣味。生前,两人也在一些事情上有过笔墨之争,现在却要面对面地厮守在一起。

顺着一个甬道缓缓而行,两边是一间间石棺房,找到了停放作家左拉(Zola)和雨果(Hugo)的房间。两人在一间,棺木上摆放着鲜花,房间外刻有名字,对面墙上挂着铭牌。想起雨果生前厌恶地将石棺房讥嘲为“海绵蛋糕”,没想到最后自己也置身其中,嘴角不禁有些笑意。1885年5月29日的雨果国葬,50万人走上街头哀悼他。之前他的遗体安放在凯旋门前供人瞻仰,遵照诗人的意愿,不举行任何宗教仪式,接着以“穷人的”柩车将遗体送往先贤祠,象征着他和平民百姓之间的同心同德。在苏弗洛特街的末端,先贤祠披着黑纱,门前两盏三角灯向空中射出绿色的灯光,祠门在寂静中开启。先贤祠地上铺满了数以千计的桂冠、花束、旗帜和国旗,也是极尽哀荣了。

1-4

1-4 伏尔泰棺木上写着:“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他拓展了人类精神,它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1-5

还有一些其他历史上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埋葬在这里,例如抗战领袖让·穆兰(Jean Moulin)和居里夫人(Marie Curie)。果然找到了居里夫妇的棺墓,介绍的牌子上居然有北京召开纪念居里夫妇大会的照片。中国核物理科学家钱三强夫妇曾经是居里夫人的学生,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作研究,对原子核裂变进行实验分析,1947年正式发表论文,证实了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存在,西方报纸称赞为“中国居里夫妇发现了原子核分裂法”。说到这里,妻子说,钱三强曾经是外公张佩瑚的学生呢。

在先贤祠一层的旁边大门两侧铭刻着为国家而死的一些著名人物的名字。离开前,在留言本上写下一句话:“令人惊奇,令人震惊,神圣的文化遗产属于法国人民,也属于全人类。”

离开先贤祠,顺着苏弗洛特街下去,右拐,在街道左边突然看到一个小教堂,和先贤祠相比,实在是太陈旧、太简陋、太狭小了。绕到后面的正门进入,里面非常安静,墙上的彩色镶嵌玻璃画十分清晰立体。整个教堂宗教的情节性很强,色彩倒十分朴素。侧厅一堂里面挂满了鲁奥(Rouault)的黑白版画。鲁奥是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风格接近表现主义,画风受玻璃镶嵌画影响,看来他对宗教艺术还是很感兴趣。墙上还挂着现代风格的基督像,黑色,面目不清,刀劈斧凿的雕刻风格。想不到这个教堂的宗教艺术倒是十分现代。还有《圣母抱圣子》的雕像,圣母正无语地俯视着脚下供奉的百色鲜花。出得门来,注意到三角门楣上居然长出了一棵小树。

1-6

1-5 1-6 眼中的先贤祠和自己先前想象的不同。身在朴素、深暗的氛围里,感觉并不如想象的宏大。但是,法国人终究为自己的杰出儿女保留了一块圣地,留待后人瞻仰。对文化的这一份尊重,是法国所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