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铜像的人
给神话传奇人物以及社会名流塑像,并立之于教堂、广场、政府机构、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大概肇自古埃及、古希腊,历史悠久。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欧风昌炽,也开始为历史上或者当代的名人立像,既志纪念,也供人凭吊。如今在日本各地,到处都可以见到铜像,大概所有的历史名人,只要值得纪念,至少在自己的乡梓,或者所创建的机构里,都会竖着一尊塑像,让人瞻仰。
据民间组织“铜像侦探团”的统计,17世纪有“俳圣”之称的诗人松尾芭蕉,在日本各地共有纪念铜像27座。这位以《奥之细道》传世的行吟诗人,足迹遍布各地,铜像居冠并不意外。其次是维新志士坂本龙马的25座,在在英姿飒爽,成为年轻人励志的场所,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用,而不是单纯作为历史人文景观吸引过往游客。另外拥有10座以上的,分别是明治天皇(12座)、战国霸主织田信长(10座)和平安时代末期的武僧辨庆(10座)。其余各拥9座的有源义贞、加藤清正、源义经、太田道灌、神话英雄日本武尊以及另一位战国霸主丰臣秀吉。以上除了芭蕉一介文人之外,明治天皇好武,为三军统帅,其余九名清一色武士,可见日本民间尚武的风习。
于此也可见,立于公共场所的铜像,大多是历史上的或者已故的名人,他们业绩昭彰,后人仰慕其德,为其树碑立像,很少有在生前立像的。日本有很多雕像制作所,为了经营,也做广告为健在的普通人塑像,置于寓所等私人空间,增添一类景观,倒也无伤大雅。不过为在世之人立塑像的做法,常常让人联想到供奉和凭吊,仿佛像主已经升华彼岸,气氛肃穆,似乎并不为一般民众所喜欢。就这方面而言,这两天冒出一桩新闻,各大媒体竞相报道,轰动全国。
话说福井县芦原市有一位84岁的耆老,名叫中岛弥昌,自1975年初当选县议会议员起,直至2002年再度竞选时,连续担任七届议员。此公生性豪放,给选民发放老酒,加以犒劳,于是被对手告官,被检举变相买票,触犯了“公选法”,受到检察当局“略式起诉”(即对轻微触法者的简略程序起诉),不得已以辞职了事。照理八十老耄,阅尽人间沧桑,可以含饴弄孙,安享天年了。不过老先生虽然去职,豪气未衰,壮心不已,想起自己报效社会近30年,造福乡梓,功在民间,当有一物传世,以彰显功绩。多年前他已在一家铜像浇铸所为自己订了两座等身大的胸像,思忖自己在任时着力最著的是当地一座叫“梦之园”的公园,于是在去年(2008)向市政当局提出在公园内设置铜像的申请,市政当局以铜像“不为公物”的理由未予批准。不过老先生不为所沮,以自己七届县议的人脉四处活动。果然过了不久,他回来告诉市政管理部门,自己已经得到县府的许可。不可思议的是,此后他竟然招来工程队,以吊铲车在公园大门内侧破土动工,开始垒筑铜像5平方米见宽的地基。直到有细心的职员,觉得口头许可有些不符程序,便向县府核对,结果发现子虚乌有,一下子惊动了县市两个官场,慌忙联合派员来到工地,阻止工程的继续开展,并要求场地复原,一场闹剧,就此告终。
不过故事还有尾声。面对采访的记者,中岛先生老神犹在,铿锵大言道:“我确信自己为了地方福祉,盖了这座公园,所以想在此设置一座铜像。”接着还发豪言壮语:“我还会在公园附近购置土地,设置铜像!”老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气概,让笔者联想起壮志移山的愚公,在莞尔之余,不免“肃然起敬”起来。当年王羲之与友朋在兰亭雅集,感叹“死生亦大矣!”,于是作一序,勒碑刻石,寄托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易传》里也说“立象以尽意”,想来是古人亦同此心。中岛先生垂垂老矣,或恐“来日不长”“时不我予”,“立德”“立功”,抽象无凭,终竟还需“立像”以显“功德”,以垂不朽。老先生的“拳拳之意”,大概不难理解吧?
这条新闻吸引我的眼球,还因为芦原市是文豪鲁迅的恩师藤野严九郎的故乡。鲁迅和藤野的师生之谊,在中国家喻户晓。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并入东北大学)留学时,在学业上和生活上,都曾受到藤野先生的照拂,感铭至深,回国成名后写过散文《藤野先生》,感念恩师,也感动过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使“藤野”成了在中国最出名的日本姓氏之一。2007年为鲁迅惜别恩师藤野回国100周年,北京的鲁迅博物馆、芦原市的藤野纪念馆和仙台的东北大学,联合举行过高调的各种纪念活动,三处先后进行了师生两人的铜像揭幕仪式,令两国关系升温,成为佳话。
芦原市是福井县北端的小市,近年和邻近町村合并后才勉强凑足3万人口,不过其温泉却是遐迩闻名。因为是藤野先生的故乡,芦原市和鲁迅故乡绍兴市结为姐妹市,每年都有热闹的互访节目,成为中日民间友好交往的一道亮丽风景。据说市里只有3座公立铜像,除了藤野和鲁迅师生两尊之外,还有室町时代净土真宗高僧、有名寺本愿寺“中兴之祖”称号的“莲如上人”铜像,鼎足成三。这样一看,中岛先生霸王举弓,硬要为自己立像,以成矩阵,确实在“德能”上相形见绌了。如果一个区区县议,劳动口舌,以纳税人的钱替纳税人盖了一座小公园,也能立尊铜像的话,那么日本为数甚众的所谓国会“族议员”们,很多都运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乡梓或者出身行业争得巨利,盖过比“梦之园”不知道要大过多少倍的“大手笔”工程,恐怕他们更有理由为自己立像,甚至还有资格盖建“生祠”了。
原载:2009年7月24日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