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医医院
【机构设置】 县中医医院设置临床、门诊、医技、药剂、行政五大部门共39个科室。临床科室有急诊科、针灸推拿科、妇产科、脾胃病科、心肺病科、骨伤科、外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康复科、治未病科。全院现有职工289人,其中:在职在编89人,计划外用工200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9人,占总人数的82.6%,其中,临床医生84人、护理117人、医技26人、药剂16人;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本科68人、专科126人、中专及以下45人。有副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59人,执业医师44人,助理医师14人,注册护士117人。医院编制床位299张,实际开放床位299张。党政领导班子配有支部书记兼院长1名、副院长4名、副书记1名。
【概 况】 全院干部职工狠抓医疗及护理安全、传染病感染防控培训、药械和耗材防护物资储备供应等关键环节,全力在县中医医院本部、发界新区、留验站开展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顺利通过大型医院巡查;完成“骨伤科、针推科、肺病科、脾胃病科”四个市级重点专科检查评审;各项业务工作平稳推进,中医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和医疗服务能力双推进,稳固实现医院全面发展。是年,门诊160932人次,住院11462人次,业务总收入8477.92万元,同2019年比增长10.62%。全年药占比为29.89%(含中药饮片),共开展手术1312例,同2018年比减少7%。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根据各级疫情防控文件精神及要求,设立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强化预检分诊工作,所有人员进入医院均能做到戴口罩、测体温、扫健康码及行程码,详细登记旅居史,正确引导发热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进一步强化住院病区疫情防控管理,严格执行“一人一陪护”,每个住院病区均规范设置了过渡病房。能第一时间正确处理住院发热患者。按要求扎实开展5类人群(医护人员、住院患者、陪护人员、发热门诊患者、自愿检测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截至12月,我院共采集送检核酸4000余人次,其中医院职工全员核酸检测2次,共计600余人次,新入院患者、陪护3210人次,发热门诊142人次。
【传染病防治】 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及各项登记,全年共监测门诊病人116152人次,住院病人12205人次,网络报告传染病421例,其中肺结核227例、水痘98例、梅毒47例、HIV 4例、乙肝16例、手足口病4例、其他监测性疾病10例、流行性腮腺炎9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例、感染性腹泻4例。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单5000余份,传染病宣传期刊12期次。
【业务管理】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认真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彝良县中医医院2020年度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彝良县中医医院2020年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保障医院医疗质量不断提升。建立健全了院、科、个人三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能够做到医疗质量有人抓,有人管;18项医疗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医师诊疗行为进一步规范,过度治疗、过度检查明显减少,小病大治得到有效遏制;中医参与治疗率及中药饮片使用量大幅提高,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得到体现,中医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精麻药品、辅助药物使用较为合理规范。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严格落实进入病区人员管控,优化各项流程指引,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护理服务相关规章制度,强化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规范护理文书书写,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目前除急诊科外,所有病区均为优质护理服务病区。2020年来实施了33个优势病种及常见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了5项中医诊疗特色护理项目。医疗感控质量和安全管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规范要求,强化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2020年来开展Ⅰ类手术切口监测901例、两管监测导尿551人次、环境卫生学检标本21例、多重耐药菌检测2例、手卫生监测医院全覆盖。同时组织感染防控培训22次,加强对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高风险岗位人群感染防控培训。抗菌药物规范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2020年医务科根据临床需求,积极配合药剂科,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采购品种,认真落实《彝良县中医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和临床科室签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严格奖惩,成效显著,全年门诊及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其中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11.45%,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05%。
【大型医院巡查工作】 医院各职能、临床、医技科室上下联动,从党建、行风建设、财务运行、医疗运行四个维度,对照大型医院评审标准、细则认真梳理、补短板强弱项。2020年10月中旬,顺利通过大型医院巡查。
【市级重点专科检查评审】 随着我院中医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顺利完成“骨伤科、针推科、肺病科、脾胃病科”四个市级重点专科检查评审。指导中医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开展“一站一中心”建设。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各科室实际,在征求各住院科室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258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全年出院12125人次,执行临床路径管理人数8487人次,占70%;建立了分级诊疗实施方案及工作制度,明确双向转诊流程,有效开展分级诊疗工作,全年上转急危重症、疑难患者654例,下转待康复患者86人;借助“医联体”“乡乡通”开展远程门诊、会诊工作,2020年远程门诊7人次。
【健康扶贫工作】 2020年,云南省中医医院前后委派6位专家骨干(桂素梅、韦章进、熊光福、李谷坤、陈茁、唐剑飞)、昆明市中医医院前后委派5位专家骨干(方永江、谢青、傅晗、姚梦云、李瑞秦)、昭通市中医医院派4位专家骨干(郭方兰、刘峻承、崔俊文、李俊)到我院开展对口帮扶。李谷坤为担任院长助理,李俊担任急诊科主任,李瑞秦、唐剑飞担任急诊科副主任,傅晗担任放射科业务主任、陈茁担任脾胃病科医务主任。一年来,对口帮扶专家通过临床带教、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方式,帮助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诊疗思维,规范和提高了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和业务能力。全年完成门诊诊查6990余人次,诊治住院患者3900余人次。业务及教学查房300余次,会诊190余人次,疑难危重病例讨论25次。按照卫健局要求,在院内抽调15人下沉到海子、两河、钟鸣三个卫生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着力提升三个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成效明显。
建立救治对象疑难重症病例会诊、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机制,实施转诊备案管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精心救治,严格控费。各科室根据有关健康扶贫政策及医保政策认真制定了科内管理措施及控费,在为贫困患者诊疗过程中首选基本目录内安全有效、经济适宜的诊疗技术和药品、耗材等,严格控制医疗费用;推行“一站式”结算。设立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绿色服务通窗口,整合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报销流程,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方便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及时报销;在医院廊桥设置了医保政策宣传栏、公示栏,并在显要位置悬挂医保患者就诊流程图、指导参保患者正确就医。与医保局密切配合,全力做好医保控费、信息维护、监督管理、智能审核、数据上报及资金划拨等工作。全年共收治居民医保门诊患者127072人次,住院患者10226人次,卡户住院患者5897人次,异地医保住院患者18人,收治职工医保门诊患者10049人次,住院患者541人次,累计报销费用2728万元;切实做好慢特病筛查、宣传及办理工作,提高慢特病门诊申报和使用率,妥善接收劝导就医患者,全年审批办理、发放慢性病卡1023张,特殊病卡117张。
【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员及职工的教育学习,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紧紧围绕医疗中心工作、“三重一大”事项,党员积分管理,主题党日活动,做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同医院工作同安排、同部署。针对服务意识淡薄,专项整治服务态度差的问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管理,着力解决一些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差,医德不高,乱收费,收受红包等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严格执行卫健委“九不准”规定和“十条禁令”,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档案,建立医务人员服务监督制约机制,有效约束党员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切实提高群众的信任度、认可度和满意度。加强医院行风建设,各科室开展优质服务承诺,针对群众和社会各界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作风专项整治,做到立学立改、立行立改,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签订彝良县严禁领导干部收送“红包”个人承诺书,继续实行住院一日清单制,设立举报箱,接受社会及职工的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干部人事工作制度。认真执行拟提拔任用干部人选制度。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对重点岗位实行岗位轮转。进一步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制度。严格各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完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制度。完善药品、耗材、设备等采购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对招投标行为的监督。努力在医院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格局。健全重大事项领导集体决策制度及议事规则,确保权力公开透明、阳光操作。
【大事记】 2020年医院康复科新开展了冲击波治疗、电动起立床理疗等后期康复治疗项目,得到绝大多数病人及其家属的认可和好评。
(供稿:古本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