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育
【机构设置】 县教育体育局机关内设党工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法规监审股、督导办公室、教育股、人事股、招考办、体育股、安全管理股、基建办、计划财务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12个股室及教材教学研究室、电教仪器站2个附属事业单位。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县教育体育局办公。
【干部职工构成及变动情况】 教育体育局机关有公务员18人(含行政工勤人员2人),事业编制人员78人(含彝良县教师进修学校26人),工勤人员2人,管理岗1人。2020年6月,新增副局长1名。
【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06所,其中:幼儿园103所(公办14所、民办89所),小学174所(含教学点33个),初中19所(含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2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2所,民办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培训机构1所。有各类在校学生109690人,其中:学前教育14980人(公办幼儿园3712人、民办幼儿园10018人、学前班1250人);小学55425人;初中25965人;普通高中9905人;职业高中3261人;特殊教育154人。有各类在职教职工7108人(含民办学校1112人)。
全县幼儿园毛入园率58.12%,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53.27%,学前一年儿童毛入园率87.8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4%,辍学率0.0088%;初中毛入学率106.94%,辍学率0.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5.47%;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99.49%;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96.13%。
【疫情防控】 2020年1月,自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县教体系统加大投入,多次召开疫情防控专题会议,督促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两案八制”及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投入专项资金900余万元,用于各学校(园)解决生活用水及修水池、洗手设施设备、购买食堂餐具和集中消毒设施设备等,落实应急口罩30余万个、额温枪2565支和足量的消毒液、洗手液等防疫物资,加强卫生室(保健室)的建设,挂牌建立卫生室142间、保健室160间,投入70余万元购置配齐医疗器材,培训兼职保健员160名,签约服务医生148名。按照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进行拉网式检查督导,开展新冠肺炎防控技术、传染病防治、健康促进学校、兼职保健人员等培训8次,各校组织应急演练162场次,确保从3月26日起各级各类学校各年级分批次错时错峰平稳有序复学,保障教育教学秩序有序开展,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确保停课不停教、不停学。从2月起,充分借助国家网络云课堂、云南省“云上课堂”、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希沃易课堂等平台建立“空中课堂”,实施在线教育教学,推送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开展互动辅导,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吸收其他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收看电视教育频道播出的线上新课教学,为中小学提供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优质网上教学,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全县4000余名教师“宅家”上课,8万余名中小学生“宅家”学习,覆盖率达90.86%。
【教学质量】 全县小学毕业生继续实施就近免试入学政策,毕业时参加全县教学目标统测,成绩只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综合质量考核的一项指标。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形式与上年相同,分为考试、考查两种,考试科目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综合(音乐和美术)共12个学科,各学科分数结构与上年没有变化,总分为600分,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物理80分,化学50分,体育50分,思想品德、生物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各10分,音乐、美术各5分,考试结果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发放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依据。考查科目共有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生物实验三个科目,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次,考查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参考依据。
2020年普高报考人数共2799人。其中文史类1521人,理工类1278人,三校生类934人。考生总人数与去年相比,增加253人,一本上线38人,上线率1.32%,二本上线474人,上线率16.93%,本科总上线512人,上线率18.29%;专科上线2178人,上线率77.81%;本科专科2690人,总上线率96.11%。三校生报考934人,本科上线42人,上线率5.78%,专科上线535人,上线率73.59%,总上线率79.37%。在表彰2020届高考入口看出口质量提升考核优秀学校中,彝良一中获入口看出口质量提升二等奖,奎香中学荣获三等奖,彝良一中在重点本科完成率奖项中获三等奖,彝良县民族中学在一般本科完成率奖项中获一等奖,彝良二中在一般本科完成率考核中获全市第二名。
【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2020年4月,教育部正式认定彝良县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县小学、初中办学标准全部达标,按照每校有7项及以上指标达到基本均衡要求,全县138所小学和20所初级中学均全部达标,中小学达标学校比例综合评估为100%;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系数分别为0.37和0.227,评估标准为小学≤0.65,初中≤0.55,均在指标范围内。
【基础设施建设】 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抢抓工程进度。对35所“薄改”项目学校建设工程和15所学校附属工程打捆建设,目前“薄改”项目建设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PPP”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为消除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我县制定新城中学、炳辉学校、县职业高中和发界小学等4所学校“PPP”模式建设方案。4所项目学校总占地面积390308.82平方米(585.46亩),拟新建校舍144423.67平方米,计划投入资金74988.41万元。2020年7月,该项目顺利通过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贷审会,获得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5.24亿元授信。加快普通高中项目建设。彝良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共涉及3所学校,合计投入资金3.4863亿元。其中:新建彝良县第三中学,总建筑面积59400平方米,拟建校舍13个单体60817.32平方米,计划投资3.095亿元,已进入装饰装修收尾阶段;投资0.17538亿元新建彝良县奎香中学学生宿舍1栋6层,建筑面积5846平方米,投资0.216亿元完成第二中学建设学生宿舍2幢7200平方米。大力推动彝良县2019-2020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建设。纳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学校共45所,规划总资金23846万元,上级已批复项目79个(涉及学校45所),累计批复并下达资金23846万元,已完工项目14个,其余项目正在落实建设用地,地勘已完成,待施工图审合格后,在年底均可开工建设。全面实施洗手设施全配套建设。根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和学校洗手设施全配套方案的要求,新建洗手设施1245座,新安装水龙头3976个,改造洗手设施2037座,改造水龙头7354个,完成投资1451.6万元,完成率达99%。全面完成学校“厕所改造”任务。彝良县学校厕所改造项目共涉及项目学校166校,规划改造厕所183座13390平方米,投入资金1702.8万元。目前已完工并投入使用178座13141平方米,其中改造类完工146座11326平方米,完工率为86.2%;拆除重建完工10座545平方米,完工率为100%;新建类完工15座1014平方米,完工率为100%;拆除不建已拆除7座256平方米,拆除完工率为100%。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建项目—彝良县第一中学学生宿舍,批复建设面积6000平方米,投资1157.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2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31.5万元)。该项目已进入主体施工,预计2021年3月投入使用。上海新沪商投入资金800万元,帮扶彝良县建设牛街镇水田小学,项目工程主体工程已于2020年5月10日正式动工建设,10月5日竣工投入使用。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2020年,投入1700余万元,为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发界小学和发界三所幼儿园及牛街镇水田小学等七所学校配齐设施设备。配备和培训信息技术教师180余名,基本满足了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各中小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教师达到100%。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评赛活动中,共有30余件作品获奖。组织义务教育阶段3480名教师参与“云上教育”互动多媒体培训,参训教师通过率84.19%,音体美器材、实验仪器达标率超过85%,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实现教育信息化新的跨越。
【控辍保学】 加强动态监测管理。全面清查县内6-15周岁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就读情况和家庭信息,做到“人人都清楚、个个有交代”。认真落实随迁子女入学“两为主”、残疾儿童入学“零拒绝、全覆盖”和小学毕业升初中“整班移交”“应升尽升”等工作要求,目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无卡户失辍学学生,已实现动态清零。按照“应返尽返”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依法劝返。严格按“四个劝返”的要求及时开展劝返工作,对拒不送被监护人(适龄儿童少年)复学的,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全县15个乡镇已依法审结13起、成功劝返13人。县法院和县司法局成功调解13起13人;累计依法处置26起26人。按照“应保尽保”要求,完善保学机制,认真抓好保学工作。将劝返辍学生采取“跟班就读、单独编班、集中安置、送教上门、特校就读”等方式切实做好安置工作,确保劝返复学学生“留得住、学得好、能升学”。举办普职融合教学中心,保障学生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共累计集中安置劝返学生183名。2020年秋季学期,全县168名学生到昭通市职教中心普职融合班就读。关爱残疾儿童少年和早婚早孕辍学学生,认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积极探索普特融合、医教结合、个别化教学、融合性教育的规范、有效的送教上门服务模式,本着“一个都不能放弃”的教育理念,关心关爱每名残疾儿童少年和早婚早孕辍学学生,认真开展送教上门服务,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
【队伍建设】 积极争取编制,加大教师招考力度,按照有编就补的原则,采取紧缺招聘、特岗招聘、补员招聘、定向招聘、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共补充教师578名,通过公开选调配备发界易迁安置点教师145名。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七项政策,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按国家规定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标准提高10%的规定,严格执行乡镇工作岗位补贴政策,筹措资金实施边远山区教师“500+X”生活补贴,补贴最高差额达到1000元。发放岗位补贴2526.75万元,边远乡村教师补助90.4万元,发放骨干教师津补贴21万元,发放教育教学质量奖励资金148.44万元。充分运用“国培”“省培”“转岗培训”“名师工作室”等,开展教师学历提升、专业发展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安排230余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14名教师参加了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学习,2名教师参加了2020年度基层人才对口培养,新高考访学培训20人次,校长、教务主任赴广东东莞培训10余人次,组织小学语文教师培训500人次,梦想课教师培训55名,组建了杨艳秋“鲲鹏计划”研修团队并开展活动。在职教师培训覆盖率达100%。各类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公办幼儿园100%,小学99.82%,初中99.77%,普通高中98.36%,职业高中97%。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建立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和助教支教制度,共轮岗交流校长16人次、教师1260人次,安排新入职的196名教师下派到基层乡镇学校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师交流,优化城乡和校际间教师资源配置,有力支持了薄弱学校教育。严格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集中开展全县师德师风培训及专项整治活动2次,共查出师德问题682个,完成整改682个,签订师德承诺书5582份,121个学校开展了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各类师德评选奖励表彰人次325人。目前,共有全国优秀教师3名,乡村从教20年以上省级优秀教师18名,省级名校(园)长2名、骨干教师24名、学科带头人5名、省级名师1名;市级“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6名,市级优秀骨干教师14名,县级名师49名;现有名师工作室8个,成员178名,14名教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彝良名师”荣誉称号。
【“免补”工作】 严格实施各项资助政策,精准识别贫困学生资助对象,彻底摸清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贫困学生底数,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兑现学前教育助学金132.93万元,资助学前教育困难儿童9455人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书费学费,同时划拨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3362.1万元,补助寄宿困难学生和非寄宿困难学生42331人;划拨农村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6397.92万元,补助学生81634人,其中补助建档立卡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供养学生、残疾困难学生等4类困难学生42331人,补助资金3386.48万元。落实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免除贫困学生学费8698人次,免学费补助312.34万元;实施国家助学金补助,补助学生9228人次,补助金额1076.23万元;对建档立卡学生实施生活补助,补助学生7625人次,补助资金959.41万元。落实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县职业高全部免除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一二年级学生补助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2020年免学费6229人次,补助金额622.9万元;2020年助学金补助4242人次,补助金额424.2万元。兑现建档立卡高校新生入学资助补助资金9.2万元,补助学生163人;兑现高校建档立卡学生助学贷款中央奖补资金32.3万元,资助学生162人;审核发放普通高校生源地助学贷款6964人,发放资金5460.73万元。2020年雨露计划共资助学生8143人次,兑现资金1910.25万元。多方筹措资金对贫困学生进行全面资助扶持,建立社会资助学校建设和救助贫困生等工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发界易迁安置户子女入学工作】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小手拉大手”宣讲活动。采取“一堂课、一封信、一本手册”等形式向易迁家庭及其子女宣讲各类易迁政策,共开展宣讲4529次,覆盖学生82175人,其中搬迁户学生9683人,向搬迁户发放一封信19224份,发放宣传手册15620份。完成易地搬迁学校项目建设。2020年,完成发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发界小学及3所发界幼儿园(前进幼儿园、团结幼儿园、扬帆幼儿园)建设,投入资金1.93亿元。5所学校建设、设施设备购置配备及教师、领导班子配备工作已全部完成,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已于2020年4月投入使用,发界小学及发界第一、二、三幼儿园已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有教职工223人,在校(园)学生3840余人,易迁户子女“就学有保障”。
【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东西协作扶贫—东莞市中职招生计划300人,完成招生送生315人,超任务数15人。其他协作扶贫中职学校招生完成招生2133人。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招生计划数1300人,实际完成1320人,超计划数20人。大力推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加大与昆明官渡职中、玉溪峨山职中等8所学校和11个企业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参加云南省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共荣获80项奖励,获奖65人,一等奖4名,412人升入本科院校,2636人升入专科,本科上线率达云南省三校生本科招生计划11%以上,就业率达86.2%。
【民办教育】 2020年,对24所新申报民办学校开展实地检查评估,已批复22所,非学历培训机构评估批复11所。全县学前教育入园率不断提高,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引进神州天立教育集团投资3.5亿元兴办彝良天立学校,实行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全程优质教育培养模式,进入办学第二年,已拥有42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239人,学生人数近1700人,彝良天立学校及民办教育的发展获得了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体育事业】 通过积极争取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资金,完善各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全县行政村以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全覆盖。社会足球场批复项目13个,新建11人制足球场1个、5人制足球场12个,其中有4块为篮球场改造的篮足两用五人制足球场。按照省市公共体育场馆低费免费开放的要求,投入100万元资金对彝良县游泳馆项目进行扩建改造,改造完成后对社会实行“免开低收”,为广大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由县裁判协会联合会友篮球俱乐部组织开展“会友”杯篮球赛,参赛队10支,参赛人数150余人对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暨工间操培训,培训人数达到150余人。
【信访与法制建设】 全年共收到信访件48件,办结48件。其中:信访平台收到19件,来人来访1件,省督导转办2件,市教育局转办3件,“12345”政务热线交办6件,昭通电视台百姓热线4件,县纪委监委转办1件,县长信箱12件,正在办理2件。受理来电、来人访2件,思想疏导解释2件。所有案件均得到妥善处理。综合上报稳控信息132期;重点上访对象维稳研判和数据分析10期;邪教组织人员进行思想疏导4次,上报研判信息3期,关键时段严密监控17次;综合研判报送信息14期;校园矛盾纠纷信息研判上报信息7期;政治安全维稳研判10期;维稳数据统计分析10期;防范“民转刑”案件专项行动台账2期;常规维稳研判信息22期。开展2020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宣传及测评工作3期。认真贯彻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健全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积极组织学校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开学法治第一课暨送法进校园”“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18岁高中生“成人礼”“12.4宪法宣传日”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开展法治讲座164校次;开辟校园普法专栏144期,制作法制宣传展板196块,校园LED法制宣传41条,聘用法治女班主任共计626名,召开法制宣传专题会39校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主题班会1317班次。完成县直学校“七五”普法验收6校次,县教育体育局“七五”普法工作通过市、县普法办的验收。组织学生参加市教育体育局“学宪法讲宪法”和“民法典”法治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县教育体育局获优秀组织奖。各学校悬挂宣传标语41条,开展宪法宣讲164场次,主题板报196块,召开主题班会1317场次,校园广播宣传712次,参加主题演讲241人次,知识竞赛5465人次,参加宪法读书活动10741人次,撰写主题小文章156篇,参加“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162人,制作“我与宪法”微视频18个。
【安全工作】 建立并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开展火灾、山洪、地震、反恐等安全应急演练2000余次,排查并整改安全隐患和风险点486个,成功处理海子中心学校、奎香中学、民族中学等10起涉校矛盾纠纷。投入资金260余万元,做好柳溪中学“6.30”洪灾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六月安全生产月”“食品安全宣传周”和“防艾禁毒宣传日”等活动,共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宣传单23000份,发放宣传手册19840份。联合市场监管、文旅、公安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开展集中排查和整治11次,督促整改问题8个。全县校园周边环境秩序良好,教体系统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宣传氛围。各学校充分利用电子屏、宣传条幅、微信、校讯通、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健康知识,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卫生意识、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期间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卫生。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卫生大扫除,清除校园盲区、死角垃圾,做到卫生垃圾日清理,环境卫生常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干净,无裸露垃圾。加强学校洗手设施和厕所的改造。目前全县学校(含幼儿园)已建成洗手设施3282座,完成洗手设施新建1245个;消除旱厕9个,需要改造学校厕所338个,已全部按卫生厕所标准改造完成。加强学校消毒工作,做到消毒工作常态化。所有学校都制作了“常消毒”公示牌,并进行了“常消毒”每日公示,建立了消毒记录和台账资料,完成了消毒抽样检测等工作。统一制作发放2500余本“常消毒”小工具书、1200余份常消毒海报到各学校。四是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学校食堂、大门处等设置一米线明显标志598处,配备洗手液6000余瓶,张贴“七步洗手法”1670张,张贴节约用水标识1125张,开展勤洗手宣传1495场次,开展健康文明六条新风尚宣传1495场次,宣传人次2093人,积极倡导革除不健康饮食陋习,全面推行学校食堂学生分餐制,倡导师生健康文明饮食,树立健康饮食新风尚,制作发放学校分餐管理标识300余份。落实工间操制度,推进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每天1小时以上校内体育活动。教体局牵头组织了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99个部门参加工间操培训,落实工间操12812场次,8283人参与。推动禁烟控酒,创建文明示范单位。全县所有学校均完成无烟学校创建,张贴禁烟标识1495块,开展禁烟控酒宣传1136场次。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美丽新彝良”活动,营造“人人关注卫生、人人爱护卫生,人人维护卫生”的良好氛围,共同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 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7人和成员11人。组长由县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戴荣,县委组织部部长陈皓霁,县委办主任、县委宣传部部长余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高正坤,县政协副主席、财政局局长刘涛,县政协副主席、文旅局局长李珊梅,县发改局局长李家洪担任;县委编办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秘书组在县教育体育局,秘书组组长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杨忠担任,副组长由其他工委班子成员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多次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师生,全面摸清全县教育系统运行情况,了解有关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及思政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研究解决县委有关教育决策贯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各成员单位研究解决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形成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拟定了《中共彝良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规则》《中共彝良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工作细则》《中共彝良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工作职责》,明确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要点。完善中央、省、市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严格执行向县委请示报告制度,认真履行好市委、县委赋予的各项职责使命。健全决策议事协调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聚焦全县教育改革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关节开展专题研究,科学提出决策建议,有效增强服务能力。健全督查、通报制度,对决策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和季度通报。加强与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协调联动,完善全链条工作落实和推进机制。
【党建及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学校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全县教体系统共成立党组织87个,其中党委3个,党总支8个,党支部76个,做到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到所有学校。指导民办学校共建党支部8个,建设达标党支部81个,达标率达到93%。全面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全部实行了校长书记“一肩挑”,比例达到83%。配齐配强学校党政班子和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强化了基本组织和基本队伍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2020年共发展党员52名。教体系统各支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专项整治活动及师德师风专项整治行动,检视问题并完成整改251个。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师德自查自纠活动,查出并整改师德问题682个,签订师德承诺书5003份,评选师德标兵325人,组织开展新教师岗前师德培训579人。组织党员积极参加省市县“万名党员进党校”及党组织书记培训,培训党员和党组织书记1479人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五项制度,借助“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云岭先锋”App、“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加强党员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师风教育。坚持党建引领,在教育教学、师德师风、党风廉政、疫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中,成立重点工作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队,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共成立防控突击队33个,参加突击队人员480余名,党员带头,抓实学校疫情防控中卫生清理、环境消杀、物资准备、师生检查登记、错峰开学及日常防控工作。在爱国卫生运动中扎实开展党旗引领党员示范活动,成立党员爱国卫生小分队46个,责任党员360余名,党员带头宣传爱国卫生知识,参与清理整治校内外环境卫生20次以上。
【校园思想政治建设】 县教体局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学校领导班子年终考核,合理配备思想政治课教师,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指导学校做到教材、师资、教学、活动“四落实”。以丰富校园文化教育影响师生。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发展史、革命烈士等为主题,分版块将红色文化,时代楷模、抗疫英雄等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养成教育、活动教育、心理教育、主题教育、自我教育“五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教师、青少年参加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学校“一训三风”、丰富的大课间活动、开展师生的各种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讲红色故事活动,示范小学实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文化建设公共案例被选入《云南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案例选编》。党员带头上好思想政治课,在全县各学校开展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活动,全县1263名思政课教师中,有党员教师389名,学校中上层干部116名,高级教师70名,占思政课教师总数的46%。在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载体上传播文明精神,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