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育儿自我效能的概念
育儿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学者Bandura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Bandura认为,个体行为的开始与维持主要取决于个体对自己相关能力的预期和信念,这种信念就是自我效能。大量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越低的人却总担心自己会失败,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而且行为的坚持性也较差。Bandura指出,个体自我效能受直接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及生理与心理状态四种因素的影响。
Ardelt和Eccles根据自我效能理论建立了育儿自我效能的概念模型。母亲育儿自我效能(maternal self-efficacy)被定义为:母亲对自己能成功地组织和完成各种相关育儿任务的能力的信念或判断。在这个模型中,母亲育儿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开展积极的育儿模式。例如,育儿自我效能较高的产妇会较快地完成向妈妈角色的转换,较少出现角色适应不良,会产生更有效的育儿行为和亲子互动,也会更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育儿自我效能。相反,母亲育儿自我效能水平越低,越倾向于遇到各种育儿问题,而困难的出现又更加强化了她们低自我效能的信念。因为育儿自我效能低的母亲不懂得将育儿知识应用于实践,在育儿过程中遇到挑战时容易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会轻易选择放弃,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等。育儿自我效能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在年龄、学历、职业等社会人口学因素上相似的妈妈却有不同的育儿表现。看到这里,大家已了解到:想要成功地完成角色转变和育儿任务,仅仅有相关育儿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对自己育儿能力有信心,即育儿自我效能。因此,产妇在宝宝出生后及时建立起较高的育儿自我效能是十分重要的。
请记住:做个好妈妈,要从自信开始!产妇要有足够的信念感和自信心,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