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医院

县人民医院

【机构设置】 2020年,县人民医院有临床、门诊、医技、药剂、行政五大部门共41个科室;临床科室有急诊医学科、内一科、内二科、感染科、心血管内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儿科(含新生儿科)、中医康复科、五官口腔科、重症医学科(ICU)、血液透析室。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总部验收,卒中中心通过省级评审验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通过市级评审验收。

有在岗员工703人,其中:在职在编230人,计划外用工473人;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50人,占总人数的78.2%,其中:医疗182人、护理283人、医技66人、药剂19人,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硕士2人、本科310人,有正高10人、副高35人、中职88人,全院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人数为125人;医院编制床位499张,实际开发床位680余张。党总支班子7人,其中:党总支书记1人(兼任院长)、副书记2人,行政班子5人,其中:院长1人、副院长4人(其中1名副院长兼任工会主席)。

工作概况】 疫情防控阻击战、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学科建设、诊疗业务、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新一周期二甲医院成功通过市级评审,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三大中心如期通过验收。全年门诊量为234313人次,同比下降3197人次,下降率为1.36%(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住院病人35622人次,同比增加1184人次,增长率为3.39%,其中手术6230台次,同比增加852台次,占住院总人次的17.49%,同比上升1.88个百分点;CMI值为0.9447,同比增长0.011;权重大于2的病例数为860例,同比增加220例,增长率为34.37%。医疗收入21173.74万元,同比增加1066.02万元,增长率为5.3%,其中:药品收入(不含中药饮片)4661.76万元,药占比为22.02%,同比增加1.01个百分点。基药使用率为55.1%,平均住院日6.81天,病床周转55.22次,病人外转4447人次。

【党建工作和行风建设】 理论学习。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共召开党总支委员会20余次,支委会36次,组织全体党员集中学习12次,党总支委员带头讲党课2次,支部成员带头讲党课6次,“七一”建党节,总支组织开展党务知识竞赛活动,掀起党员“学党史、知党情、感党恩”的热情,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组织建设。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新“十六字”方针发展党员,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乐于奉献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表现突出的年轻同志吸入到党员队伍中,为党组织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20年,1名预备党员如期转为正式党员,1名发展对象转为预备党员,18名优秀员工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风廉政建设。年初召开了党风廉政建设部署会,与各科室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廉政承诺书》,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科室绩效考核内容;开展预防职务犯罪专题培训1次,并邀请县纪委领导对重点部门和岗位员工进行专题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员工的廉洁意识;充实了医院采购监督组的力量,强化过程监督,各项采购均在阳光下进行,全年未发现有职务犯罪事件。行风建设。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医疗卫生行业“九不准”等管理规定2次,组织观看《折翅的天使》《政治掮客苏洪波》等反腐倡廉电教纪录片2次;开展了“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专项整治活动,以科室为单位开展“三问、五查”,对自查出的问题持续进行了全面整改;开展了窗口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行动,制定了窗口部门的服务标准,并强化监督,服务水平有所提升;开展了行风建设督查12次,重点督查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推诿病人和违规收费等行为,扣发违规科室绩效3余万元,处理违规人员13人次,扣发绩效15310元,切实形成震慑,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持续改善,遵纪守法意识不断增强;畅通投诉渠道,全年共接待患者投诉28件,已全部查处。

“七一”建党节,总支组织开展了党务知识竞赛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成立相应机构及时开展工作。组建疫情防控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工作制度、流程和规范共20余个;设置了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对患者实行唯一通道管理,抽调了近20名医务人员专职负责预检分诊工作;购置了负压救护车、呼吸机等价值140余万元防控设施、设备,及时将感染楼进行基本流程改造后作为新冠肺炎患者隔离、留观病区;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全员培训3场次,受训1200余人次,组织重点科室、重点岗位开展防护用品穿脱、医疗废物处置、终末消毒、疑似患者检查流程等知识培训13场次,受训1100余人次。在前期疫情防控工作中,共接诊发热患者467人,收治住院隔离患者38人(其中:上报不明原因肺炎10人、疑似病例2人),组织会诊31次,会诊患者81人次,门诊隔离留观61人,送留验站进行医学留观57人,累计采集核酸标本送检232人,免费筛查卡点拦截人员579人,免费进行全血常规检查847人次,影像筛查855人次。常态化防控。抽调3名人员到疫情防控办工作,专职负责疫情防控日常工作。对防控方案、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制度进行了系统修订。在社区和劳务派遣公司共聘用19人专职负责健康扫码、“一米线”维护等工作;在医院入口、住院楼和医技综合楼大厅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按要求对感染楼和原水务局办公楼进行系统改造后作为疫情防控专用业务用房。抓实一人一陪护和禁止探视制度,在住院楼、医技楼大厅设置了哨点,进一步优化了门诊就医流程,在各临床科室设置了过渡病房,全力规范门诊和病区管理,组织覆盖全院范围的防护服穿脱考核并实行人人过关,开展新冠肺炎重症病例转运应急演练1次。开展新冠肺炎诊疗、防控等知识培训10次,受训2000余人,PCR实验室于11月份成功投入运行,面对疫情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增购了核酸检测提取仪1台,扩增仪和快速检测仪各2台,全院疫情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新冠肺炎重症病例上转演练启动仪式

【爱国卫生专项行动】 成立了领导组及专项办,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议10余次;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个区域设置了1名网格长;按要求及时清理了院内卫生死角,安装了洗手设施,对公厕进行了改造、对院内环境进行了修缮和绿化;购置了1台内镜清洗工作站和40余台消毒设施设备;组织职工到责任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10余次,各科室组织开展大扫除5次;成立了戒烟门诊,组建了禁烟管理队伍;组织业务骨干到发界安置点、学校、乡镇卫生院、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宣传10余次,到医共体分院开展爱国卫生专项指导1次。

“万名党员齐上阵 清洁家园我先行”主题党日活动

【行政管理】 医疗设备更新。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购置了超声诊断设备、内窥镜摄像系统、椎间孔镜、口腔CT等医疗设备540余台,为学科建设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信息化水平。投资10万元购置了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对医保违规收费进行事前提醒,为规范收费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投资9万元对医院微信公众号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核酸检测线上开单、缴费、打印条码、查看报告、打印报告等功能,投资近5万元购置了2台检验自助报告打印机,减少了患者线下排队等候的环节;分别投资6万元和4万元购置了输血管理系统和消毒追溯管理系统,医院管理日益精细;投资近8万元购置了静脉配液管理系统,为配液中心工作的启动奠定了基础;通过了电子病历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三级评审。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6.13”专项招聘招录临床医生2名、事业单位补员考试招录临床医生2名、自主公开招聘临床医生11名,满足了新科室组建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组织院内学术讲座76次,其中:昆医大附一院、云南省急救中心等院外专家授课19次、通过远程直播教学12次、院内专家授课45次,受训人员达1.1余万人次;选派21名业务骨干分别到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等三级医院从事妇科、神内、麻醉、内分泌、皮肤等专业的进修学习,先后派出学员25余人次参加省内、外短期专题培训和各种学术研讨、交流会议。药品管理。积极开展处方和住院病历点评工作,全年共抽查处方1200张、住院病历660份,处方合格率为98.83%,住院病历合理用药率86.82%。强化重点药品动态监控,每月对销售金额居前20位药品中使用排名前3位的医生和销售金额居前10位药品中使用排名前3位的科室进行公示,并及时调整相关药品采购计划和科室月使用限量,临床用药行为逐步规范。加强精麻药品的管理,严格执行“五专”和“三级”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精麻药品的储存和使用。严格落实集中带量采购管理相关规定,累计采购了总价值130余万元的72种集中带量采购药品;收集并处理了11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5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并按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年初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全年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3次;投入资金26万元在中心药房、病案室、财务科档案室等重点位置安装了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与公安部门开展反恐防暴演练1次,医务人员和安保人员处置反恐事件的能力有所提升;聘请专业机构对压力容器、锅炉、电梯等特种设备进行定期检定,确保设备安全运行;每天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常规巡检2次,并及时更换失效的灭火器、消防栓等设备,确保消防设施24小时处于备用状态;开展消防知识培训1次,职工的消防技能有所提升;共投资10余万元向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购买了消防维保和电梯维保服务,确保消防设备和电梯平稳运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00余万元完成了第二、三、四栋职工宿舍共计66户的拆迁工作,并启动了新医技综合楼(健康扶贫项目)项目的建设,完成了设计、预算、招标等前期工作;投资40余万元按照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标准对妇产科待产室、产房等进行了改造;投入400万元对感染楼和原水务局大楼进行了改造;投资10余万元建立了标准化的卒中中心监护病房;投资13余万元在病案室安装了保密性密集柜,满足了病历保存的需求;投资10余万元新建冷库一间,满足了药品存储的要求;投资40余万元完成了公厕的改造和洗手设施的安装;投资近400万元建立了预检分诊和完成了感染楼、原水务局办公大楼的改造;投资近200万元安装了一套800KW的发电机组,医院的后勤应急保障能力大幅度提升。学科建设。组建了心血管内科和泌尿外科,独立了病理科;胸痛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卒中中心通过省级验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通过市级评审验收,中医康复科和眼科成功申报为省级扶持重点专科。医疗质量管理。开展病历督查12次,检查运行病历1150份、终末病历1000份,对查出的3476个问题及时向科室反馈并督促整改,同时按规定纳入绩效考核。强化病历归档管理。科室迟交病历71份,同比减少259份,病历按期归档率有所提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全年管理的病种128个,入径21390例,完成20492例,完成率为95.8%,占住院患者的57.5%。严格执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上报制度。共发生123件次,同比减少63件次,已全部处理。院感工作。召开医院院感委员会会议3次,补充、修订和完善疫情防控方案、预案、院感工作制度、规范、流程共100余个;组织个人防护、消毒隔离等感控知识培训近30场次,受训3000余人次,员工的院感防控意识明显增强;开展住院患者和透析患者感染监测36172例,发生院内感染43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12%,其中,监测手术病人6189例,手术部位感染18例,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3%,全年未发生院内集中感染暴发事件。加强对消毒设备的效能、消毒剂的浓度、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和诊疗环境卫生的监测,全年采样868份,合格850份,合格率为97.9%;对53例员工职业暴露及时进行了处置,未发现有被感染的人员。护理管理。开展以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危重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护理核心制度等内容的理论培训13次,开展以心电图检查操作、异常心电图的识别及处置流程、肺功能检测、血液滤过为主要内容的专科护理技能培训16次,受训220余人次,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夯实。按照分层培训、分层考核的原则,对48周岁以下207名护理人员进行了三基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率为98%。召开护士长例会、质控分析会各12次,召开季度分析会4次、护理业务查房4次、护理行政查房12次、护士长夜查房24次,护理质量逐步提高。组织质控组进行护理质量督查12次,扣发科室绩效8470元、扣发个人绩效2000元,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逐步增强。医保管理。开展医保知识培训3次,全院职工对医保政策及相关法规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升。开展医保和医药价格联合督查3次,扣发相关科室绩效2余万元,科室的收费行为进一步规范。按照昭通市医保局的要求,认真开展特慢病申报工作,全年共为1739名患者办理了特慢病服务,启动了国家抗癌谈判药的审批业务,全年共为60名患者办理了审批业务,切实减轻了癌症患者的就医负担。积极推行单病种付费管理,共对116个病种2204例患者实行单病种收费管理,节约医疗成本886.38万元。举办医保政策宣传专栏4期,提高了群众对医保政策的知晓率。健康扶贫及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全力开展大病救治和管理工作,按规范完成了36种大病救治和随访管理工作,2020年,新增大病患者1792例,累计管理大病患者6430例,其中:已完成治疗的6174例、目前在院治疗77例、救治后死亡177例、经首诊达不到入院标准实行居家管理2例。严格执行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患者四重保障“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一年来,共收治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患者14368人次、住院总费用为6468.64万元,四重保障报销金额5825.99元,实际补偿比例达90.07%。实施“光明扶贫工程”,为23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救治。实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行动,选派了21人次到各分院开展业务手术带教、学术讲座、坐诊等活动;分别到医共体内10家卫生院举办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相关知识培训各1次,受训人员400余人次,各分院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所提升;为2742例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其中:远程门诊33例、远程会诊1例,双向转诊55例(上转45例、下转10例)、集中阅片2653例;加强医共体内卫生院“一站一中心”建设和“一级甲等”卫生院创建指导工作,2020年,奎香、龙街、洛泽河等8家卫生院完成一站一中心建设,奎香、牛街两个卫生院通过了“一级甲等”卫生院省级评审验收。

(供稿:文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