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时长

四、母乳喂养的频率和时长

很多妈妈在给宝宝哺乳的频率和时长上特别纠结,到底怎样哺乳才是最科学的?其实,母乳喂养本就是最自然、和谐的关系。它不是一道计算题,妈妈们不应该执着于时间、数字和规律。

(一)频率和时长

1.无须强制哺乳频率

宝宝一天要吃奶几次?这个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通常建议的24小时内8~12次也仅是参考次数,每个宝宝都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只要宝宝能正常进食、精神良好就无须刻意关注宝宝的进食标准是否在所谓的标准范围内。

通常哺乳次数开始时1~2小时1次,以后2~3小时1次,逐渐延长至3小时左右1次,3个月后夜间睡眠逐渐延长,可以省去1次夜奶,哺乳次数每天应不少于8次,6个月后随着辅食添加,哺乳次数可逐步减少。妈妈也无须制订时间表给宝宝定时哺乳。食欲的控制,应当来自宝宝身体的反馈,会因人、因时而异,非要在时间上规划安排,进行干预的做法并不合理。

2.不用计算哺乳时长

和哺乳的频率一样,哺乳的时长也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每次的哺乳时间在10~20分钟,有些少于10分钟,有些甚至会断断续续,吃一会儿停一会儿达到30分钟。宝宝很饥饿时则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宝宝表现出满足则可以停止哺乳。

通常宝宝吸吮乳房的最初4~5分钟内基本可以吸出80%的母乳量,10分钟几乎可达100%。所以当宝宝吸吮了一侧乳房10分钟之后仍表现出不满足,妈妈应该让宝宝吸吮另一侧乳房。吸吮能力较弱的宝宝所需的时间会相对更长一些。如果宝宝只吸吮一侧乳房就表现出吃饱的信号,则下一次哺乳时妈妈应换另一侧乳房给宝宝,这样有利于平衡两侧乳房的乳汁分泌。有的宝宝吃饱后总喜欢含着妈妈的乳头入睡,妈妈应轻轻取出,防止宝宝养成依赖乳头的习惯。

3.按需哺乳更适合母乳喂养

妈妈哺乳的频率应由宝宝来决定,按需喂养。当宝宝发出饥饿的信号时,或者妈妈涨奶,宝宝也愿意进食的时候就可以给宝宝喝奶。宝宝喝饱了就可以停止哺乳,还有需求则让他继续吸吮母乳。这样最合乎自然,对宝宝和妈妈也都有好处:

(1)有助于宝宝的吸收 根据宝宝的饥饿需求进行哺乳,这时奶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充分被宝宝的肠胃吸收。

(2)有助于预防宝宝过度肥胖 宝宝有需求饥饿时才哺乳,减少体内多余热量的情况,不容易造成肥胖。

(3)有助于母乳的分泌 宝宝的吸吮就是天然的催乳剂,刚刚出生的宝宝,由于胃容量小,吃奶次数会很频繁,通过宝宝不断地吸吮可以刺激妈妈脑下垂体分泌泌乳素及催产素,帮助分泌足够的乳汁。

(4)能减少患乳腺炎的概率 宝宝饥饿或者妈妈涨奶时就哺乳,可以帮助排空乳房的乳汁,避免妈妈积乳,造成乳腺炎。

(二)读懂宝宝的需求

按需哺乳需要妈妈读懂宝宝的需求信号,什么时候在说“饿了”,什么时候在说“饱了”。宝宝虽然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是当他们感到饥饿时,会用肢体语言向妈妈表达他们的需求。

1.宝宝饥饿的信号

(1)早期饥饿信号 宝宝的身体开始扭动、嘴巴张开,舌头开始吐出来,舔舔嘴唇。头部开始转动,表现出寻找,出现寻乳反射的动作。

(2)中期饥饿信号 宝宝的身体开始大幅度伸展,肢体移动开始增加,甚至把手放到嘴里,吸吮身边能接触到的东西,如果被抱在怀里,宝宝开始表现出寻找乳房的动作,用小手指向或者伸向乳房的方向,嘴巴朝着乳房的方向去寻找,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这就是宝宝给出的信号。

(3)强烈饥饿信号 宝宝大声哭泣,情绪很激动地移动肢体,皮肤颜色变红,有些宝宝甚至哭得十分激烈,有憋气的举动,常常会让妈妈感到惊慌。

2.宝宝吃饱的信号

(1)安静不哭闹 吃完母乳后宝宝安静不哭闹,有时还会对着妈妈笑。

(2)睡眠时间 吃完母乳后白天一觉约睡2个小时,晚上一觉睡3~4个小时。

(3)大小便情况 一般出生后最初2天,宝宝每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天排尿达到6~8次。出生后约3天内排空胎便,并逐渐转为正常大便,每天大便4~5次或更多,多为金黄色稠便。如果喂养不足,则可能尿量和大便量比较少。

(4)生长曲线 宝宝出生后体重减轻是正常现象(生理性体重减轻),预计下降比例为出生体重的5%~10%,多在生后3~4天达到最低点,随后7~10天恢复至出生时的水平。之后宝宝第一个月体重增长可达1~1.7kg,一般在3~4月龄时达到出生体重的2倍,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体重的3倍(10kg)。建议连续监测宝宝的体重变化,并绘制婴儿生长发育曲线,通过生长变化趋势判定喂养状况是否合理。

妈妈们总是想在第一时间给宝宝更好的,有时会着急求助于一些“标准”,希望宝宝也能“达标”。其实母子连心,用爱、用心去感受宝宝的变化,会比“标准”更适合自己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