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英语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英语教学模式的概念
探究式英语教学是指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对相关问题展开多方面的研究并解决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精神。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提出问题、验证结论并揭示科学结论,即将观点、问题和开展的实验告诉学生,并说明由此获得的资料,再将这些资料转化成科学解释。
(二)探究式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1.重视已有经验
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学生已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会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探究式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研究,通过探究理解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有机结合知识与科学方法,在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假设、调查、观察、实验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分析信息,获得探究结果。
3.培养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体验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构建起对新知识的认识,亲自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再通过实验等进行验证。探究式教学通过复杂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4.重视知识运用
探究式教学重视知识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能够综合多方面的知识,跨学科解决复杂的、涉及知识面广的问题。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注重师生互动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体验亲自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进行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探究,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探究式英语教学模式的作用
1.符合实际需要
探究式教学符合现代英语教学实际,能够满足现代英语教学的需要。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改变传统教学中压迫学生思维的做法;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符合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2.给予学生发挥空间
班级授课有利有弊。在信息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英语课程采用班级授课的利大于弊。但在信息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今环境下,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飞速发展,造成班级授课的弊大于利。班级授课难以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探究式教学,能够减少教师的课堂讲授,给予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
3.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实践探究中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让学生从观众变为参与者。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
(四)探究式英语教学的具体模式
1.合作探究教学
(1)合作探究教学的概念
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4到6人混合编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职责分明,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并以小组的成绩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人发展的教学模式。
(2)合作探究教学的特点
①在合作探究教学中,学生既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负责,在小组合作中要互相帮助。②小组成员都要明确自身责任,做好本职工作。③小组内的成员应该安排合理,使其能够取长补短。④小组成员之间要及时沟通,学生的社交技能水平会影响合作探究的效果。⑤小组成员要进行自评和反思,以促进共同进步。
(3)合作探究教学的过程
①合作探究要以互动、合作为重点,设计合理。②教师要提前设定探究目标,为评价提供依据。③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探究任务。④评价探究成果,反思探究过程。
(4)合作探究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合作探究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问题设置过于简单。②注重探究过程,但忽视评价过程。③分组及问题设置不合理,不能兼顾所有学生。
根据以上几方面容易发生的问题可以认识到,在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合理性,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探究成果,让探究答案达成统一;教师应提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兼顾所有学生,让后进生树立信心,让优秀生帮助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进步。
2.自主探究教学
(1)自主探究教学的概念
自主探究教学是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开展独立思考、主动构建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2)自主探究教学的特点
①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②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③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参与。④关注开放性和研究性,提倡适度合作探究。⑤注重教学的互动性。⑥探究问题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自主探究教学的过程
①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与开放性。②由于自主探究包括个人探究、同伴互探、小组齐探、全班共探等形式,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恰当分组,如何指导学生。③教师通过内外运用、分层运用和反馈等,引导学生实现应用迁移。④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索。
(4)自主探究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由于教师未能进行恰当引导,学生难以完成探究任务。②教师主导探究,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只是验证研究,不能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③教学内容选择不恰当,缺乏探究意义。④探究问题不恰当,学生难以收集和分析信息。⑤教师未能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⑥教师缺乏对课后探究的指导。
针对以上几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恰当引导,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教师要注重探究内容的有效性、适度性以及趣味性;教师应提前提供教学方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搜集资料;教师要及时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恰当进行引导。
3.情境探究教学
(1)情境探究教学的概念
所谓情境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造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投入情境中,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发展心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2)情境探究教学的特点
①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兴趣、潜能、动机等。②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想象,探索答案。③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3)情境探究教学的过程
①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②教师通过对比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形成良好的认知氛围。③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④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画、表演、故事、实物等展现或创设情境。
(4)情境探究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情境探究教学中,容易发生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容易产生“花盆效应”,即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典型性情境中能够探究问题,但脱离这种情境后,可能出现回落现象。②过分强调情境,容易出现人工雕琢的痕迹。③情境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求教师能歌善舞等。
针对以上在情境探究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入探究教材,并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根据学生实际,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恰当结合教材创设探究情境。
4.问题探究教学
(1)问题探究教学的概念
所谓问题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系统,提高探究能力。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问题探究教学的特点
①问题是教学的良好开端。②从问题出发,促进学生主动探究。③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注重问题的合理性。④以学生为中心,搭建民主平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⑤从多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⑥注重教学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
(3)问题探究教学的过程
①提出问题: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并对其进行延伸,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恰当提出问题。②组织探究: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围绕问题独立思考,获得感性认识,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积极进行探讨。③做出解释:教师引导学生将感性认知条理化,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构建知识体系,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中。④深化运用: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升华认识。
(4)问题探究教学的注意事项
在问题探究教学中,容易发生问题设计缺乏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措施。教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化整为零,在把握整体目标的基础上,将总目标细化成若干小目标,形成问题链;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让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要从多角度设计问题,教师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教师应注意提出开放性问题,注意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