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政治宗教策略
据前所述,永历宫廷颇倾向于天主教,盖不特求精神之安慰,而且谋与葡萄牙人接近,并获有耶稣会士之同情也。故英国史家Backhouse & Bland云:“若一思及耶稣会利玛窦、汤若望[1]诸神甫在明末时声势之大,则是时明裔希望与罗马公教司铎接续前此之交际,似亦无足异也。”[2]
又一方面令人容易思及耶稣会士颇有意于明朝之复辟,而谋公教之发展。所以拟引起教皇对于明室之注意,此种策略当正而有益,不能责其非也。使西方对于明室表同情,并赖教皇之介绍,使若干信教国王加以援助,是非勇敢而有成绩之外交欤?
此种计划当然不久表现。高隆盘神甫书[3]曾言自明室后妃领洗以来,澳门耶稣会士即商之于瞿安德神甫,谋使新入教之贵人,上书于罗马教皇与耶稣会会长。又据宣教部之一意大利文文件,[4]诸传教师首先属意致书之人,盖为太监庞天寿,曾告之,谓有舟返印度,可由印度易舟赴欧洲,询其是否有致书于耶稣会长之意。天寿答言不仅愿致书于会长,而且愿遣使谒教皇。
至若Dunyn-Szport神甫书[5]所辑耶稣会档对于此事纪录未明,所记遣使事,仅言其发动或出于瞿安德神甫本人,或出于澳门诸神甫。顾其事亦有双方进行之可能:一面由安德请之于后妃,一面由澳门诸会士请之于庞天寿。
于是在肇庆作书,一致教皇因诺曾爵十世(Innocent Ⅹ),一致耶稣会会长(时为Francois Piccolomini神甫),[6]只由烈纳太后与庞天寿二人署名。此外由天寿致书于物搦齐亚(Venise)参事院,并据法国王后Anned'Autriche对于卜弥格《略记》之题词中语,语虽不明,要可假定对于其他信奉天主教之君主,或亦有致书也。[7]
《耶稣会作家书录》[8]证明吾人假定之是,盖其在所著录《略记》法文译本之后,著录有携归欧洲之信札数件,殆为分致各国君主者欤。《北京公教月刊》[9]断言卜弥格神甫之奉使,虽蒙宗教外表,实具政治性质:“1650年诸新入教之显者,遣波兰神甫卜弥格赴罗马者,欲求教皇因诺曾爵十世与诸奉教国王之维护也。”
明廷首先讨论者,乃为何人奉使问题。庞天寿年龄虽老(时年62岁),自愿奉使赴欧。永历不准,盖历来国制,不许朝中要人赴外国也。当时瞿安德、卜弥格二神甫在肇庆,拟以使命委二人中之一人。二神甫谓无会中上级人员之许可,不能受命。乃致书于视察员Sébastien d'Amaya、副区长曾德昭,由是卜弥格神甫被指派赴欧,至若瞿安德神甫,应留朝中以备供奉。
卜弥格适当壮年(时年38岁),闻命甚喜。皇太后与庞天寿致教皇书原写以汉文,旋由瞿安德、卜弥格二人转为拉丁文,卫匡国神甫似曾助之。[10]拉丁文译文与法兰西文译文当17世纪时已载入Kircher书中。[11]18世纪时du Halde神甫书[12]仅著录烈纳太后书法文译本与教皇答书。至若致耶稣会会长书之拉丁文译本,de Marini神甫[13]已将全文录入其《耶稣会传教史》中。此外致教皇书近有英文译本,[14]据云,选择卜弥格奉使赴欧者,盖出太监庞天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