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世博会:日本腾飞的标志

6. 大阪世博会:日本腾飞的标志

40年前的1970年3月15日,为期半年的大阪世界博览会(大阪世博会)开幕,共7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116馆的展出。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调和”的大阪世博会,作为一般国际博览会,是亚洲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可以视为世界近代经济发展从传统的欧美中心开始向亚洲倾斜的最初标志。大阪世博会对我国也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这是台湾地区最后一次以单独名目出现在世界性大型活动中。翌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成为唯一的合法代表,开始了中国脱离封闭孤立状态,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新时代。

日本申博的今生前世

日本在明治前夕的1867年开始参与世界博览会,当时的德川幕府政府给巴黎世博会送去了展品。明治时代也有过数次申博的动议,均无疾而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申请1940年同时举办东京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成功,并开始发行预售入场券。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政府次年决定中止两会的举办。据说预售出去的门票,后来在大阪世博会中又予以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后,经济破产、民生凋敝,社会疮痍满目,一度跌入贫困国家行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由于地缘关系,美国以“特需”为名,让日本承担诸多军需生产项目,使得日本“时来运转”,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复苏和发展。朝鲜战争的军工特需,使日本国内因为战败被美国制压的重工业生产得以恢复,并以此带动其他各类产业发展,重续因为战败而被斩断的现代工业化进程。日本国会在1961年通过《农业基本法》,调整传统农业结构,投入大型农业器械,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强化,农作物产值大幅增长,农家收入大幅提高,大部分农家有余力兼及其他行业,并使农村闲散劳动力向都会大规模流动,加速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日本奇迹”,蓄势待发。

抵1964年东京奥运会召开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30兆日元,居工业国家美、德、英、法之后第五位。短短四年后的1968年,竟然以53.3兆日元,换算成当时的美元为1 419亿,超过西德的1 322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日本在造船、钢铁、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合成纤维和化学肥料等工业生产方面,其实绩不居世界第一,便居世界第二。作为战后发展起点的1950年贸易出口额为41亿美元,到了1968年达到130亿美元。不到20年,增加了两倍多,而两年后大阪世博会举办的当年更达到200亿美元。日本产品畅销全球各地,世界开始进入“日本制造”的时代。

大阪世博一箭多雕

但是在2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战后东西方形成以美苏两大集团对立为主轴的“冷战”格局,日本国内围绕“日美安保同盟”的建置,左右两大势力,经历着激烈的搏斗。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战火蔓延,政治斗争从国会的政党扩展到社会,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发展到白炽化程度。自民党政府以经济发展为诉求,提出“所得倍增”的经济规划,并通过申办东京奥运会,激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使得民众将视线锁定在更为迫切的经济民生之上,成功地抑制了学潮的蔓延。食髓知味,世博会一向被目为“经济奥林匹克”大会,日本政府非但倾全力积极申办大阪世博会,而且在1965年即东京奥运会的翌年申请成功后,又倾全力将大阪世博会举办成又一次激扬国运民情的盛大祭典。

不过日本政府主办大阪世博会,并不仅仅出于消弭社会动荡的治安动机,还基于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筹划。世博会主题“人类的进步与调和”,便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自从欧洲发起的产业革命以来,追求技术进步成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推动力。但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技术进步也开始呈现其毁灭社会文明甚至毁灭人类自身的负面恐怖征象,如东西方军备竞赛可能导致全球核战争的毁灭性灾难,以及非均衡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益趋严重的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别。“调和”原本来自日本传统的“和”精神,当时的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古典文明的“调和”,可以缓解现代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剧烈冲突及其社会分裂。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歌便呼唤不分东西方的人类大团结:

你好,你好!来自西方国家的人,

你好,你好!来自东方国家的人,

你好,你好!来自世界各国的人,

你好,你好!在樱花的国度,

1970年,你好!

你好,你好!我们彼此来握手。

这首被著名歌手江波春夫唱红的主题歌,热情洋溢,一直传唱至今,让当年曾经耳濡的人,一听到旋律,就想起大阪世博会。

大阪世博会的辉煌纪录

如果说东京奥运会让世界注意到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那么六年后的大阪世博会则向世界宣告着日本崛起的成功。大阪世博会创造了多项自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以来的纪录:政府组织,国家动员,几乎全民参与,183天展出期间,入场人数达到6 421万余,这一纪录为世博史上之最,而且40年来迄今未被打破。除了其中170万海外来客之外,至少6 250余万日本国民举趾博览会展场,是举办城市大阪府当时762万人口的差不多9倍,占当时1.03亿日本总人口的六成以上。从这一比率,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大阪世博会的狂热态度。这样空前的人口参与比率,大概是很难超越的吧?

大阪世博会也创造了史上第一次黑字运营的纪录,其155亿日元的纯收益,使举办一般世博会成为奥运会之外最让各国组织者艳羡的大型国际项目。其实大阪世博会的经济效益及其后续影响,远远超越上述具体数额。其会场建设投资3 500亿日元,举办期间消费3 300亿日元,光这两项就近7 000亿日元,占了当年日本国民经济产值的千分之三。而其对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方经济的刺激与影响,譬如说展览会场所在的千里新城的建成、周边交通设施的增置与完善以及单轨列车的运行等等,其福泽一直延续至今,无法以具体数额估算。

大阪世博开创时代

在当时世界性旅行受到经济和交通等条件限制、尚未普及的时代,大阪世博会将70余国琳琅满目的展品聚于一堂,尤其是欧美前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在大阪世博会上问世的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自动楼梯、360度球体影视、移动式穹顶体育馆、区域性网络、原子精确钟表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低价位家庭式饭馆、便利商店等前端技术、用品和服务,此后迅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各地出现各类小型商店和娱乐设施,标志着“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海外团体观光旅行,也开始成为“日本式”消费的一道亮丽风景。对于这些,大阪世博会无疑都起到了肇始和催生的作用。

大阪世博会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近20年间以十位数飞速发展的日本经济,从70年代初开始进入另一个20年的稳定发展时期。在社会安定方面,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让战后左右两翼泾渭分明的对立抗争,在1969年初东京大学“安田讲堂”事件落幕之后,逐渐归于沉静消歇。1969年的流行语中排列最前面的是“啊!猛烈”“全共斗”“造反有理”和“断绝”等辛猛话语,翌年进入大阪世博年后,风气陡然一变,流行语换成了“从猛烈到美丽”“发现日本!”“女性解放”和“步行者天国”等柔软话语,多少是大阪世博会和风煦雨洗礼的结果。

而在经济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大阪世博会各经济馆的展出,成功地宣示了两条发展思路:其一为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即从以“重”工业为发展主体,转为以促进信息、媒体和服务等“软”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其二为从大都会的集中性发展模式,转为向地方的均衡化发展。自民党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如通过其传统后援组织“农协”,让地方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组团前往大阪,参与博览盛会,让他们在惊奇震慑之余,感受躬逢盛世的喜悦,并将官方所欲传递的信息携回僻远的村落。

世博会结束后不久成立的田中角荣内阁趁势提出“列岛改造论”,通过国家财政预算主导,在日本各地建造高速公路、海陆港口和铁路新干线等基础设施,促进地方经济,平衡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赓续其后的历届自民党政府也相继提出并实施“田园都市”“国土均衡”和“地方发展”策略,追根溯源,都是大阪世博会所提出的“进步与调和”主题构想的延伸。而在大阪世博会期间,从日本各地扶老携幼而来参观的民众,将他们在世博会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展出所宣示的日本“未来像”,带回全国各地,成为“列岛改造”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大阪世博两大看点

大阪世博会的展品有两大“目玉”(点睛之笔):其一为美国馆所展出的“月球之石”,其一为冈本太郎所设计的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物“太阳塔”。

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1969年7月初次登上月球,在近一昼夜的勘探考察之后,带回了22公斤重的月石,作为登月成功的证明和科学研究的标本。大阪世博会期间,月石被陈列在美国馆内展出,引起轰动效应。当时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争求一睹,排在长长的队列中须等待四五个小时才能近前,还不乏半途体力不支而倒下的参观客,致使有人把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改成“人类的辛抱与长蛇”。“辛抱”(抱持辛苦)和“长蛇”(长蛇之列)与“进步”和“调和”分别在日语里发音相近,故而被用来加以揶揄和抱怨。世博会组织者因此在展期途中,将另一美国政府作为友好信物寄赠给日本的小块月石在日本馆展出,以飨不耐“长蛇”的参观者,据说因此还令试图独擅其美的美国馆感到“相当不满”。

如果说月石在大阪世博会上的展出,让参观者对20世纪60年代揭幕的航天时代有了感性认识,将视线投向宇宙的话,前卫艺术家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塔”这座大阪世博会最大标志物,便形象地表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绝对感”(设计者本人语)。这座至今依然矗立在“大阪万博纪念公园”的巨塔,在世博会后,和“大阪城”“通天阁”一起,成为大阪的城市标志。

“太阳塔”从正反两面观看,像是一头展翅腾跃的硕大飞鸟。塔高65米,底座直径20米,双翼长度62米,分为地下、地上和空中三个层面,分别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地下层的主题为“根源的世界”,表示生命起源的神秘。地上层的主题为“调和的世界”,表示现代的生命力。空中层的主题为“进步的世界”,表示分化和重组。巨塔有三具面影:塔端有“黄金之颜”,盘形,双目,有鼻有喙,晚间放光时,炯炯一道光束,犹如探照灯和航标灯,象征对未来的求索。塔身腹部正面为“太阳之颜”,正视如阴阳两面拼合,各呈一目,似含愠怒,表情诡谲;侧视则眼鼻口唇清晰,呈现一派祥和慈悲气氛,象征对当今世界满足与不满的复杂情怀。塔背部的“黑色太阳之颜”,最为震撼,透露着嘲讽、冷彻、沉郁和有些沮丧的气息,象征对过去的了断和反省。据说在地下层还展出过第四具面影,称为“地下太阳之颜”,为一卡通式的充气球形,仅有一对淘气的眼睛,而无嘴鼻。这第四面影因为单独存在,并不依附塔身,世博会后曾被一家艺术馆借去展出,因为管理的疏漏,此后竟然音讯杳然,不知所终。好事的“太阳塔”粉丝组织了一个有上千人参加的搜索组织,寻找了近40年,依然毫无线索,让太阳塔愈益增添了神秘感。

太阳塔的塔身内部陈列,亦称“生命之树”,有扶梯螺旋而上,让参观者观摩300多件从“原生类代”“三叶虫代”“鱼类代”“两生类代”“爬虫类代”到“哺乳类代”的生态模型,在电子声控的音响效果下,让人充分领略生命进化的神秘和奇妙。

永远的主题:进步与调和

初看太阳塔的设计以及内部构造,和大阪世博会“进步与调和”的主题颇不协和,所以有论者径称其为“反世博的巨塔”。冈本太郎谈及自己的艺术理念时曾说:“艺术就是爆发。”但这种爆发并非轰隆一声,碎片四迸,物坏血流,而是“一种杳无声响地奔向宇宙的精神,一种突然迸发的生命力”。后来有论者解释其“爆发”理论称:其实“否定预定的调和,不做鸡尾酒式的拼合,绝不掺和两种概念,而让一对矛盾之物自行碰撞,由此产生的紧张感就是艺术爆发”。冈本太郎的太阳塔拒绝妥协、拒绝调和,强调矛盾对极。他的设计思想的初衷便是向“现代惰性”发起挑战。世博会一般是对新兴科学技术成就的检阅,因而也常常是对“现代主义”的礼赞。太阳塔以一种突兀的艺术方式,看似对“进步”的挑战,其实是在更高层次上,以“人文关怀”去“调和”技术“进步”。这是大阪世博会通过其标志物太阳塔留给历史的文化遗产。

大阪世博会的116座展馆全部被拆除了,几乎不留痕迹,独留一座太阳塔,供人凭吊往日的辉煌。太阳塔因为坐落在大阪国际机场的航班线路上,为避免扰乱机场导航作业,世博会后几乎从未点灯。宣告日本腾飞的大阪世博会后,日本经历了另一个20年的经济稳定增长期,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陷入经济发展的低迷时期,至今未能完全拔起。有关当局决定从今年(2010)3月27日起,让太阳塔的“未来之颜”再度点灯发光,莫非是在为大阪世博会“招魂”?

原载:2010年4月15日《中国周刊》(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