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英语教学模式
(一)参与式教学的概念
所谓参与式教学,是指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师生共同推动教学发展,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参与式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发展欲。通过参与式教学,学生能够与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对教学内容提出建议,对教学进程进行适当的干预和调控,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等。
(二)参与式教学的特点
1.全体性
参与式教学注重师生全体参与。每一位学生都是参与式教学的主体,都应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对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机会,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的参与并不是授课教师的单独参与,而是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2.全面性
参与的全面性是指课堂教学中需要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并且学生需要参与所有的教学环节,需要学生在思维、情感、动作上的全面参与。参与式教学中的全面性主要是为了强调学习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一起参与进来,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积极参与进来。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模仿思维的范例,选择思维的条件,创造思维的情境,促进学生思维的参与。学生思维参与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各种感官投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在亲身体验中发展自己。
3.连续性
连续性原则是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参与行为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从片面到全面,从浅层到深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发展中不断深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安排教学,既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如个性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又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如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等。
4.层次性
层次性原则是指从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要求。教师应该采取层次教学、个别教学等方法,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把握恰当的参与机会,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更要多加引导。另外,教师还应广泛、及时地了解课堂信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5.开放性
参与式教学具有开放性特点,主要是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教学要想真正取得效果,就必须有一定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是不需要有固定的模式的。教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即使面对同一个学生,不同的教师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开始前,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密切配合,进行互动交流。当结束教学后,学生在课后学习中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后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虽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展开讲授,但不能局限于教材。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新的知识资源。参与式教学符合现代教学方式,并且参与式教学课程中采用的是现代教学设备,大多数教师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授,学生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并及时进行反馈。在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教师以及社会都是评价的主体,并且他们的评价是非常公平、客观的。
(三)参与式英语教学的方法
1.提问法
(1)基本程序
第一,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看学生是否对学习饱含浓烈的学习热情。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跟上学习进度。
第三,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四,教师要注重提问的作用。提问在教学中不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后续学习。
(2)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会起到明显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使学生认为是盘问,不利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地交流。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能提出故意刁难的问题。②不能提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③不能提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问题。
为了保证提问的效果,教师应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高质量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种。①开放式问题:这种问题通常以特殊疑问词wh—开头,如what、when、where、why、who等。②追问式问题: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式的提问。③确认理解问题:教师确认学生提问;学生确认自己的回答;教师确认了解学生的回答。
除了高质量问题,也会有低质量、不恰当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问题:封闭式问题,如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带有明显暗示的引导式问题;难度过高的问题;难度过低的问题;多重式问题等。
2.头脑风暴法
1938年美国学者奥斯本(Osborn)首次提出了一种参与式教学模式——头脑风暴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头脑风暴”最早出现在精神病理学中,是指患者患有精神错乱。而头脑风暴法,是指参与成员思维高度活跃,能够激发创新观念,产生无限的自由联想的一种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能够让参与者自由快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参与面是非常广的,过程中人人都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热闹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有效的“头脑风暴”是非常不容易的。在组织“头脑风暴”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基本环节和基本原则。
(1)基本环节
明确议题:教师可以将议题展示在黑板上,以让学生明确议题。
资料准备:收集一些相关学习资料供学习者参考,这也是为了提高头脑风暴的效率。
确定人选:8到10个人是最佳人数范围,如果人数过少不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发散思维,而人数过多的话学习者无法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明确分工:确定一位主持人,主持人要把握进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引导;还要确定一位记录员,记录学生提出的设想。
规定纪律:根据基本原则规定纪律,主持人维持纪律。
掌握时间:在讨论问题时需要规定讨论时间,一般为几十分钟,需要主持人掌控时间。
(2)基本原则
自由畅谈:学习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大胆想象,提出富有创意的想法。
延迟评判:在讨论现场,参与者不能否定他人的设想。所有的判断和评价都需要在讨论结束后进行。
禁止批评:参加头脑风暴讨论的人不可以对别人提出的设想进行批评,这是头脑风暴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追求数量:头脑风暴会议的首要任务就是追求数量。在讨论中,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
3.小组讨论法
(1)概念界定
小组讨论在参与式教学中能够起到很多作用。小组讨论法一般是组内讨论,以4~6人为一组,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一两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应该让小组成员的距离近一些,最好面对面讨论,小组成员的身体距离近,可以进行目光交流,能够提高讨论质量,还能够提升人际关系。
(2)具体步骤
第一,教师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小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目标,采取自愿组合、经验混合、能力混合、个性混合、性别混合等方式进行分组。
第二,确定分组后,应该对小组内的每一位成员进行角色分工,让每一位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例如,组织员负责组织讨论;计时员负责控制发言时间;记录员记录每位学生的观点以及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员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等。小组成员应该明确活动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而积极讨论。
第三,教师是全班小组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在开展讨论前,教师应该明确讨论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清晰的讨论要求。在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为各组提供一定的讨论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在班内巡视,掌握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提供恰当的帮助。
第四,汇报讨论结果。各组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解释本组的结论。各小组轮流展示、交流经验。
第五,点评讨论结果。教师和学生点评各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并给予成员恰当的评价。
小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主线,将知识和理念融入参与式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