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要求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要求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人才资源的供求关系结构也变得复杂。社会上存在着毕业生的专业供求不完全匹配和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不禁让更多人感叹,社会对于全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了。同时,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就业问题变得严峻。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问题突出,不少高校毕业生待业在家,而许多不需要受教育的工作无人做,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从高校教育实施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主动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使得高校教育经久不衰,才能使得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顺利地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下我国的经济形势稳步向好,吸引了更多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跨国企业前来投资发展,这给予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接触世界文化的良好平台。同时,我国的大型企业纷纷在国外投资建厂,积极拓展国际业务。这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国际化的人才。只有人才的繁盛才能助力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地扩大社会影响力。这种需求下的国际化人才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然而,我国高校的培养计划向来都是以重视理论体系的搭建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不起社会检验。高校与社会之间横亘着一条巨大的鸿沟,大学毕业生要想通过社会的检验和认可就必须从实习生做起,经过漫长的锻炼和等待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士。全球化在不断发展,再加上知识经济的持续冲击,学历的因素被逐渐弱化,更多的企业看重学习的具体技能和实践经历。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生必须具备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核心本领才能成功发展。英语随着时代发展,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就业能力。这种趋势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深化。即使各种翻译软件和学英语App出现,也不能真正取代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我国的大学生肩上还是扛着沉重的英语学习任务。目前的大学生们已经嗅到了就业口味的转变,但是大家看待英语的视角更多还是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挂钩,还不曾意识到,英语能力将会深深影响他们的就业和生存。在这种社会现状中,面对社会公众对高校教育体制的质疑,我们必须反思,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一)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高校扩招使得高等教育逐渐成为较大限度的大众教育。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迈进了高等教育学府,享受着高等教育,人们的素质也随之不断提高,但是教育体制的松散和僵化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越来越糟糕。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成了一大难题。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迫使高校毕业生把就业的方向转向了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或者教师等岗位;另一方面使得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期望能够通过夯实知识体系的方式在就业时占据优势。另外,严重的就业歧视也造成了许多职业没人从事。一些大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缺乏踏实的精神,缺乏不断提升自己、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失业在家,岗位有空缺,人员有闲置,就业结构矛盾加剧,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我国甚至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民生问题。

在国际经济发展下行的压力下,大量大学生涌入人才市场,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国内经济处于转型期,由原来的高速增长到现在的中高速增长,经济暂时不会回暖,而且由于改革开放,职场中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可以和英美人士流畅沟通。高校毕业生达不到这样的英语水准,企业无法从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中了解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但我国基本英语等级考试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学生大多参加的只有这两个考试。因此企业更加喜欢留学回来的人才,他们不仅会说英语,还了解英美文化,具有现在国内高校毕业大学生没有的优势。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由于各级政府机构改革,国有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减少,毕业生数量却在增加,所以就业难的问题愈演愈烈,得到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由于经济形势严峻,经济机制缺少弹性,企业对于人员成本是能省就省,使得很多人身兼多职。很多中小企业又发展得比较艰难,这导致职业人员需求减少,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变多,最终导致很多毕业生做鸵鸟选择继续学习、逃避就业。

大学生在就业中还存在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职场与学校有着很大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大学生实践经验不足、学校就业指导不足,这使其面对职场难免会胆怯。而且新闻对就业困难的情况大肆报道,很多大学生还未出校门就产生了恐惧心理,职场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准备不足也在情理之中。

有些大学生贪图享乐,在找工作时抱有强烈的就业歧视观念,只想找既轻松、投资回报率又比较高的工作,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对于大学生,出了校门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终身学习的要求已经不仅是一种兴趣,还是一项硬指标。这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工作,在工作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有些大学生喜欢待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许多人都聚集在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工作机会较多,但国家其他地区也需要建设,若大学生都挤入一、二线城市的话,则其他地区建设会越来越慢,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就业也会表现为越来越难。很多大学生向往一、二线城市的各种优秀资源,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农村去建设,使得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三)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对就业的制约作用

随着我国不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各行各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大学英语教育培养下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英语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多年来,学校里的教育把英语语言当作纯知识去讲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教材比较陈旧且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更多注重语法的学习,缺少英语实践的机会;学生缺乏主动性,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教的知识,因此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较差。企业更加喜欢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或是在国外生活过的学生,接触英文环境多年,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由于我国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扩招,大学的英语师资变得紧张,教师稀缺,多媒体设施也紧缺,班级规模扩大,教师一节课教的学生越来越多,其注意力也越来越分散。这种大班英语授课的状况使教师根本无法开展外语教学最需要的语言交际活动,只能照本宣科,大大影响了学生参与实践和教学的效果。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该课程的唯一指标,被很多高校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教师为迅速完成教学目标就只能向学生传输多做题、多练习听力和阅读的理念,甚至给学生作文模板,各种途径只为了让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发展,与高考英语这种应试教育又有什么不同呢?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具备英语能力越来越重要,但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短板,这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碍,许多企业因为缺少英语人才无法发展国外业务,这又会造成企业缺少扩大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增加就业的机会,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无法得到缓解,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注释】

[1]郭燕,徐锦芬.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研究[J].外语学刊,2013(6):102-108.

[2]朱永林,朱紫巍.创业与择业[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6.

[3]张艳玲.英语教学的理论、模式和方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8.