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牙齿发育

六、宝宝的牙齿发育

1.宝宝牙齿发育的规律

宝宝出生的时候,虽然牙龈看起来光秃秃的,但其实宝宝的乳牙和恒牙的牙胚已经在牙龈里了,只是被牙龈覆盖所以看不到。

大部分的宝宝在4~10个月开始出牙,2岁以内的宝宝乳牙出牙的平均数量为月龄减4~6。宝宝乳牙萌出的顺序一般是下颌先于上颌,由前到后出牙。也就是说,通常宝宝萌出的第1颗牙齿是下门牙,接着上门牙也会萌出。绝大多数的宝宝在3岁时出齐20颗牙齿。但是每个宝宝乳牙的萌出时间、顺序和出齐时间各不相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只要宝宝第1颗乳牙在出生后13个月内萌出,就是正常的。

有些妈妈看见自己的宝宝出牙比其他宝宝晚,就认为宝宝缺钙。其实宝宝出牙晚与缺钙无关,因为钙质不是促进牙齿生长,而是促进牙齿钙化。所以,妈妈不要擅自给宝宝补充钙剂,但可以给宝宝适度地啃咬一些较硬的食物或物品,比如磨牙饼干、磨牙棒等,宝宝可以通过啃咬这些东西刺激牙龈,促进乳牙萌出。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妈妈认为宝宝出牙晚是因为宝宝吃的东西太细,无法刺激乳牙萌出,就给宝宝增添小块的食物。但这个时候的宝宝还不会咀嚼食物,所以块状食物会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也不利于营养吸收。在宝宝磨牙萌出之前,宝宝还不能很好地咀嚼,所以食物主要还是以泥糊状为主,等到磨牙萌出后,才可以添加块状食物。

2.宝宝出牙时的表现

宝宝出牙是正常的生理表现,但有些宝宝在出牙期间会出现低热、流口水、睡眠不安、烦躁等情况,主要有以下的一些表现。

(1)经常流口水 宝宝乳牙在穿透牙龈的过程中,会刺激唾液分泌,但这个时候的宝宝吞咽口水的能力较弱,所以妈妈会看到宝宝的口水不断从嘴巴流出。口水的流出会刺激宝宝嘴巴周围的皮肤而出现口水疹。所以当宝宝流口水的时候,妈妈应用柔软的毛巾帮助宝宝蘸干口水,也可以在宝宝睡觉的时候,用温毛巾轻轻地擦拭口周皮疹的部位,再涂点润肤露。妈妈注意在擦的时候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宝宝幼嫩的皮肤。在宝宝1岁之后,流口水的现象会逐渐减少。

(2)爱吃手、咬妈妈乳头 宝宝在出牙期间会感到牙龈不舒服,喜欢通过啃咬东西来缓解这种不适,所以吃手的情况会变得严重,吃奶的时候会咬妈妈的乳头。

(3)低热 有些宝宝出牙期间因为口腔黏膜感染或牙龈发炎,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但如果宝宝体温没有超过38.5℃,精神状态较好,妈妈就不必担心,可将室内的温度调至适宜,适当减少宝宝的穿盖,让宝宝多喝水。但是如果体温超过38.5℃,就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咨询医生了。

(4)经常夜里醒来 宝宝在白天的时候,容易通过一些活动或物品分散注意力,所以宝宝对出牙的不适和疼痛的关注会减少,但是夜里安静的环境让宝宝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出牙的不适和疼痛上,所以宝宝容易出现烦躁、夜里醒来和哭闹。妈妈要及时搂抱或轻拍宝宝,安抚宝宝,千万不要漠视宝宝,任由宝宝哭闹或指责宝宝。

宝宝出牙期间出现的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不用就医,但是妈妈也不能将这个时间段宝宝出现的任何情况都归咎于出牙,要学会区分引起宝宝不适的原因,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就要及时带宝宝去咨询医生。

为了缓解宝宝出牙时的不适,妈妈可以给宝宝按摩牙龈,用干净的医用纱布打湿后包在手指上,用手指轻轻按摩宝宝的牙龈,但是注意不可太用力,避免损伤牙龈。另外,妈妈也可以购买一些安全优质的磨牙棒、磨牙饼干或牙胶让宝宝啃咬,但是注意不能用一些黄瓜条或胡萝卜条等替代,宝宝可能会咬断这些条形食物,有误吞的危险。

3.保护宝宝的乳牙

虽然宝宝的乳牙之后会脱落,再长出恒牙,但是如果乳牙出现严重蛀牙,也是会影响恒牙的发育。2岁内的宝宝容易出现奶瓶龋齿,如果没有为宝宝做好牙齿清洁,食物里的糖分会在细菌分解下产生酸性物质,造成龋齿。

所以,乳牙萌出后,即使宝宝才萌出一颗乳牙,妈妈也要帮助宝宝做好乳牙的清洁,保护好乳牙。首先,尽量不要给宝宝喝糖水或果汁,避免宝宝习惯甜味后不再喝没有味道的白水,也可以减少糖水和果汁中的糖分对牙齿的影响;其次不要让宝宝养成奶睡的习惯,因为宝宝睡着后吞咽反射会减少,会有奶滞留在宝宝的口腔内,尤其是配方奶中的糖分,容易经细菌分解成蔗糖,附着在牙齿上导致龋齿。如果宝宝较难一下子戒掉奶睡的习惯,可以用安抚奶嘴或装清水的奶瓶代替。第三,就是每天坚持帮宝宝清洁乳牙。妈妈可以用软布,或购买指套牙刷为宝宝刷牙,清洁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