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其人
笔者新近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玛丽·贝里女士的评传《秀吉》,觉得意犹未尽,拟对秀吉其人,提出一些补充见闻,以飨该书的读者和欲读者。
日本的战国时代,跟我国的“战国”时代一样,都是古代史上极富戏剧性的时代,区别是中国的战国时代在2200年前,而日本的战国时代却是在400年前。前者在中古史的开端之前,而后者却在中古史的结束之前。日本的“战国”时期,是日本史上动荡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社会变动最剧、历史人物最为活跃的一个时代,因而也可以认为是最为精彩的一段历史。“日本放送协会”(NHK)从1963年的《花之生涯》,到2012年的《平清盛》,迄今共拍摄了51部所谓的“大河剧”,即在历史长河里涌起过大波的人生剧,其中20部为战国题材,如《太阁记》《三姐妹》《秀吉》《信长》《江:公主们的战国》等,占了五分之二,而秀吉在其中直接出场的,也多达好几部。
说起“战国”,就一定会提及其峰巅时期的所谓“战国三杰”:织田信长(1534—1582)、丰臣秀吉(1537—1598)和德川家康(1543—1616)。战国最精彩的活剧,就是围绕着他们三人上演的。后世民间对他们三人之间的传承关系有过非常传神的描述:信长捣(舂米磨粉)、秀吉捏(和面做饼)、家康食(坐享其成)。织田筚路蓝缕,辛苦经营,把“天下大饼”的材料准备一齐,待动手制饼时,却因部属叛乱身亡。丰臣从织田子弟与众多部将中脱颖而出,攻城略地,连横合纵,统一日本,终于制成“天下大饼”;惜乎享年未永,稚子不器,“天下大饼”让活得最久的德川唾手得去。家康坐享其成后,建立江户幕府,引进朱子之学,巩固上下分际,让天下大饼在德川一族传承了近300年!
除了年寿与非命的偶然因素之外,其实三雄各异的性格也为这一结局提供了不乏必然性、合理性的解释。后世民间对此也有一说,与上述“大饼”说相映生辉:据说三雄在某一特定场合,以杜鹃不鸣赋题,各作俳句。信长的诗句为:“杜鹃不鸣则诛之”;秀吉的诗句为:“杜鹃不鸣则诱其鸣”;而德川的诗句为:“杜鹃不鸣则待其鸣”。信长的“短气”与“不能忍”、秀吉的“狡黠”与“善谋略”、家康的“能忍”与“乘时运”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信长和家康,都是贵胄子弟,不过前者自幼随父南征北战,叱咤风云,目中无物,是项羽式的英雄,一切以实力计较,冲锋陷阵有余,却不能善待部属,死于非命,也是早晚之事。而家康自幼丧父,又为人质,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苟且偷生,遂养成“泰山崩于侧而目不瞬”的坚定性格,可以一忍再忍,时机不到,绝不轻举妄动。所幸上天垂鉴,让他不但活过秀吉,而且子孙繁息,终于开启了江户300年的清平世界。
秀吉出身贫民,而且自幼丧父,少小外出当兵,以其聪颖的生性,在各不同阵营之间碰试运气,换帜如换衣,最终看准目标,当了只比自己年长两岁的“少帅”信长的勤务兵。民间传说他初投信长为其扈从时,冬日侍候主人起居,觑其即将起身,先将其屐履置于怀中焐热,不仅让信长登鞋后感受体温,也让他对仆从的耿耿忠心大为动容,于是视秀吉为亲信,不次拔擢。就像上述两则传说一样,民间故事未必靠谱,秀吉之心迹却于此可循。秀吉在信长帐下时,常窥信长颜色行事,能屈能伸,作为大抵如此。譬如他率兵攻下浅井氏的今浜城后,随手将其改名为“长浜”,以迎合信长之“长”,取悦主公。这种来自草根的察言辨色能力,让秀吉善于“识时务”,进退自如,在日后制作“天下大饼”时,既不像信长一般“暴戾冲撞”,也不像家康一般“一味隐忍”,终于让历史选择他去统一了日本。
秀吉其实与信长一样野心勃勃,他在统一日本后“放眼”东亚和世界,希望通过“进出”“立足”朝鲜半岛和亚洲大陆,借以“领袖”东洋,抗衡西夷。明治时代后期,日本挑起的“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以及后来所谓的“大东亚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日本军部以及一部分好战学者的说辞,细究起来,秀吉可谓“始作俑者”。织田信长消灭了足利幕府,明智光秀除掉了织田信长,秀吉虽然名尊皇室,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勾当,他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成功“王化”三国(朝鲜、大明和印度)的盖天勋绩,凌驾日本皇室,使自己一族最终取而代之,并成为亚洲的霸主。
一些读者可能会对其“野望”嗤之以鼻,不过老天若对他假以年寿,结果真的还难以测知。当然历史并不单以军力而定,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天公并不作美,秀吉的晚景可谓凄凉,家族离析,而稚子既未长成,自己又多病缠身。他在63岁临终前,低声下气,向他的臣属“五大老”“五奉行”托孤,寄望于他们能不泯忠心,扶持幼主。濒死前他还留下如下一首辞世和歌:
来如朝露落,
去若朝露消。
朝露岂吾身?
唯余难波事,
梦梦竟连宵。
前三句看似他已经“窥破红尘”,身如朝露,瞬息幻灭,一切都不重要了,可是后两句又显示他“执迷不悟”,就像常人一般,至死还眷眷思恋尘世情事。这让人想起曹操,他也说“人生如朝露”,但是他以“杜康解忧”,潇洒豪迈。而秀吉则念念不忘“难波”,他唯一幼子秀赖寝宫大阪城的所在之地,竟然梦回萦绕,连垂死之际,都挥之不去,英雄气短,呜呼,悲乎痛哉!
原载: 2013年1月22日 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