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公共设施
日本社会在追求生活便利方面,似乎费足了功夫。据日本消防厅2005年的统计,不算中央政府所管辖的,光日本各级地方政府管理的公共设施,如公立学校、保育所、儿童馆等教育设施,公民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老人中心等社会设施,全国各地有44.58万余所。加上中央政府经管的部分,1.27亿多日本总人口中,估算每250人左右就拥有1间公共设施,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应该可列世界前茅。就我居住地的附近而言,有区公民馆、区市民中心、区体育馆、妇女会支部、图书馆、町休憩之家等公共设施,各司其职,向具有各类需要的居民提供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我住的公寓弄堂口对面,有一座公民馆,一个垒球场,边上又是一座小型公园,经常可以看见学生以及社会人团体在球场练球,也有年轻母亲携儿带女在公园嬉戏。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立志改善国民的体质,作为强国运动的基础部分,开始注重普及体育设施,使体育馆成为每所学校的基本构成。如今无论是在喧嚣的都市还是僻远的乡村,只要是公立学校,就一定会有一座体育馆。连带游泳池的学校体育馆也随处可见。日本从14世纪到19世纪下半叶,男子的平均身高都在157厘米,400余年几乎没有变化,而从明治维新以来一个半世纪,却增加到170.7厘米(1993年统计),增幅超过14厘米,增长率几乎和高头大马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一样。究其原因,除了食物结构改变之外,恐怕就是体育运动的普及了。而体育运动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体育设施的普及。
重视体育和强身是日本明治以来一贯的国策,我自己作为亲历者也印象深刻。我女儿在小学三年级时随我们从多伦多迁来日本,从本地的小学四年级一直读完初中,待了七年。她在七年里先后参加学校以及地区的篮球队和排球队,隔天训练,还不时参加各类比赛。结果她的身高突飞猛进,一直长到170厘米,远远超过她母亲,差不多能和我比肩了。毫无疑问,这大部分都是运动的结果。
再说我自己,六七年以来,我从名古屋搬到筑波,又从筑波迁徙来大阪,地理上经历了日本三大都市圈,唯一不变的是始终都在使用居住地附近的体育设施。我现在执教的大学边上,正好是一座公民体育中心,两年前抵此以来,只要不离开城市,我差不多每天都去体育中心的游泳池锻炼。买一张月票才4900日元,相当于五顿午餐的价格。每天游泳,使我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也较少头痛脑热,不怎么去医院就诊。
大概日本的体育设施较为普及,在游泳池很少见到年轻人,大部分用户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日本的公共设施一般对65岁以上的年龄层实施不收费或者收半费的制度,所以特多老年使用者。就说我每天去的游泳池吧,在两边专门划出两条泳道,一条用于“水中步行”,另一条用于“水中体操”,参加者清一色是老人,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询及年龄,80岁以上的也不乏其人。老人们像接龙似的,热闹的时候一个扶持着一个的肩膀在水中行走,场面感人。有一次见到一条报道,称日本几乎所有这一类公共设施都属于赤字经营,需要各级政府的预算或者“助成金”维持,收费只能充抵开支的一小部分。日本是个富裕社会,何以不让这些设施自负盈亏呢?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因此询问过一些专门家。有一次一位研究政府运作的学者告诉我,日本的主事者普遍认为,公共设施赤字经营是当然之理,去游泳池健身的老人越多,去医院就诊的老人就越少,因此在公共设施支出的款项,就可以从医疗国民保险支出中回收。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条良性之链,“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最后说一个笑话:在日本,老人的诊疗收费较低,所以老人们也喜欢去医院和诊所。他们在医院候诊室相聚,交流各类健康和健身信息,几乎把医疗机构当作了交际场所。我以前在名古屋一所大学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老人某甲天天都去一家医院和其他老人聚首,某日某甲没有露脸,老人某乙很关切地询问有谁知道缘由,某甲的街坊老人某丙就朗声说道:“某甲病了!”真的病了,就躺在家里,去不得医院了。
原载:2009年5月6日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