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便利商店
大概很少有人从来没去过便利商店吧?我们小的时候,街坊有“烟纸(胭脂)店”,起源古老,九江路、石潭弄口的那爿店,好像新中国成立前就开在那里了。“烟纸店”就是便利店的前身,不过它们之间的差别太大了。“烟纸店”往往很小,货品也少,属于“夫妻老婆店”,虽然比寻常的商店晚些打烊,不过很少有通宵达旦营业的。而且“烟纸店”都是单独小本经营,不像当今的“便利店”,多是连锁经营。
日本社会讲究生活便利,便利店的普及和特色服务,成了社会便利度的一项明显指标。根据“日本连锁业协会”(JFA)今年(2009)11月发表的“统计月报”,抵10月底,加盟JFA的11家便利店连锁业,在全国共有41 559店铺,月营业额达到6 347亿日元,客流量为11.858 5亿余人次,每个日本人每月差不多光顾便利店10次,平均每3天1次,每次平均消费579日元。日本总人口中差不多每3 1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但大都会的店铺稠密度高出很多,根据今年8月的统计,我所居住的大阪有便利店2 756家,按人口计算,每2 563人有一家,而同时期东京则有5 364家,每1 832人就有一家。如果加上其他未加盟JFA的通宵服务连锁业及非连锁业便利店,便利店的数字还会高出许多。
日本大部分城镇到了晚间,有两处最亮堂的所在:一处是“扒金宫”,一种角子游戏机赌场,进出万金,其装潢金碧辉煌,并非徒有“宫”名。另一处则是便利店,各家连锁店装潢不一,各有标记,但灯火亮堂耀眼则是一致的。“扒金宫”在八九点钟打烊后,剩下便利店一处辉煌,独领风骚。日本的便利店大多附有停车场,吸引很多的晚归者和夜猫子。
便利店的货品有“日配食品”,如寿司、便当、饭团、面包、牛奶、甜点之类,保质期很短,需要每天补充;有“加工食品”,如饮料酒类、零嘴干货、油盐酱醋、冷冻和罐头食品之类,保鲜期较长,需要时补充;此外为杂货文具,如报刊书籍、文具玩具、日常杂货、化妆用品、简易药物、电器零件之类,紧急需要而专门商店关门时,可以临时应急。然后是服务设施,如复印、电传、邮寄、各类票卡礼券、银行取款和电子钞票,甚至代办交通和娱乐票务、交水电网络费等,一应俱全。日本的流通快递业务本就比较发达,如果你不能在寓所等待或者误了签收邮件,不必担忧,只要打一通电话,指定一家附近的便利店代为签收,下班后凭证去取就是了。
便利店已经远远不是杂货商店了。它兼备了超市、饭店、书店、百货店、药房、邮局、银行、票房和公共事业的部分职能。预料将来它还可以通过其强大稳定的联网系统,发挥一部分政府职能,譬如发达国家正在研究的电子选举,只要配上适当的软件程序和工作人员,便利店完全可以成为电子投票站,实时点票,节省大量的选务经费。以便利店为枢纽点,可以把网络的虚拟世界和实在的居民社区连接起来,构筑一个更为方便和便利的社会。
我个人最为激赏的是日本便利店都附带厕所,而且大部分都管理有方,宽敞清洁。内急之时,赶紧找家便利店,向店员招呼一声:“借用一下厕所好吗?”店员允诺之余,往往还会为你指点所在。像大连锁业的7—11(Seven-Eleven)便利店,还提供保暖洗涤式便座,方便后可以洗净吹干,服务周到。在日本的城镇,很少看见公厕,同时各类商店餐饮店都有洗手间。行车路上,如要方便的话,只要在一家便利店前停下,使用其厕所就是;而且尽管使用,根本没有购物义务。不过像我这种脸薄的人,使用之后,常常觉得过意不去,会踱到货架前,买瓶饮料什么的抵个面子。
“如饥似渴”是一种尚可忍耐的经验,而一旦“内急”欲求“方便”之时,就急如星火,如果一时找不到借以“解放”的途径,如天崩地坼,大受煎焚,而终于“释放”后,就体验了人生的大快感,绝不是满足饥渴所能比拟的。人可七日不进粒米滴水,却不能忍耐一时的内急,上帝造人,进出竟然如此不平衡。而在日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城市乡村,只要有家便利店,你就可以名副其实地“方便”了。既不需要导引,也不需要付费,我想这是日本便利店业最为方便、最充满人性关怀的地方吧。
去年(2008)年底在印度召开了“世界厕所大会”,公布目前世界人口的40%即26亿人还用不上既卫生又不污染水源和土壤的厕所设施。因为水源污染,每年有数百万人罹患疾病死亡,160万儿童饮用污染水导致腹泻而夭折。厕所设施,兹事体大,窃以为第三世界在开展商业化和城市化时,可以鼓励多设附带厕所设施的便利店,提高社区的卫生质量。
关于中国的便利店业,最后再扯几句。根据“国际市场信息数据库”(GMID)的数据,我国抵2007年年底,共有各类便利店12 816家,年销售额187.5亿元,相当于2851亿日元(以1元等于15.2日元计算),是日本同行业1个月销售额的45%,只占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07%稍多一点。相对于美国同年占4%和日本占1.4%,还是相当低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个人觉得,就充实服务内容、提供更多“便利”而言,日本便利店业的经营模式,迄今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仿效的地方的。
原载:2009年2月21日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