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热了,应该怎么办?

三、宝宝发热了,应该怎么办?

护理发热的宝宝时,最重要的是要让宝宝感到舒服,同时还要观察有无伴随发热出现的症状,寻找可能有助于确诊疾病的相关线索,以期早点让宝宝退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

1.严密监测体温

尽量每天固定时间给宝宝测体温。注意避免洗浴后、哺乳后、哭闹或剧烈活动后测体温,以免温度不准确。若发热超过38.5℃,应及时就医。

2.物理降温

如果宝宝体温低于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具体方法包括温水擦浴、冰敷、冰枕等。

小贴士

有些妈妈习惯凭借触摸来感觉宝宝是否发热,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精确,尤其是宝宝打冷战时,可能感觉宝宝并没有发热,而且触觉也无法感知宝宝具体发热到多少度,所以选择一个合适的体温计很重要。目前常用的体温计如下:

1.水银体温计:最常见,且价格较便宜,但不安全。水银体温计很容易破碎,不仅玻璃碎片容易伤到宝宝,而且流出的水银可挥发导致宝宝吸入后中毒。因此使用时须注意安全,最好不要给宝宝使用。

使用水银体温计时,应将水银甩至35℃以下,然后放在宝宝腋窝深部夹紧,保持10分钟以上。在使用过程中,通常需要宝宝配合不乱动,否则体温计脱出,测量值不准确。

2.耳温计:近年来较普遍,价格较高,但具有方便、读数快、安全等特点。缺点是测量结果准确度不高。其精确程度取决于红外线束到达鼓膜的能力,所以在耳部分泌物较多或测量方法不对时,耳温计测量的体温是不可靠的。

使用耳温计时,适当提拉孩子的耳郭,以保证耳道成一条直线。将耳温计塞入耳道后按下开关,听到耳温计提示音后取出。

3.电子体温计:可以测量肛温、腋温及口腔温度,并且价格不贵,操作方便、安全、快捷。由于宝宝不容易配合,一般推荐测量肛温。

测量肛温时,让宝宝俯卧,一只手扶着臀部上方;或者让宝宝仰卧,把双腿蜷起来。将体温计插入肛门约3cm处,按下开关,听到体温计提示音后取出。

(1)温水擦浴 用与宝宝体温差不多温度的水进行擦浴,如宝宝发热38℃,则用38℃的温水。用毛巾蘸取温水持续擦洗宝宝的前额、枕部、颈部、腋窝、腹股沟部等大血管流经处,力度使皮肤微红即可。

(2)冰敷 用冰袋冷敷宝宝的额头、腋下及腹股沟,注意冰袋需要包裹毛巾,以免冻伤宝宝皮肤。

(3)冰枕 在热水袋里面加上冰块和凉水,做成枕头状,放在宝宝的后脑勺处。

以上物理降温方法中,最推荐的是温水擦浴。冰敷和冰枕等不适用于6个月以内的宝宝,因为这会导致宝宝的温度下降太快而难以适应。此外,局部的冰敷只能起到局部的降温作用,无法使全身都降温。

小贴士

过去常用酒精擦浴作为物理降温的方法之一。但酒精的刺激性较大,会造成宝宝皮肤快速舒张和收缩,还可能会引起酒精中毒。现在这种方法已不太常用。

以前常有通过“捂被子”让宝宝发汗、退热的做法,也是不科学的。捂上严实的被子后,会导致散热不畅,不利于退热。

3.退热药的使用

一般来说,当宝宝低热时,不主张使用退热药物。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发热,可先给宝宝温水擦浴。如果宝宝出现不适就要服用退热药。对于6个月以下的宝宝,因其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使用退热药降温前一定要咨询医生,避免因药量或禁忌等给宝宝造成伤害。对宝宝比较安全的退热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而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赖氨酸阿司匹林、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等药物应慎用。如果连续3天使用退热药无明显效果,应停止服药并立即就医。

4.高热惊厥的护理

宝宝若发生惊厥,应立即让宝宝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扣、裤带,采用物理方法降温。不可以大声哭叫刺激宝宝、用力摇晃宝宝、强行束缚宝宝抽动,也不可以喂水、哺乳,以免引起误吸。若宝宝口腔有分泌物,应及时清理干净。采取以上措施后,若痉挛还没有平息,应立即带宝宝就医。

5.多饮水

宝宝发热时,由于出汗、呼吸加快等因素,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脱水。饮水不仅可以纠正脱水,也可以促进出汗散热;此外,多饮水可以促进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排出。妈妈可以给宝宝喂含糖或盐的温水、米汤或口服补液盐等。对不爱喝白开水的宝宝,可喂白水稀释后的果汁。但注意不要过分补水,以免引起水中毒。

6.尽量母乳喂养

断奶的宝宝应及时添加辅食。已添加辅食的宝宝,饮食宜清淡。给予宝宝清淡、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青菜汤等,还要多吃新鲜水果。

7.保持家居空气流通

散热主要是通过对流、传导和蒸发三种机制进行的,所以将房间中的空气流通起来,有利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

8.让宝宝多休息

因为活动会让体温升高,因此要让宝宝多休息。

9.做好口腔清洁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可能引起舌炎、牙龈炎等。

10.及时就医

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要立即带宝宝就医:

(1)发热超过38.5℃。

(2)持续发热超过72小时。

(3)出现高热惊厥或痉挛发作。

(4)喘息或者呼吸出现问题。

(5)耳痛。

(6)严重咽痛。

(7)吞咽困难。

(8)不停地哭闹,易怒,烦躁不安。

(9)颈强直(头部不能自由转动和仰头、低头)或下颌不能与颈部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