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体重的增长规律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它是能够反映宝宝体格生长和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指标之一。
在中国,宝宝出生时的平均体重为3.3kg。部分宝宝可能在出生后的几天,会出现体重暂时性下降,这是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和水分排出导致的,所以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范围一般为原有体重的5%~10%,大多在出生后3~4天达到最低,然后稳步增长,在7~10天恢复到宝宝出生时的水平。如果宝宝出现体重下降超过10%或者到第2周体重仍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妈妈则要考虑是否是因为喂养不足或疾病导致,必要时要寻求医生评估。
出生第1年是宝宝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是宝宝的“第1个生长高峰”。在这一年里,宝宝体重增加的速度随月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前3个月体重的增长约等于后9个月体重的增长,即宝宝在3月龄的时候,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到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1岁以后的宝宝生长发育速度会减慢,直到进入青春期才再次加快,迎来“第2个生长高峰”。2~12岁的体重(kg)估算公式为“年龄(岁)×2+8”。
妈妈应该定期给宝宝测量体重,并使用体重的生长发育曲线来记录宝宝体重的增长情况。测量体重时,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建议妈妈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使用同一台体重秤测量。当然如果宝宝整体生长发育情况良好,一般每个月测量一次就可以,不用每天多次为宝宝测量体重。
宝宝体重的曲线图是监测和分析宝宝是否正常发育的重要途径,如果宝宝的体重出现增长过慢或增长过快都要引起重视。通常来说,宝宝的体重主要受营养、运动量及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比如妈妈会发现,宝宝生病的时候会出现体重下降,病情好转后又会明显回升。当然,如果宝宝在某个时间段运动量增加也会导致体重增长缓慢或没有增长,尤其是在宝宝爬、站等大运动能力发育完善之后。相反,如果宝宝体重增加过快,妈妈就要反思是否存在过度喂养了。
由于宝宝的体重增长速度呈阶梯状,所以妈妈在分析宝宝的体重增长曲线时,应结合身长曲线来看,如果宝宝体重增长暂时减缓,但是身长增长正常,则很可能是宝宝近期的运动量增加导致;如果宝宝的体重和身长增长速度同时减慢,妈妈则要考虑是否营养吸收出现问题了,需要及时咨询医生,寻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