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汉字之日”
日本有很多特殊的法定假日,如“成人之日”“春分之日”“宪法纪念日”“绿化之日”“敬老之日”“秋分之日”“体育之日”和“文化之日”等,此外还有众多不属于节假日的纪念日和行动日,借以纪念或者推动一些社会运动。就说12月份吧:有“铁之纪念日”(1日)、“日历之日”(3日)、“国际义工日”(5日)、“神户开港纪念日”(7日)、“牙刷替换日”(8日)、“残障者日”(9日)、“人权日”(10日)、“汉字之日”(12日)、“中餐日”(15日)、“头发之日”(18日)、“聊天日”(19日)、“派出所日”(21日)、“夫妇日”(22日)、“游戏日”(23日)、“入浴之日”(26日)、“鸡之日”(28日)、“肉之日”(29日)、“酱汤日”(30日)等等,隔天就有一个纪念日,有时甚至一天重叠好几个纪念日,没有详细记载的日历本,真是难以一一记住。
这一类民间制定的纪念日(行动日),都有一些讲究,并不是随便取的,其中多和日子的读音有关,譬如10发音“とう”(头),8发音“はつ”(髪),听起来就像“头发”,这天该去理发;同理,9发音“く”,19听起来就是“トーク”(说话),这天应该好好跟人沟通;2也发音“ふ”,两个2就是“ふふ”(夫妇),这天要多念叨夫妇情感;2又发音“に”,加上9便成了“にく”(肉),这天一定要吃肉。依此类推,不一而足,有趣吧?
再看12月12日,有两个12,如上述所介绍,日语数字的读法繁复,12既可以读成“yiyiji”,和“いいじ”(良字)同音,又可以读成“ichiji”,和“いちじ”(一字)同音,两个12合在一起正好可以读“良字一字”,即“一个好字”,所以被推广汉字的官方公益法人组织“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选为“汉字之日”。自1995年开始,每年这一天,协会在京都法相宗名寺清水寺举行仪式,发表从民间汇集的最为代表这一年“世相”的年度汉字,称之为“今年的汉字”,由当家住持方丈,用如椽大笔在一张1.5米见方的和纸上,一气呵成写下这一汉字,然后奉纳于寺内的本尊千手观音菩萨像前。其时仪式的观礼台上坐满嘉宾,各大媒体云集,记录下这一颇能反映日本民间心态的年末大事件。
2008年的代表汉字为“变”,在一个月以来网上参与投票的11万1208人次中获得6031票,列第一。媒体专家们纷纷解读这一年度汉字“变”的多种含义: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决意“变革”(change),日本首相走马灯式的不寻常“变换”,美国“雷曼兄弟证券”破产引起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剧变”,地球温暖化导致的全球气候灾难性“异变”等等。从国际角度看,2008年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变化最为剧烈的一年,美国无力单独解决由其滥觞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标志着“后冷战美国巨无霸时代”的终结。在日本国内,民心思“变”,战后几乎无间断连续执政的自民党遭遇结党以来的最大危机,两年里替换了四任首相(小泉、安倍、福田、麻生),中间两位执政都未超过一年,而现任首相人气低迷,看来也很难挨过一年。根据近期的民意调查,大部分选民已经放弃永久执政的自民党,认为“换党做做看”不失为一种选择。日本国会的参众两院,由执政党和反对党各据一隅,相互对峙,执政党已经无法有效执政,无法快速回应国际国内的各类紧急挑战,除了重新洗牌选举新的众议院,已经别无良策。如果今天解散国会、进行选举的话,自民党必然惨败,很可能下野而一蹶不振。
日语汉字的“变”,除了用作“变化”“变革”等正面意义之外,更多用于“变异”“变态”等反面意义,“变”具有“怪”的含义。笔者以为2008年选择“变”字作为年度世相代表汉字的大部分投票者,大概着眼于其负面意义,他们震慑于这一年所发生的一系列“怪异”事件,感到不可理解。只要看今年高踞榜位的其他汉字如“金”(金融危机)、“落”(股价暴落)、“食”(食品卫生)、“乱”(政界、财界以及人心混乱)、“高”(物价高腾)等,都主要从负面观察和感受一年的世相,“变”应该较少蕴含“期待”等积极意义。
民意低迷的麻生首相也被问及他所属意的年度汉字,这位看漫画比看正经书还起劲的“贵胄子弟”,随口说了“气”字。他解释说第一是“元气”和“活气”,如上野由岐子(女垒好手)和北岛康介(亚洲蛙王)等选手在北京奥运会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尤其是去年有四名日本人跻身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淋漓尽致地显示了日本在体育和科技上的元气和活气。麻生似乎为了保持平衡,补充说“气”还指“景气”,不过他于此语焉不详,不知道他是指时下的“不景气”,还是指待恢复的“景气”。这位前不久还在国会答辩时,把“未曾有”和“频繁”两词读错的首相,在醉心于汉字读音测验(quiz)节目的日本民众前丢尽脸面,让他来拟出年度汉字,他自己大概也觉得心虚和“底气”不足吧。于是,这位好勇斗狠的贵公子用“气”字给自己壮了胆。
原载:2009年3月9日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