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排尿排便
(一)宝宝排尿排便特点
1.排尿次数和尿液颜色
由于宝宝的新陈代谢旺盛,摄水量多而膀胱容量小,所以排尿频繁,一般每隔1~3小时排1次尿。在发热或者天气较热时,由于排汗增加,排尿次数可能减少。宝宝刚出生后的2~3日尿液颜色较深,稍微有点混浊,数日后颜色变淡。正常尿液的颜色是淡黄色,若尿液呈深黄色,则说明宝宝体内的水分较少。
2.排便规律、颜色和性状
宝宝出生后的头几天,会排出黑色或者墨绿色、性状略黏稠、没有臭味的粪便,这种粪便称为胎便。等胎便完全排空后,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宝宝排出的大便颜色和性状略有差异。母乳喂养的宝宝,大便呈金黄色,性状松软或稀薄,有时混有少量颗粒,没有臭味。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大便呈深浅不一的黄色,差异较大,性状相对较黏稠,有臭味。当宝宝开始吃辅食后,大便的颜色和质地会因为吃的食物不同而出现更多变化,彼时粪便的外观与成人粪便较为相似。
(二)正确判断宝宝便秘
每当发现宝宝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者连续几天没有排便时,很多家长就会担心宝宝是不是便秘了?其实不能以宝宝的排便间隔时间为依据,来判断宝宝是否出现了便秘。比如有些母乳喂养的宝宝,由于母乳容易被吸收,在肠道里面留下的固体残渣较少,所以宝宝常常连续几天不排便。这种情况下,宝宝排便时不费力,排出的大便不干硬,就不能认为宝宝出现了便秘。
正确判断宝宝是否便秘的方法,应当是观察大便的性状。只要宝宝排出的大便是柔软的、排便时不费力,即便排便间隔时间长也没有关系。但当发现宝宝肚子胀、排出的大便坚硬、排便时费力痛苦,家长们就需要引起注意,及时咨询医生的意见。
(三)正确认识“把屎、把尿”的传统
如今很多家长仍然会给宝宝“把屎、把尿”,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宝宝排便、排尿习惯的养成。1岁以内的宝宝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以及肛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不具备自主排便、排尿的能力。正常生理情况下,膀胱内尿液充盈时会刺激尿道括约肌,从而引起排尿反射。如果家长长期给宝宝“把屎、把尿”,会使宝宝形成对家长指令出现排尿反射的习惯,而尿道括约肌却得不到锻炼。除此以外,“把屎、把尿”还容易导致宝宝出现脱肛或肛裂的情况。因此,在宝宝能够自主排便、排尿前,提倡家长们使用尿布。等到了20~27月龄,再给宝宝进行如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