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中的水意象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季风型气候,温热多雨,是世界主要的稻作地区,水在东亚农业文明中举足轻重。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是华夏文明南北最重要的两个策源地,水是中国传统经济和文化的主要元素。日本遍布山冈丘陵,其山麓平野居住区河湖港汊众多,水资源充沛,水在其文化中也占据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但是仔细观察起来,中日两国从水中汲取的文化意象,却又有诸多不同。考察其歧异诸相及其生成缘由,有助于理解两国文化在很多重大事项上何以多相径庭。
先说中国。一说到水,人们常常会有这些第一意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事在水,败事也在水。“滴水穿石”,假以时日,柔软的水滴可以击穿坚硬的实体。“水火无情”,这一对自然元素对人类不可或缺,造福无穷,可是作为水火之神的共工和祝融,也经常肆虐,给人间带来祸害。“上善若水”,水也可以越出其自然属性,充满德性。从这些水的意象,我们看到的是自然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精神领域的折射。老子和孔子,作为华夏最古老的思想家,最早构筑了这两种水意象。
老子的《道德经》,论道说德,“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汗漫大水这种“无状之状”和“无物之象”,与老子“不可名状”的“道”最为接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他又用水的持满守柔来譬况“道”的渊深含蓄。为什么水和“道”如此接近呢?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之以柔克刚,就像“道”能浸润包容万物。老子的结论就是“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哲学的“道”,就像自然元素的水一样,以“趋下”和“不争”的姿态,持托万物,成为首善。老子之“道”,可以说就是水之“道”,成为后世国人“修身”和“处世”的最高智慧之一。
如果说老子是哲学家,以水喻道,用水之有形无状的力量来形容“道”之无处不届、无所不适的话,孔子则是伦理学家,他沿着“上善若水”一途,进而将水转喻为人际的伦理道德,重视其化物于无形的精神力量。孔子爱用水“说事”是很出名的,譬如他说过“智者乐水”,又曾经临川观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他的学生曾点说自己最大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给予了超过对其他抒发远大抱负的学生如子路、冉有的评价,可见他也喜好“浴乎沂”,对水爱着之深。学生子贡有一次问他:“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回答道:“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借水喻德,将水完全拟德化和人格化了。水之“比德”,可以“仁”“义”“智”“勇”“察”“包”“化”“正”“度”和“意”,人间美德,水都具备了。
再来看看水在日本文化中的意象。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是日本神话中最重要的一对男女神祇,他们在高天原下方的大海上用水珠创建了日本列岛。女神在生产火神迦具时被严重烧伤而死,男神追寻亡灵去了地狱“黄泉国”,而在那里违诺偷窥了亡妻爬满蛀虫的尸体,惊骇而遁。历尽险阻逃出地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筑紫地方一条叫阿波岐原的河流里洗澡,将在“黄泉国”里沾染的“污秽”全部洗净。这一过程是日本神话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作“禊祓”(misogiharae)。“禊祓”的结果就是从男神双目和鼻子里诞生了“三贵子”:日神“天照”、月神“月读”和海神“须佐之男”。日本的皇室据说就是来自女神“天照”一系。
其实“禊祓”是从华夏传过去的旧称,只是我们的古人称为“祓禊”(日本人喜欢把引进的华夏词汇倒过来,看上去就像自创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要在沂河里泡澡,应该就是这一习俗的实践,而东晋王家父子的“兰亭”集会,就是在举行“祓禊”仪式。这是一种“除秽”的仪式,大概近水的民族都曾有过,如印度圣河恒河,至今还在流行“洗礼”。日本人大概绳文时期就开始了这一习俗,这可以从其古老神道教的教义里找到线索。神道教认为人和神祇具有两个共同点:一是生来俱善,二是都会犯“错”甚至犯“罪”。“记纪”神话里并不讳言神祇的罪孽,反而还津津乐道,就跟希腊神话一般,与华夏神话尽是完美“圣贤”迥异。如反目成为怨偶的伊邪那岐夫妇,在阴阳界的交汇口吵架,一个发毒誓说要“日杀千人”以行报复,另一个也发狠话说“日生一千五百人”来加以反击,把无辜生灵当作筹码。日神天照与弟弟打赌,输了却不践诺,还躲到“天岩屋”的洞里,把自己锁起来,让世界一片漆黑也在所不惜,最后还是因为“妒忌心”而被众神“骗”了出来,恢复了日照的职能。她的弟弟须佐之男更绝,在天庭里大开杀戒,最后被驱逐出界,贬回人间。但是后天的“污秽”甚至“罪愆”,只要斋心“禊祓”,都可以洗得一干二净。日谚有“死ねば佛”(死则成佛),死就是最大的“禊祓”,死了,谁都可以成佛了。
“禊祓”是神道教最重要的“通过”仪式。参拜一座神社,进门后一般会见到一个叫“手水舍”的水槽,人们掬一瓢水,漱口净手,洗掉人间的尘滓,干净了才能进入神界。还有一句日谚叫作“水に流す”,可以译作“付之流水”,是指不管什么污秽,放在水中冲洗就干净了。这当然不仅仅是指物理的污垢,而泛指一切人类的过失,包括邪恶和罪愆。“付之流水”是劝诫人们忘记过去,志向未来。在有相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同村落、同民族之内,提倡不记前愆,勠力向前,这也许具有一定的号召力,但在异民族和不同邦国之间,由于文化、宗教和历史等原因,在沟通同异和辨明是非之前,还真难有效实行。
你看,同样是水,国人重视其“以柔克刚”的力量,而日本人却重视其“洗涤净尽”的能力,因而形成的意象大相径庭,当然延及对物事的看法,也每每南辕北辙。中日之间,这“一衣带水”,还真不易望穿。
原载:2016年2月2日 上海 澎湃新闻“外交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