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骨骼发育

五、宝宝的骨骼发育

妈妈总是特别关注宝宝的身高,其实与身高相关的骨骼生长包括颅骨、脊柱和下肢三部分,其中下肢骨的长短起着决定性作用。宝宝在出生后的第1年,颅骨的生长最快,其次是脊柱,四肢最慢,到了青春期下肢增长最快。

脊柱的增长反映了脊椎骨的发育。宝宝出生时,脊柱骨仅轻微后凸;出生后3~4个月抬头动作的发育使颈椎前凸,形成颈曲;6~7个月会坐时,胸椎后凸形成胸曲;1岁左右能站立时,腰椎前凸形成腰曲,由此形成脊柱类似S型的4个生理性弯曲。宝宝的这些动作发育应该与脊柱的发育相适应,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月龄,妈妈不要过早锻炼孩子学坐、学站,避免脊柱过度弯曲,影响宝宝将来的身高。

细心的妈妈可能会发现,刚出生的宝宝小腿有些弯曲,担心是否是O形腿,其实不一定。因为宝宝在妈妈的子宫里时,身体是蜷曲的,双腿处于盘曲状态,所以出生后1~2年内小腿会出现弯曲,这是正常现象,会随着宝宝生长发育逐渐变直。可能有些妈妈还会见到宝宝走路呈外八字,就认为宝宝腿部发育有问题,出现X形腿,但其实可能是因为宝宝下肢的肌肉力量不够,所以走路的时候,双腿通过呈外八字来保持平衡。

妈妈可以在家为宝宝测量来判断宝宝是否存在O形腿或X形腿。在宝宝睡觉或放松平躺的时候,脱去宝宝身上的裤子、内裤和尿不湿,用手轻轻并拢宝宝的双腿,如果宝宝两边踝关节接触时,两侧膝关节距离在3cm以内,则宝宝双腿正常;超过3~5cm,则说明存在O形腿。相反,如果两侧膝关节接触时,宝宝两侧的踝关节间距离超过3~5cm,则说明存在X形腿。如果判断宝宝出现O形腿或X形腿时,测量的距离在3~6cm之间,妈妈则要注意观察宝宝的腿部发育;如果超过6cm,妈妈就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矫正和治疗。

有些妈妈还特别关注宝宝的骨密度,认为宝宝骨密度不足是因为缺钙导致。骨密度确实是代表着骨内钙质沉着情况,但是对于处在生长高峰期的宝宝来说,骨密度低不代表缺钙,相反,相对较低的骨密度才能让更多的钙质进入骨骼不断沉积,使骨骼不断拉长和增粗。当然,也并不代表宝宝的骨密度正常就会长得慢。宝宝生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并非是匀速增长,生长较快时,骨密度相对较低,生长较慢时骨密度则相对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