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后心理护理
许多妈妈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这种情况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睡眠严重不足、生活压力大、对未来不确定、存在育儿困惑等,都可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1.产后心理历程
根据鲁宾研究结果,产褥期产妇的心理历程通常经历3个时期。
(1)依赖期 产后前3天,妈妈的很多需求要通过别人来满足,如对宝宝的关心、哺乳、沐浴等,同时喜欢用语言表达对宝宝的关心,较多地谈论自己妊娠和分娩的感受。因此,较好的妊娠和分娩经历、满意的产后休息、丰富的营养和较早较多地与宝宝间的目视及身体接触将有助于产妇较快地进入第二期。在依赖期,爸爸及家人的关心帮助,医务人员的悉心指导对妈妈的心理调适极为重要。
(2)依赖-独立期 产后3~14天,该阶段妈妈表现出较为独立的行为,开始注意周围的人际关系,主动参与活动,学习和练习护理宝宝。但这一时期容易产生压抑情绪,可能由分娩后感情脆弱、太多的母亲责任、新生儿诞生而产生爱的被剥夺感、痛苦的妊娠和分娩过程、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处于低水平等因素造成。严重者表现为哭泣,对周围漠不关心,拒绝哺乳和护理宝宝。这个阶段,应加倍地关心妈妈,及时提供护理、指导和帮助。鼓励其表达自己的心情并与其他妈妈交流,提高自信心和自尊感,促进其接纳宝宝、接纳自己,缓解抑郁状态,平稳地度过这一时期。
(3)独立期 产后2周至1个月,新的家庭逐渐形成,妈妈、家人和宝宝已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新的生活形态。家人共同分享欢乐和责任,开始逐渐恢复分娩前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个时期初为父母的爸爸妈妈会承受更多的压力,也会出现兴趣与需要、事业与家庭间的矛盾,哺育宝宝、承担家务及维持夫妻关系等各种角色的矛盾。
2.产后心理调适
为了缓解不良情绪,妈妈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以便尽快摆脱抑郁情绪。
(1)放下过高的自我要求 不要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一个“完美妈妈”,尤其是产后最初几天,自己首要任务是休息。可以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母乳喂养;暂时做不到的事情不必强求,可以请家人帮忙。其次,不要要求家人,尤其是爸爸,一夜之间完全进入角色,同是初为父母,都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经验,才能变得更加成熟,所以要相互理解。
(2)寻找支持与帮助 产后初期,为了尽快适应新生活,以及保持心情愉悦,可以请自己信赖的人帮忙照顾,以免因育儿观念、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分歧。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产后妈妈的情绪良药。爸爸应尽量多帮忙照顾宝宝,耐心倾听妈妈的诉苦,能够在妈妈脆弱时张开双臂抱抱她,对她说“老婆,你辛苦了”。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而不是六神无主,自己胡思乱想。
(3)试着从宝宝身上寻找快乐 当妈妈产生不愉快情绪时,会影响到宝宝,因此妈妈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引导自己向新角色进行转换。妈妈不妨尝试从可爱的宝宝身上寻找快乐,多对宝宝抚触,经常与宝宝交流情感,树立照顾和哺育宝宝的信心。这样妈妈也会逐渐发现,宝宝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积极的反馈,可爱的宝宝会变为自己的快乐源泉。
(4)及时发泄情绪 不管是伤心还是气愤,都应大胆地用合理的方式把情绪发泄出来,把自己的情绪、担忧和想法告诉家人,让家人和朋友陪伴自己渡过难关。切勿强行压制,以免使心情更加抑郁,或引发更大的家庭矛盾。妈妈也可以同朋友或者其他妈妈聊天,交流一下育儿经验,因为大家有着相同的经历、共同的苦恼,更能够感同身受,还能一起分享经验,一起吐槽生活的一地鸡毛,一起互相扶持,一起成长。
(5)偶尔抽离母亲角色 正常的社交活动可以使妈妈恢复活力,享受每天几分钟到半小时的独处时间,让自己身心放松。当妈妈不再将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宝宝或者烦心事情上时,可以做适度的运动,散步、瑜伽等,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使妈妈的心情由内而外的快乐起来,或者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让自己保持轻松愉悦的好心情。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及时调整,产后1~2周,抑郁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如果抑郁已持续2周以上,或有加重的迹象,且已影响正常生活,比如出现失眠、厌食等,很可能会发展为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需要说明的是,产后抑郁并不等于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是很多妈妈都会遇到的问题,通过积极调整,短期内就会消失;如果产后抑郁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任其发展,很可能会发展成产后抑郁症。产后抑郁症则是一种需要进行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在请心理医生介入的同时,家人也应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其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