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黑道“亚酷煞”

9. 日本黑道“亚酷煞”

释名

“亚酷煞”是笔者对日语“ヤクザ”的译语,“ヤクザ”以假名行,原本为一种叫“花札”赌牌的“八九三”三张组牌。“八”和“九”是两张大牌,再抽一张“七”,就成一副极牌,即便抽到除“三”之外的其他牌,也多有赢面;不过如果手气不好,抽到“三”,则三张牌相加个数为“零”,成一副烂牌,必输无疑。所以“八九三”是指“败运”或者“背运”的赌徒,输得精光以后,成为社会的“混混”或者“流氓”,一文不名。“八”的大和古音为“ヤ”(ya),“九”与“三”的汉唐音分别为“ク”(ku)与“ザ”(za),合起来成“ヤクザ”(yakuza),此说形成于博弈盛行的江户时代。

笔者之所以不循坊间俗成,没有把“ヤクザ”译作“黑道”“黑帮”“黑手党”“黑社会”“流氓”“无赖”,也没有径采日本官称“暴力团”,是因为“ヤクザ”并不完全等于上述各类指称。“ヤクザ”不“黑”(secret),几乎所有“ヤクザ”组织,都堂而皇之拥有“称号”与“事务所”,不属于“秘密会社”;当然“ヤクザ”成员中不乏流氓无赖,但多数衣冠楚楚,“绅士”举止,不似一般帮派徒众,在民间逞强撒泼、欺凌弱小百姓。“ヤクザ”当然依凭“暴力”,但除了利益集团之间偶尔“火并”,其暴力活动还是鲜有所闻。“亚酷煞”主要为音译(transliteration),但汉字就是无法剔除其孳生的蕴意(connotation),虽然未曾拈断“数茎须”,“吟安”三个字,也颇费一番推敲踌躇。“亚”指“ヤクザ”是游离主流社会的“亚”社会,即我国旧时称作“江湖”的次级社会;“酷”兼指其残“酷”(cruel)与耍“酷”(cool);而“煞”则指其凶神恶“煞”,杀人越货,冷血残暴。“亚”是其社会属性,“酷”与“煞”是其行为的两面性。

“亚酷煞”的今生前世

日本最出名的书评家松冈正刚在评骘猪野健治的《亚酷煞与日本人》时,准确地指出要了解“亚酷煞”的历史,必须首先了解其中国渊源“游侠”的“动态与思想”。他肯定近代“亚酷煞”来源于室町时期迹近游侠的“男立”(粗犷男),此辈特立独行,忤逆好事。到了江户时代,来自“旗本奴”(流浪武士)与“町奴”(流浪町民)的“男伊达”(血性男)便是其转型。这些居无定所的浪人喜欢佩刀豪游,号称“渡世人”,结帮成派,又称“颜役”,即居中替人摆平“纷争”与“事端”,以此收受谢酬营生者。

近代史上最出名的“亚酷煞”“大亲分”(大家长)吉田矶吉(1867—1936),以贩运煤炭起家,自称“无法松”,行侠四方,远近慕名,徒众甚多,后以“宪政会”势力出山,当过17年帝国议会议员,以在野行侠时的手段,在政坛名满天下。当时同样以炭矿起家的老乡麻生太吉(1857—1933),为前首相麻生太郎的曾祖父,以赀财入选参议院,据传雇用“亚酷煞”管理矿业劳务,不行“任侠”之道,吉田对其深为不齿,老死不相往来。另一名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祖父小泉又次郎(1865—1951),为隶属“稻川会”的“小泉组”第三任帮主,全身刺青,以“义侠”自任,“人脉”遍布。又次郎从政后,博得“大众政治家”美誉,从而为小泉政治家族奠基。据说自民党建党之初,受到“稻川会”的大力资助。吉田、小泉等“任侠”政治家,可以说使“亚酷煞”的“酷”放出异彩,颇令后世憧憬。

当代“亚酷煞”的主要生计,当然来自毒品、娼赌、“舍弟”(帮派兄弟)企业,很大一部分还来自地方“用心棒料”(保护费)。据说日本商街的繁荣与安全与“亚酷煞”的维持治安有一定关系,所以有论者调侃其为“第二警官部队”。地方上有难,常常最早投入救难的是“亚酷煞”组织。如1994年阪神大地震时,镇守关西的“山口组”出动大量人力物力,救援罹灾的乡梓。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时,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的并非政府救援队,而是地方与外地的“亚酷煞”,他们将大批救灾物资悄悄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当日本媒体集体“噤声”不予报道时,一位原本来日本追踪报道“亚酷煞”劣行,以配合美国政府取缔外国帮会势力财力的记者,实在看不过去,在美国主流媒体渲染报道“亚酷煞”救灾的“慷慨”事迹。据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年前访日时,警视厅首脑特地召集各帮会头目聚会,拜托他们不要在总统访日期间添乱,头目们也“唯唯”相呼应。

“亚酷煞”的实像虚像

“亚酷煞”在江户时代兴起之初,常以“一家”命名,以家族成员为主构成,也吸收其他成分,以“家父制”为掌控模式:头目为家长,称“亲分”,成员为子侄,称“子分”,成员之间以兄弟相序,与华夏旧时帮派会社类似。成员建分支,则称“组”。数个“一家”抱团成“连合”或“会”,所产生的企业称“兴业”“商事”“企画”“总业”等,总称“舍弟企业”。“亚酷煞”标榜“任侠道”,上下之间以“仁义”“忠诚”对举,成员之间以“义理”“人情”相待,其最高境界为“极道”,即臻及“男子之道”(manhood)的极端。若违背帮规,罚则从剁指开始,更有“除籍”“破门”“绝缘”“放逐”等。

江户时代“亚酷煞”的构成,除了下级武士之外,多来自“贱民”社会,后者遭到主流社会排斥,遁入“亚酷煞”谋生。近代以后这一构成大体不变,据说当今日本全国5万—8万名“亚酷煞”成员中,半数以上来自前“部落”(即贱民)区域与所谓的“在日”移民子弟(来自朝鲜半岛)。当今全国有三大帮会:“山口组”“稻川会”与“住吉会”,主要活动于关西地区的“山口组”成员占了泰半。

“亚酷煞”最为活跃的区域为九州,与其彪悍民风有关。2011年日本全国有枪击事件44起,其中18起发生在九州。参与公共工程项目是帮会的一大经济来源,据说通常工程5%预算以“现场管理费”名目支付,充作保护费。如若不遂,“亚酷煞”的攫取手段也十分传统,他们会把大型车辆停泊在工地出入口,妨碍工程进行。工程方面叫来警察,察看后发现其地为公共地,不属“违章”驻车,无可措手而归,经常最后是工程公司乖乖地花钱消灾。“亚酷煞”活跃于救灾赈济,据说东日本大震灾后,最早进入福岛核电厂清理核辐射的员工不少为“亚酷煞”成员,除了其“作秀”宣传之用外,从灾后建设的庞大基金中分得一杯羹,也是主要动机。近日有杂志报道,“灾后复兴”预算的3兆日元中,有相当一部分流入“亚酷煞”的钱袋,当可信以为真。

战后日本政府将“亚酷煞”定性为“暴力团”,全力加以取缔,虽有收效,但“亚酷煞”却远未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或许在于“亚酷煞”为日本社会的一个缩影,有论者径断日本为“亚酷煞风”伦理社会,即指其上下关系、“峻别序列”(严分等级)意识、忠诚服从信条、去“私”(一己)奉“公”(团体)理念,与庶民伦理合契。此外战后“任侠”电影,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围绕“安保斗争”的风云际变,随之兴起的“非仁非义之战”电影系列,大肆渲染“亚酷煞”伦理,一批最为出色的演技派巨星,如高仓健、菅原文太、松方弘树、梅宫辰夫、金子信雄、千叶真一、北大路欣也、田中邦卫等,其出色演出让“亚酷煞”电影风靡全国,影响了数代年轻人的伦理事业观。

近年北野武拍摄的“极恶非道”系列电影,渲染丛林社会的暴力美学,完全颠覆传统“亚酷煞”电影的“义理人情”主题,甚至让浪漫配乐与女子、儿童的出演也完全绝迹。据说北野电影旨在显示“男气”陨落的日本社会如何应对“暴力时代”的来临,也在日本国内掀起了“北野旋风”,让年轻一代“心向往之”。

义理人情也好,暴力美学也好,“亚酷煞”以其“实像”“虚像”,在日本社会“挥之不去”,恐怕还要继续长久在民间“缠绵”。

原载:2013年10月11日 北京《百科知识》(2013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