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阅读教学实践

三、多模态阅读教学实践

(一)阅读教学内容的多模态化

多模态的阅读教学具有传统阅读教学不可比拟的教学功能。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整合网络资源,可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的多模态语篇材料。在教学环节设计中,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的功能实现多模态教学,培养学生从图片、表格、文本、符号以及视频等语言系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使用聚光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用拖拉匹配功能实现增强多模态的记忆性;使用批注描红逐步引导学生关注篇章的隐形逻辑或者显性结构,从而直观地把握语篇脉络、掌握语言信息、增加语篇的分析深度等。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指导,教师可充分利用语音可视化的方法辅助模仿朗读训练,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音模仿能力。

(二)阅读教学活动的多模态化

基于模态话语建构,教师运用多模态教学法将含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图片、音频、微视频、模仿朗读和角色扮演等的多模态资源融入阅读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为节点,分析多模态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通过使用聚光灯的拖放、开幕等动作,持续增强视觉刺激,帮助学生在高度聚焦过程中,建立起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例如,在戏剧节选的阅读课上,经典的剧目既传达了西方人文知识的精髓,也以其地道的表达成为英语学习的范本;然而节选片段因为内容有删减,并且未交代前因后果,所以容易造成学生的不理解,甚至引起观念偏差。教师首先要以图形、声音、移动的画面以及音乐场景等结合的多模态话语视频,展示故事情节,使所交流的信息易于被听话者理解和接受。学生在利用视觉、听觉以及笔记等多模态结合理解基础上,依次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多模态的建构,把握情节的脉络。讲解过程中,教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批注描红功能,能促使静默的自我阅读转化成直观可视化的集体寻读,从视觉的演绎,到动态符号化的解读教学,交互式的阅读教学可以给师生互动提供更短距离的黏合点。伴随着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演绎着知识的推理过程,从品读问题到找寻线索,从推理答案到修正错误,促进着理解与思考。这种多模态的阅读方式,带有鲜活的特性,让阅读课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同时,结合音频插入以及教师手势,此环节很好地避免了学生注意力涣散、知识点缺漏等问题。有时结合电子手段展现思维导图,运用思维导图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脉络的形成与发展,能给学生留下更清晰和直观的印象。而结合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能够让阅读的课堂动起来,从听觉、视觉到触觉、动觉等模态都有机整合,营造了多模态可视化的教学过程与学习环境,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综合发展。

(三)阅读评价的多模态化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导性评价表,对同学情节的表达、感情的叙述、创造性的表现等多角度进行评分,同时引入学生投票的竞争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让学生编写并细节化剧本,排练录制出片段供同学间相互学习与观摩。在此过程中,学校也大力支持与关注评价后的成果汇演,学生排练生成的片段,于全校进行公演,此评价的多模态化,替换了原有僵化的单一评价方式,实现了“以评促学”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多模态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前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应用节点,避免本末倒置。教师通过利用多模态资源或者运用多模态教法预评价,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渗透文化品质,在丰富学生多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英语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新的理论与理念,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