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之神克莱因
我认为克莱因是继马蒂斯之后最重要的法国艺术家。如今从全球角度来看,他也仍然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克莱因于1928年出生于尼斯附近的一个村庄,父亲弗雷德·克莱因(Fred Klein)是一位肖像画家,母亲玛丽·雷蒙德(Marie Raymond)是抽象画家。克莱因开始并没有学习艺术,但是后来突然爆发,短时间做出惊人的艺术作品和活动。1962年,他在34岁时意外死于心脏病,那时他已处于成名的巅峰。虽然克莱因只享受了一段非常短暂但充满活力的七年艺术生涯,但是克莱因仿佛是为着艺术的创造而生,轰轰烈烈地展示了对艺术各个方面的实践:不仅仅是绘画和绘画雕塑,也包括非物质的表演、声音作品、干预公共空间、建筑项目的实验,最本质上是形成了非物质艺术的理论。这些多样化的作品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来,的确令人印象深刻。
1955年,克莱因画出了第一幅单色画,之后很快转向了蓝色。1956年,他在化学家友人的帮助下,发明了一种饱满明亮的蓝色颜料,并申请了专利,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nternational Klein Bleu, IKB)。克莱因之所以喜欢用蓝色作单色画,我想是和他出生的尼斯的天空有关。克莱因选择的蓝是家乡尼斯天空的蓝、海洋的蓝,是天海融合的蓝,是最接近宇宙本质的蓝。从此,克莱因进入了非同寻常的蓝色时期,蓝色画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和英国展出,获得了关注与成功。

1 圣埃尔莫设计工作室

2 克莱因 《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1962

1 克莱因 《阿尔曼》 1962
1957年,克莱因又把兴趣转向表演和手势,借此进一步探索艺术的非物质方面。他展出的作品如火或水中短暂的雕塑、声音作品、“空中建筑”以及整个空间艺术都是短暂和无形的表现,形成了他关于艺术本身的基本理念。1960年,克莱因汇集一批志同道合而又风格各异的艺术家,共同发表艺术评论家皮耶·雷斯坦尼(Pierre Restany)撰写的新现实主义宣言:新现实主义确认其集体特性,即新现实主义等同于对现实的新感知。
从1960年起,克莱因越来越多地致力于火的燃烧绘画的实验,例如把喷火器当作画笔,将炽热的火焰喷射在涂有红黄蓝各种颜料的石棉板上;他还燃烧卡纸,然后让水在纸面流过,烧焦的烙印和水渍形成一幅画。火水风雨都可以作为表达元素能量的媒介,比如《宇宙起源》的创作,克莱因将涂上颜料的画布绑在汽车顶上,然后开车在雨中行进,风雨吹打颜料,造成画布不可预测的生动变化,以形成最后的画面。克莱因在那个历史时期,用这样的行为昭告世界:当下的创作行为本身,比作品更有价值、更为重要;而构思和设计的整个过程,亦远胜于具体的、实质的、永存的作品。过程胜过结果,观念胜过物质。

2 克莱因 《无题的单色蓝》 1961
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他艺术实验的基础,就像他的单色绘画一样。克莱因的纯虚拟开放空间的想法首先在他的蓝色单色绘画中实现,画面采用一种均匀、全面、超蓝的颜色,毫无疑问,蓝色画成为众所周知的IKB(颜色)。对于他来说,这只不过是他意识形态“蓝色革命”的说明,他认为这种革命是整个宇宙中非物质意味的传播。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里对蓝色有具体的描述,而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则说蓝色较为拘谨和遥远,令人喜欢是因为它与蓝色的天空相似。蓝色也被圣埃尔莫(Saint Elmo)设计工作室所采用,屋顶的蓝灯使过道充满了蓝色的梦幻,并且指引人们从入口进入,就像守护圣埃尔莫在船桅顶熠熠发光,引导着水手们航行在蔚蓝色的大海上。
克莱因索性就将蓝色涂抹在通常置放在船头的胜利女神上。而在他的蓝色单色画里,颜料不再是工具,颜料本身就是一幅画;大幅的IKB平涂,足以让观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并进入一种精神世界。克莱因是“玫瑰十字教”的信徒,他们主张轻肉体而重心灵,轻物质而重精神,追求人的生命和宇宙精神的合一,纯粹的色彩世界,能够达到理想中的精神境界。或许这便是克莱因选择IKB蓝作为表现象征的理由。

1 克莱因 《蓝色地球》 1957

2 克莱因
我所喜欢的蓝,并不是人们通常看到的那种湖蓝(雨后的晴空常常是这种颜色),湖蓝太模糊,似乎色性不那么肯定,略微带有大气的朦胧,虽然悠远,但到底不够清晰和深沉。我喜欢的是介于群青和钴蓝之间的蓝,钴蓝比湖蓝肯定了许多,也沉静了许多,但是还是有些浅显,不够沉着。群青有足够的幽静,不像普蓝那么沉闷,有孤寂的幽怨,但也略透出一些深紫的感觉。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纹饰上,常常会出现近似群青的色彩,例如颐和园长廊的彩绘。因此,群青就带有了古旧的感觉。其实就色彩本身来讲,它应当是有足够的扩展余地的,并非像红或黄,带有明显可见的认知特性。而IKB蓝便具有蓝色最好的神秘深邃的特性。
在表现上,平涂并不能满足克莱因,他追求的是创作的整体体验,从思想、行为到知觉过程,而非作为结果的有形作品。于是他开始把蓝色涂抹在画布以外的物体上,起初是雕塑、颜料桶等,后来规模扩大,为了庆祝个展开幕,他在巴黎释放1001个蓝色气球,向公众传播自己的蓝色理念,将这件作品命名为《最初的浮空雕塑》,他甚至计划在协和广场的古埃及石碑上投射蓝色灯光,临时被政府禁止,直到他去世21年后这项计划才得以实现。

1 克莱因 《人们开始飞翔》 1961
克莱因曾经学习过东方语言、禅宗哲学和柔道,事实上,克莱因1952年赴日本学习柔道,并获得了黑带,也曾在巴黎开设柔道学校以教授柔道为生。他还在爵士乐队演奏音乐。克莱因以体育和音乐表演为基础,轻松地将他对空间、色彩和绘画的理论关注带入了概念和表演艺术的戏剧性,从而否定和破坏了传统艺术品的作画方式,把艺术化为行为,这时候蓝色又进入了行为艺术的范畴,克莱因创作了行为系列《活画:蓝色时代人体测量》。他使用女性裸体作为活画笔,将三个女模特涂刷上蓝色,管弦乐队演奏着他作曲的《单音——缄默交响曲》(即20分钟重复不断的声响,接着是20分钟的缄默),模特通过各种即兴动作,将身上的蓝色印在墙上和地上的画布上。蓝色的印记呈现着女性身体的特征,但是还没有真正创造出蓝色的魅力。而盛装出席的观众全程观看,就像观看一场仪式、一场演出。整个过程都被拍摄下来,影片名为《狗世界》,而那些人体痕迹的画面则被命名为《裹尸布》。这分明让我想起耶稣的裹尸布,白布上有隐隐约约的身体痕迹。
我在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里看到过克莱因带着海绵的蓝色绘画。而早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在米兰的纳维格里奥画廊就展出了克莱因涂着单一蓝色的作品。颜色涂在绷在画框上的画布上,涂色的画布可以被视为物体本身悬挂在墙上。这种克莱因特有的蓝分外接近我所喜欢的那种蓝,只是比我感觉到的蓝多了一点紫意,在普蓝与群青之间,变成了国际克莱因蓝。1958年,在巴黎的伊里斯·克勒克画廊,克莱因又举办“空无”的展览,窗户被涂上国际克莱因蓝,室内却空空如也,呈现出一种空无一物的虚无。这时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观念了。
艺术家阿尔曼(Arman)两年后在同一画廊举办了相对概念的“充实”展,将大量的废弃物堆放在展厅里。阿尔曼是克莱因的好朋友,1962年克莱因作了《阿尔曼》,这是克莱因一系列艺术家肖像的第一件,也是唯一用合成树脂完成的作品。从真人身上翻制下来的模型,一个大腿以下缺损的人体模型,被涂上国际克莱因蓝并衬以金色的背景。这种蓝色再被涂在人体上,让人体上的明暗消融在一起,在背景板金色的衬托下似乎有消失的感觉,从蓝色中散发着一种微微的热。紫色从蓝色里飘逸出来,仿佛是潭水中一个鱼儿翻身,溅起了一阵涟漪。细细地看,才可以看出人物脸上坚定而带有笑意的表情,握着的双拳是有力的,但是这力量被蓝色多少消解了一些。与双手平行的阴茎和睾丸因此用不着树叶的遮挡,因为在蓝色的夜幕掩护下,没有丝毫性感地待在那里,如同身上任何一个不起眼的部位,是理所当然的存在。一切身体的转折都柔化了,或许这是克莱因的期望,“无形的具象,以及精神独立自主的解放”,从蓝色中张扬,却被熠熠发光的金色所抑制,退隐到一种神秘莫测的虚无中。这是一首蓝色的诗歌,却写在一个男人的身上……

2 克莱因 《海绵》 1957

1 查尔斯·金尼弗 《月球漫步者之一》 1989
克莱因也把他的国际克莱因蓝涂在了维纳斯身上。维纳斯,一个几乎在任何艺术院校都能够找到的形象,一个藏身在任何古典雕塑集里的女神。一个“现成品”,一个美丽的躯体,被涂上了这种梦幻的蓝色。《蓝色维纳斯》也许表达了克莱因的观念:充分实现绘画三维性的西方艺术的坚固现实,不知何因可能会消失在形而上的天空里。“无疑,正是借助颜色,我才一点一点熟悉了这种非物质的东西。”克莱因睁着他那双蓝色的眼睛说。克莱因深深悟得禅意“无”的概念。而在我的想象中,他的雕像应该是金色的,被背景的克莱因蓝所映衬……查尔斯·金尼弗(Charles Ginnever)的抽象雕塑《月球漫步者之一》也带有这样的蓝色,只是因为涂刷在青铜雕塑上,因此更显浑厚,宛若凡·高笔下夜幕的色彩。一个忧郁的行走诗人,庄严地行走在一个人的星球上,这的确是够高雅的了。当我看到这件雕塑的时候,我在想也许他就是克莱因。
纪念克莱因的一次展览的副标题,“CORPS”(身体)、“COULEUR”(颜色)、“IMMATRIEL”(非物质)三个关键词,揭示了带来克莱因艺术活力的重要因素,克莱因宣称要向世界表明一个新时代,即太空时代。在太空时代,无限的精神将不存在,物体将悬浮,人类将从他们的身体中解放出来。这对理解克莱因的艺术重要性至关重要,因为这种非物质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他的所有作品,从绘画到行为,例如克莱因那著名的摄影蒙太奇《跃入虚空》。这张照片描绘了他飘浮在一条街上,成为渴望克服重力,从而进入虚拟的无限方面的象征。这是克莱因超越极限意志的体现,这种意志贯穿了他短暂的艺术人生。
“蓝天就是我的第一幅作品!我在空中签上我的名字。我突然开始憎恨那些在美丽无云的蓝天里飞来飞去的鸟儿,因为它们企图在我最大最美的作品中制作一个个洞。”说这话的,是19岁的克莱因。我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前世一定是鸟,所以今世才如此想飞。”这句话用在克莱因身上,应该是很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