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早产注意事项

五、早产注意事项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之间的分娩。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出生体重多在1000~2499克,各器官发育尚不够成熟。每个早产儿对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而发现高危孕妇并及早干预,则是预防早产、规范诊治,保证母婴健康的关键。

1.早产的高危人群

符合以下情况任意一条,都属于早产的高危人群,需要进行早产预防咨询:流产≥2次;既往妊娠早产;双胎或多胎妊娠;低龄或高龄孕妇(年龄<17岁或≥35岁);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有宫颈手术史;多次宫腔手术史;BMI≤18.5kg/m2或者孕前体重<45kg;妊娠间隔过短(<6个月);存在子宫畸形(先天性子宫畸形、巨大/多发/黏膜下子宫肌瘤);妊娠合并免疫性疾病(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心理问题(情绪容易焦虑或抑郁);以及其他任何有早产高危风险的孕妇。

2.早产先兆

早产症状与足月临产征兆类似,有以下表现:腹部坠痛,最初为不规律的宫缩,阵发性;常伴有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或出血。若胎膜未破,胎儿存活、无胎儿窘迫,则通过休息和药物治疗控制宫缩,尽量维持妊娠至足月;若胎膜已破,继而发展为规律有效的宫缩,早产已不可避免,则应尽可能地预防新生儿合并症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3.早产预防

(1)重视第一次产检 测出怀孕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做检查。医生会对准妈妈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是否存在早产、贫血或血型不兼容等问题。检查时,一定要跟医生及时沟通病史与服药史,方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2)按时定期产检 每次产检非常重要,一定要一次不落地做好产前检查,提前筛查出妈妈、宝宝存在的健康问题,判断宝宝的发育情况是否良好,是否有早产风险。

(3)留意自身健康 如果妈妈有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等健康问题,也很容易带来早产风险。如果医生建议用药,一定要按照医生建议服药控制。

(4)有早产现象要立即就医 孕37周前,若出现不规律宫缩、下腹部疼痛、阴道出血等早产症状,则应该立即就医,医生会想办法延迟分娩或尽可能提高早产儿的存活机会。

(5)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放松心情,减少压力。进行适当的运动,但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子宫收缩。均匀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不吃过咸的食物,以免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不从事会挤压到腹部的劳动,不提重物。保持外阴清洁,防止阴道感染。吸烟、大量饮酒会增加早产的风险,二手烟危害也很大,孕期准妈妈要远离烟酒。

4.早产院内护理

如果宝宝早产了,爸爸妈妈们也务必要保持冷静,只有这样,才能有条不紊地应对接下来的事情。早产宝宝首先就要面临人生第一次的几道关卡。

(1)呼吸关 宝宝的肺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缺乏一种表面活性物质,不能使肺泡很好地保持膨胀状态,导致宝宝呼吸困难、缺氧,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消化关 宝宝的吸吮能力差,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容易吐奶和呛奶,而且胃肠功能不成熟,胃酸低、肠黏膜渗透性高、肠道抵抗能力弱,因此容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此外,宝宝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3)体温关 体温调节功能较弱,不能很好地随外界温度变化保持正常的体温,多见的情况是低体温。

(4)感染关 早产儿感染不仅比成熟儿更容易发生,而且更为严重,又由于表现不典型,常常容易被忽视,主要是肺部感染及脐部感染。除此之外,早产儿患皮肤感染、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概率也较正常新生儿高。

因为存在上述健康问题,早产宝宝不能像健康的新生儿样在产房观察2小时后即可随妈妈一起回到病房,享受亲人的爱护,而是会被送到新生儿科的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为全封闭式管理,由医护人员24小时监护,直至宝宝治愈出院。

5.早产院外护理

(1)宝宝的护理 宝宝出院后,仍然要格外小心地加以护理。首先,要防止感染,减少探访人次,除主要照顾者外,尽量减少让外人抱宝宝,尤其注意脐部护理。其次,宝宝出生2周后服用鱼肝油,满月后检查有无贫血;此外,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妈妈应学会辨别是母乳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若怀疑是病理性黄疸应及时就医;孕30周以前出生的早产儿患视网膜病变的概率较高,满月后应做眼底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变,避免视力严重丧失。

(2)妈妈的心理支持 由于早产是出乎意料的,妈妈大多没有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对自己的自责和内疚,以及产后的无助感尤为显著。因此,丈夫、家人和医护人员在身旁提供精神支持较足月分娩更为重要。让妈妈了解早产的发生并非她的过错,有时甚至是无缘由的,及时地安慰和指导能帮助妈妈重建自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承担早产儿母亲的角色。

以上就是关于妈妈产后护理的相关内容,妈妈们一定要切记,宝宝虽然很重要,但是一定不能忘了自己,只有自己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陪伴和哺育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