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也B层 亡也B层

8. 兴也B层 亡也B层

“B层亡国”在时下日本成为热门话题,是因为适菜收的著作《歌德的警告:亡国“B层”的真面目》(下称《亡国B层》)。该书在8月台风季节出版后,在日本读书界掀起一阵阅读台风,跨月依然雄踞畅销书之列。

那么,究竟什么是“亡国B层”呢?

“邮政民营化”是小泉内阁(2002—2005)行政改革的核心部分,但来自执政的自民党内、在野党以及官僚系统的抵抗势力十分强大。小泉要在任内通过改革法案,唯一可行之道,就是挟持高腾的民意,迫使反对派放弃抵抗。于是以国务大臣竹中为首的小泉智囊团,把可能投票的民众分为“ABCD”四层。

其中A层为财界、知识界、大众媒体以及都市白领中的高智商精英,对确定市场主义的行政改革抱持积极态度。而来自同一阶层,但以各种原因对行政改革持反对态度的,便是所谓“抵抗守旧派”C层。同样持反对意见的D层,智商不高,为行政改革“恐惧派”,生怕自己会成为改革的牺牲品。而属于同一智商圈的B层,主要由家庭主妇、青少年和退休老人构成,是小泉政权的支持基盘。B层人数众多,一旦鼓动起来可以左右民意,因而是小泉行政改革的主要动员对象。公关策略确定之后,小泉智囊团假手一家民间公司,从2005年初开始,向全国各地以B层为主的民众,先后发放1500万份以上的宣传资料,通过简洁明白的感性语言,灌输对行政改革必要性的诉求。

同年7月,邮政民营化法案虽以数票之差在众院通过,却在其后的参院遭遇否决。将法案的通过视为主要使命的小泉,于是动用撒手锏,以首相的特权,宣布解散众院。得益于B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小泉差不多将抵抗派斩尽杀绝,换上了自己钦点的子弟兵。小泉的压倒性胜利,遂让人们对B层的能量刮目相看,后者也由此成为议会政治中首要的公关对象。其后小泽领导的民主党复制小泉的戏码,提出取悦B层民众的竞选纲领,成功地取代自民党执掌政权。

决定日本政局方向的B层,有些什么特征和能耐呢?

因为教育水平和理解能力较低,B层只能追从外在现象,对浅显、中听的言辞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因此经常把在媒体发声的A层文化人、艺人和学者的见解,延用为自己的意见。不过这种原本“A层定调、B层起舞”的定式,随着社会急速“B层化”而发生变化。日益壮大发达的B层,逐渐居于社会中心,使A层精英倒过来受制于B层文化,揣测讨好B层民众,加速了B层势力的膨胀。《亡国B层》的作者,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近代所发生的“大众社会”的“最终形态”。

日本现代社会这种A、B层之间的互动,使得B层社会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政治家不顾基于专业的政治良知,走入既操纵民意,又为民意所摆布的怪圈,走向所谓“民意亡国”的不归之路。譬如经济学者森永卓郎就曾经指出:“易于受骗”的B层民众居多的日本,很有可能“被拖入战争”,就给“B层亡国”做了具体诠释。森永举例二战前成立的滨口雄幸内阁,其在国民的压倒多数支持下,大力执行金融紧缩政策,结果导致“昭和大萧条”,使得农产品价格暴落,失业率超过20%,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经济失策成为日本海外掠夺、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B层现象,并不为日本一国所独擅,而是一个全球现象。尤其是在一个议会政治的国家,代议制需要民意的支持和支撑,揣测和谄媚民意导致“大众迎合主义”盛行。当年竹下政权为了纾解捉襟见肘的财源窘迫,提高消费税,拂逆了民意,得罪了B层主体,结果黯然下台。老小布什父子,揣测民意结果,先后两度开启对伊拉克的战端,其后支持率都如日中天,结果却让美国陷于庞大的战争支出,影响国本,最后遭到民意唾弃。民意本来就如流水,原无定式,戏水者既可以兴风作浪,又常常为波浪所吞噬。这原本就是B层社会民意的悖论。

因此“B层亡国”的要害,就是国家可能在B层民意驱使之下走向战争。可惜的是,很多对B层现象津津乐道的日本论客,并没有注意到这一要害,或者注意到了,也为了迎合B层民意而不愿意提及。

说到此处,笔者大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有可能使日本“亡国”的,并非B层民众,而是玩弄民意于股掌、竭尽煽情能事的A层政客和媒体精英。民意一旦煽起,既可乘风远飏,又易骑虎难下,玩火者小心自焚,这是不该忘记的古训。

原载:2011年10月18日 上海《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