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国少女”到“战争加害女”

3. 从“军国少女”到“战争加害女”

2008年4月故世的女诗人、随笔家冈部伊都子,是笔者比较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冈部一生出版过126部小说、诗歌和散文随笔集,是位多产作家。她以女性特有的审美眼光和清丽笔触,描绘她对自然的巡礼和对社会的感受。战后她积极从事“反战”“反差别”运动,并在晚年真诚反省作为“一介国民”的战争责任。她最为人们所纪念的地方,就是勇敢地承认自己为“战争加害女”。

战争向来主要是男人决策、男人从事的残酷活动,较少女性直接参与。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的女性却狂热地参与战争,自发组织了“爱国妇人会”(上层女性)和“国防妇人会”(一般庶民)等民间团体,深入街坊邻里,宣传所谓“圣战”的意义,动员父夫兄弟子侄奔赴前线,检举反战和逃避兵役行为,为战争和军费开支募捐筹资,甚至奔赴前线,以各种形式慰问劳军,在军部、政府和媒体力所不及之处,发挥过重大作用。可以说战时日本女性的“温情攻势”,让男性们倍受“鼓舞”或者“压力”,以至于义无反顾或者无所遁逃地奔赴前线,并在沙场勇猛作战,为“皇国”奋斗乃至捐躯。

1931年“满洲事变”发生后,日本各界妇女,包括小学女生和家庭主妇,自发地将“慰问袋”“慰问文”和“慰问金”送到军部、报社和各级政府机关,声援“皇军”在中国东北发起的战争,据载曾经创造过一天集金200万日元的纪录,而当时一个小学教员的初薪才50日元。如果没有女性的积极参与,这样的募捐活动及其“业绩”应该说是匪夷所思的。战争期间,“国防妇人会”等组织各界妇女劳军、慰问军属和阵亡兵士家属,并以自己的“义务劳动”替代“奔赴前线”的男丁,生产军用和民用物资。这些活跃于街坊的妇女组织,通过“从厨房和家庭奋起保卫国家”,“不足不足,只有功夫不足”,“保持无欲,直至胜利”等口号,把无数的民众动员起来,参与战争。有“昭和烈女”之称的井上千代子的殉死故事,在当时传为“美谈”。井上的丈夫出征中国东北前夜,她穿戴整齐,自刃而死。在留给丈夫的遗书中叮嘱他“毋有后顾之忧,为国前驱”。据说她的“壮举”,果然激起丈夫井上中尉的“斗志”——次年日军屠杀平顶山3000无辜平民,井上中尉便是指挥官之一。

冈部伊都子也有相似的故事。长她4岁的兄长冈部博在东南亚一次飞行中被盟军击落阵亡。接到噩耗后,伊都子非但不悲伤,反而在当天的日记里,以诗化语言表示为有这样的烈士兄长而骄傲自豪。她的未婚夫木村邦夫在1943年被征兵后,曾经向她诉说自己认为这场战争不义,因而不愿为天皇战死的心情。她“大义凛然”,当面斥责了他,并说如果是她,“就会高兴地去战死。”于是,她挥着太阳旗,亲送未婚夫踏上征途。木村刚被派遣到中国北部,就遭遇当地的抗日民兵,他后来在给未婚妻的信中叙述他如何用军刀劈杀了民兵的指挥官。两年后,木村随部队退守冲绳,在一场和美军的遭遇战中,双腿被炸飞,不能行动,为了不拖累队友,他便拔刀自决,时年24岁。一名“反战”青年,在战争环境里转变成“好战”鬼子,最终自己也成了战争的牺牲品。

半年之后,伊都子从木村的母亲那里得知未婚夫的死讯。不过,她从“军国乙女(少女)”的狂热中醒悟过来,重新思考战争是非,是在战后读到战死兄长的一封遗书之后。这封信辗转了很久才传到家属手中。信中写道:

我现在怀抱着一名沦落在慰安所的慰安妇,她让我一名小兵感到温暖。虽然我们一同哀叹身世的不幸,我们却不说“去死”。但是世上的女性,母亲、姐妹、恋人、友人等,大家都说:“勇敢出征,为名誉而战死吧!”即便口中不说,也明摆着写在脸上。这是什么呀?为什么只有慰安所的女人会对我们说:“好好珍惜生命!”“无论如何都不要去死!”我已经再也不能相信嘴上挂着爱的女人了!

战时的日本女性,明明白白地告诉她们的丈夫、儿子、兄弟和恋人,“你们勇敢地去杀身成仁吧!”当然把男人们推向战场、变成炮灰的,是军国主义的策划者,但是战时的女人们,往往在节骨眼上也跟着踢出了临门一脚。

冈部伊都子的兄长、未婚夫和姐夫都死于战争,太平洋战争结束前,美军狂轰滥炸,导致光大阪一地就有1.5万以上平民丧生,伊都子的住宅也因此被夷为平地。明白无疑,伊都子及其家属、亲戚、邻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美国在广岛、长崎扔下两颗原子弹,更使整个日本都成为战争的被害者。因此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被害”情结深重。每年在广岛、长崎的纪念烛光会上,看见耆老和稚童的涔涔泪眼,都让人动容,叹息日本人在战争中劫难深重。

突然“被害者”冈部伊都子在82岁的风烛残年,用颤抖的声音告诉她的广播听众:“我不是战争的被害者,我是战争的加害女!”惊雷震天,让主持人和听众一同错愕。老神在在的伊都子接着告诉她的听众:

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战争的被害者,但是挥着旗子把人送往战场,一边说:“去吧!”怎么能说反对战争呢?这是在支持战争,所以我认为自己是战争的“加害之女”。我是多么尊敬和喜爱我的未婚夫邦夫,结果我什么都没做,把他送向杀人和被杀的战场,就好比在自己眼前杀了他。这就是我,从幼儿园开始,这种“加害”教育浸透骨髓。“去死”这种想法绝对让人厌恶,战争让人厌恶。死了就完了,年轻人不要去死。世上的人类互相团结,互相尊重生命,秉持同情,尽力而为,要互相爱护,这就是我的将死之言。

一位文化老人的“将死之言”,其言也哀,其言也善。伊都子“战争加害女”的自责“哀言”和“善言”,所幸还在日本继续流传,并持续在草根阶层触动有“善心”和“良心”的日本人去反省战争、反省过去。笔者相信,当国民开始认真反省自己的战争责任时,一个国家就很难继续缄默其口了。

原载:2010年3月26日 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